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向上海和世界递出的一张王炸级名片

图片
图片
艳姐说
艳姐团队在上海的办公地点,就在杨浦滨江不远处,总能遥遥望见那边耸立着的杨树浦发电厂的巨大烟囱。
图片
从艳姐办公室看到的杨浦滨江烟囱
生活在杨浦数年,早年驱车驶过那一片时,心头也总会萦绕几分惊叹与惋惜。
惊叹于这里独特的百年工业历史遗存,惋惜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段迟迟未能焕发出新颜、“临江却又不见江”。
庆幸的是,杨浦滨江没有让我们等太久。早在2018年时,东外滩就已经迎来了第一家巨头企业总部的入驻:
同样有着超百年历史积淀的超级央企中交集团。
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是天生带着很多光环的,杨浦滨江百年的工业史,只是最基础的底色,作为处于杨树浦路地铁站旁、整个杨浦滨江最靠近市中心、享有最好地段资源的项目,尚未成型之时,就已经能看见龙头之势。
图片
效果图,项目恰巧位于东外滩与陆家嘴、虹口北外滩构筑成的黄金三角的“尖角”之上
毕竟这里还有着最天然纯粹的船坞文化:
不仅身处于百年上海瑞镕船厂旧址,基地还通过南侧的两条干船坞,与黄浦江形成了最深的纽带。
更劲爆的是,去年11月,中国考古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在这里进坞落了座。
图片
古船入坞示意图
就连罕见的滨江考古基地、古船博物馆(即未来的上海第三所市级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北馆)……都已经在加速建造中。
图片
示意图
世界10大港口,设计建造了7座
世界10大跨海大桥,设计建造了7座
世界10大高山峡谷桥,设计建造了8座
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世界最大的港口设计公司……
这些都是深深印在中交名片上的标签,刻入DNA中的百年船文化,在神奇的宿命感驱使下,终于将在这样一个船坞文化聚集地,绽放出新的火花。
很快,中交就将向上海和世界递出一张崭新的名片。
这张名片,就是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项目(中交滨江广场)——一艘正在蝶变诞生、驶向世界的“巨轮”。
图片
效果图
01
难点重重
中交用“交融”文化作解
一到做有历史底蕴的项目,设计师们都是一兴奋、二皱眉。
兴奋的点在于,项目本身存在的基因就可以给到无数的设计灵感;
忍不住皱眉则是因为,这样的项目,大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杂糅交集着各种因素,最终汇成了许多天然存在的矛盾点:
特别历史又特别未来——百年的历史印记太过于深刻,但是现在的杨浦滨江却又在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蜕变,变成一个很前卫的区域,加上项目又是商办类的综合体,更多是现代感、未来感。
需要开放又相对独立——曾经的杨浦滨江一度是“临江又不见江”,如今彻底成为过去,甚至是在全力扭转历史局面,力争将最好的江景还给市民,所以项目必然不能是太过于封闭的,但同时,商办性质的作品又非常需要保证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公园区。
……
当所有的维度都在这样两级分化时,最终的结果一般也是两极分化的:败则为没做好取舍的平庸之作;成则为惊世的孤品。
在这样的矛盾拉扯中,艳姐透过这个项目,观察项目最底层的设计逻辑,看到的最大特质,不是历史的无限放大,也不是未来的极致延展,而是淀在中交最深处的“交融”文化。
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中交将所有的矛盾点融汇碰撞出了一个:
有温度的未来世界级孤品
02
历史保护建筑的
“中交解法”
当一个项目的文化底蕴重到一定程度时,甚至都不需要过多介绍,走到旁边,就能够直面历史。
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就是这样的存在。
在解放前,这个地块本身是由两部分组成的,除了红色线内的瑞镕船厂部分,黄色圈内是历史更为久远的老公茂纱厂。
