美国对华强硬派,一个接一个辞职,拜登政府内部出现了新变数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强硬派,纷纷选择辞职。这不,美国副国务卿舍曼还在走退休流程,副助理国务卿华自强又在一次工作会议上,表明了自己的辞职意向。至此,美国外交系统中负责对华政策的中高层官员,已经有三人离任或者开始走离任流程了,分别是今年2月离开的劳拉·罗森伯格,跟舍曼,再然后就是华自强。
图片
【消息来源路透社】
舍曼已经是73岁高龄,提出退休还有可能是因为年龄或者健康问题,但华自强是美国外交系统的中生代,可以说年富力强。他担任美国副助理国务卿已有大约两年的时间,领导美国国务院中国协调办公室,频频活跃在中美外交第一线。前段时间双边关系最冷淡时,华自强还曾低调访问中国,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为中美后续的高级别沟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上述现象表明,华自强在美国国务院中没有被边缘化,布林肯对他很是重用。那么,他在这个时间点突然决定,从与中国打交道的外交第一线退出,很明显是有别的考量。值得一提的是,华自强仍然有留在美国的外交系统的想法,这说明他可能只是不想再负责具体的对华事务而已。
图片
【舍曼提出要退休】
华自强的对中国态度,与此前宣布退休的舍曼有些许的不同,舍曼主要是鼓动美国对华展开极限施压,但这套路已经被证明,不具备可行性,反而有颠覆中美关系的风险。她只能以退休的方式,黯然离场;至于华自强,则主张与中国展开积极主动的接触。但他的接触政策,也是建立在施压的基础上,自然流于表面,没能真正触碰到中美关系的痛点所在。
负责施压跟负责接触的高级官员,都无一例外选择离开。可见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完全失去方向,只能随着过去的惯性来运作了。然而,中美博弈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美国如果不能因势利导,最后可能完全陷入被动。
此外,党争或许也是导致华自强离开的因素之一。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共和党主席、共和党议员迈克·麦考尔在本月下旬专门致信布林肯,要求中国协调办公室提供与对华行动有关的信息。这个信息有大概率说明,共和党那边给华自强的对华政策施加了不小的压力,间接促成了华自强的辞职决定。
图片
【华自强要离任】
而拜登政府里提出离任的,除了舍曼跟华自强,还有国家安全委员会前中国高级官员劳拉·罗森伯格。她跟华自强一样,属于美国外交系统里的中生代,但两人的主要职责不同。罗森伯格主要负责领导美国政府运营的非营利组织,同时管理美台之间所谓的非官方关系,说白了就是美台勾连的幕后推动者。通过这些信息,我们也不难发现,美国外交系统内的人事变动,大多集中在对华政策这块。
那么,再结合近段时间的中美互动,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端倪,美国应该是有调整对华政策的想法,比如拜登政府近几个月来,一直强调他们对中国的政策,不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也不希望两国经济脱钩。同时提出,想要加强中美高层对话,缓解双方矛盾,降低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图片
【美国外交部门离职的官员不少】
但说是这么说,做却没见落实。对于缓解中美之间的政治互疑,几乎不起作用。可以说,美国仍旧处于对华政策的惯性思维中,对于具体应该如何改善对华关系,美国政府自己可能也没有什么头绪。
但它们需要调整的外交政策,可不仅仅是中国方向的。美国外交几乎在很多方面都乏善可陈,近期也跟自己的西方盟友闹得很不愉快。
美国外交方面遇到的困境,可以说跟他自身政治环境高度分裂不无关系。美国政治环境的分裂不仅仅体现在党派之间,也体现在党派内部。就说如何处理对华关系,且不说民主共和两党存在分歧,即便是在民主党内部,对华态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就导致,即便是整体方向虽然美国对外的风向整体趋同,但落到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上,往往会因为观念上的些微差异,释放出相去甚远的信号。
图片
【拜登的态度说明美国对华政策可能有变】
我们都知道,外交是国与国之间谈判的艺术,并不能纯靠恐吓。而谈判需要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流,才能有达成共识的空间,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外交往来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
但美国因为其内部政治特色,使得他们本身的外交政策具备高度不可持续性。这也导致很多美国政客在颁布政令时,不是基于国家整体利益,而是基于党派利益。
每次换届选举,都是美国政商旋转门运转最卖力的时候。大选以后,美国政府必然迎来一轮人事的大洗牌,在此期间上位的外交官究竟是否具备基本的外交,有待商榷。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如今的美国政府,在负责对华政策这块,已经找不到愿意认真搞外交的专业人士了。当中美关系来到新维度,对双方外交官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要求时,美国那边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