图片
区位图
因此,整个项目中,最不缺的就是历史保护建筑,光项目范围内就有三栋,每一栋都诉说着百年的历史。
图片
但也正因为历史建筑承载的印记过于厚重,和现代社会、和项目本身所涵盖的现代未来,就有天然的割裂感。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仅仅只是对历史保护建筑做死板的复原,就很容易形成距离感,这样去操作也并非不可,但是这显然不是中交要的。
既然会有距离感,那中交就主动将其消磨掉。既要保留过去,更要面向未来。
为了做到这一点,中交在拿到这个项目后,开场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整理”历史建筑,针对每一个单体都有不同的做法,总结来说4个字:
留、移、改、拆。
图片
交地时实景图
这是地块中原本的三号楼,作为一个损坏程度较大、且形态较为常见的仓库建筑,在做了细致的甄别、并开了数场专家论证会后,确定了保护性拆除方案,保留了其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元素。
图片
交地时3号楼实景图
作为建筑中最珍贵的历史遗存,其中的精华部件清水红砖将在新建筑中延续生命。
图片
3号楼改造方案
而另一边的4号楼,中交选了一条更复杂的路:整体拆除后再重建,并重现清水红砖最初的立面效果。
可以给大家再看一下交地时4号楼原本的模样,其实是比较朴素的黄沙砂浆粉刷立面
图片
交地时4号楼实景图
但事实上,在相关的历史存档中,4号楼最早的图纸,与我们所看到的模样相去甚远:
窗应该是拱形的,看做法应该也是清水砖墙立面。
图片
图片
4号楼历史图纸
简言之,4号楼本就是改建而来的,拆除重建并传承清水红砖是为了更贴合地还原重现出其最早的历史形态
而正是这样的历史面貌,也让未来的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在后期的规划设计中,拥有了更完整和巧妙的思路。
那为什么中交一定要将这个历史面貌还原出来?有很大一部分灵感是受到了2号楼的启发——没错,那个虽然在船厂地块内,但恰好处在项目红线外的历史保护建筑。
图片
2号楼恢复效果图
根据项目规划,原4号历史建筑将离开原址,在2号历史建筑南侧重建为国际社活中心,这样一来,一个较为连贯的历史建筑界面就形成了。
图片
另一个很巧合的点是,历史上的2号楼南侧本就有船厂的历史建筑,这样一重建,历史平面格局和空间尺度也得以重现
甚至于,2号楼这个场外因素,还直接主导了商业的沿街立面——延续了2号楼竖向壁柱分割的立面韵律,但又洋溢着魔都的特有时尚现代风情。
图片
图片
相关设计思路
作为聚焦高净值客群的商业体,这里未来基本都是“高端圈层+高端业态”,依托于工商企业联合会、企业家俱乐部、商学院校友会等,也将引入风尚品牌展厅、商务餐饮会馆、文化艺术展览、海派美学街区等业态。
这样的立面,不会过重又不会过轻,通过恰到好处的新旧交融,让商业的定位一下子立住了。
图片
商业裙房设计方案
但这个项目中,最为重头戏的,实则是已经完成了改造的1号楼——这栋百年前的老公茂纱厂办公楼,也是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看到的项目展示中心。
交地时1号楼实景图
图片
1号楼修复后实景图
图片
作为项目中最先推进完成的一栋单体建筑,1号楼主打的是留、移、改
单是需要进行修缮和恢复工作的就包括但不限于:屋顶花园、历史的圆窗、木门、斩假石踏步、部分立面、主体栏杆……
图片
1号楼相关修缮方案
在整栋建筑做整体保留的情况下,1号楼足足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平移才来到了现在的所在地。
图片
图片
示意图
而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专业且高难度的动作:
顶升。
所谓“顶升”,是指利用千斤顶和交替填塞的柱块,将在地面上就地拼装或灌筑成型的屋盖结构逐步顶升到设计标高的施工方法。
图片
图片
1号楼平移逆做相关方案
单是这么描述大家可能就感受到个中艰辛了,但最终中交还是克服万难焕新出了如今的模样。
这些动作中,每一步都很重要,但是点睛之笔,艳姐认为在于平移
中交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将1号楼挪到现在的位置?我们不妨看一张对比图:
图片
历史建筑相关方案
1号楼挪移至如今的位置后,有两大重要影响。
一是直接退让出了整个项目的重要入口之一;二是当3号楼被拆除,4号楼改建至2号楼南部后,两栋历史保护建筑,就分立在项目两侧,互相形成了呼应——就像是两扇穿越时空而来的历史大门。
这个大门之内,首先看到就是杨树浦路沿街的商业。
图片
建筑效果图
一个新旧交融的空间,就这样处在两大历史建筑之间,还非常细节地将偏现代感的次要立面做了恰到好处的退让。
图片
商业裙房设计策略
最终这里的内院空间,是历史和未来交织的,同时也是很开放包容的,消减了很多距离感,吸引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如果大家在项目建成后路过国际社活中心南楼,会感受到与延续了历史立面的北楼截然不同、却又毫无违和感的立面风格,这里采用了更加现代化的陶管幕墙设计
图片
效果图 左:国际社活中心北楼 右:国际社活中心南楼
而不管是对标极富历史韵味的北楼,还是衔接另一侧的现代化总部大楼,南楼都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整个建筑体系。就像一个神奇的缝合剂,将两个看似不相干的模块,丝滑地融合到一体。
图片
效果图
通过对历史建筑灵活的打碎重组,中交不仅尽可能地重现和还原出了地块曾经的风貌,梳理出了清晰的项目布局脉络,还将新与旧做了自然的衔接和组合,形成了一个完美融入现代都市、又一眼能看出文化底蕴的东外滩门户型作品。
不仅是保留历史,更是从始至终,用开放包容的视角,赋予历史空间现代意义和功能,让人愿意走近。
中交让我们看到的是:
未来,是可以建立在强大的历史基础之上的。
03
传承船文化
让滨江可阅读
当然,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特殊就特殊在,整个项目所在都像是一块活化石,不管是向内深挖还是向外延展看,哪哪都是历史的印记。
除了内部本就含有的历史保护建筑,项目还紧邻着同样承载着厚重工业记忆的古船坞和古船。
图片
船坞实拍图
这种船文化,和中交形成了宿命般的契合度,自然也要被充分运用起来。
如果只是粗暴地照搬传统的东西,项目就失去了活力和意趣,设计团队选择了更为曲折迂回地提炼出古老船坞文化的符号代表,再用现代化的手法和项目紧紧交融在一起,做好文化的传承。
艳姐仔细研究了一番,也和中交的设计团队做过深入的沟通,对于设计只剩下了一个感受:
粗看似乎处处无船,细看却又处处皆是船。
这就要先聊聊我们开头说的“巨轮”
这个巨轮指向的是,未来注定会很抓眼球的两栋办公塔楼。这两栋楼,细细品味,才能惊觉其中之妙处,比如我们看这样一幅从滨江视角看过来的效果图。 
图片
效果图 临江的两个“大坑”即为瑞镕船厂的两个船坞所在
高低不一的双子塔楼状似舰桥,中层连廊的衔接构成了甲板,“一横两纵”的结构,不就是一艘停泊在船坞旁等待扬帆起航的巨轮?
图片
设计示意图
这个设计,结合上入坞不到半年的古船来看,就更妙了,两艘新旧巨轮,在古船坞之上会面,有种穿越时空的交错感。
是极致的冲突,也是恰到好处的融合。
图片
相关设计手稿
而作为整个项目的视觉中心,以及未来中交集团上海总部所在,这里还有很多小巧思在,比如直接在建筑形体语言中,自然而然、低调又不张扬地融入了中交集团代表性的“C”字。
图片
因为较低的那栋塔楼未来会整体出售,既留了一定的中交出品的印记,也不会喧宾夺主,给了未来入驻的企业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个设计出自于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团队Gensler之手,从招标竞标到方案通过,经历了足足1年时光,未来建成后也能作为杨浦滨江的地标和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厦隔江对望。
图片
视频漫游效果
事实上,神似巨轮的主体建筑外观,已经是这个项目中,最为外放的“船的化身”。
景观的设计表达,就要内敛很多,几乎都是将船的元素用雕塑化的手法,含蓄地体现出来,并且分散在整个项目的各个重要节点中。
图片
景观设计示意图
在项目中,共有五个重要的关于“船”的雕塑,寓意都还挺有意思,比如在两栋塔楼中间的雕塑名为“齐心”,取“众人划桨”之意,联动两边相向“行驶”的大堂船体,更有种和谐共处的意味。
图片
“齐心”效果图
再如,中轴入口处展现船的平面的地雕“传承”、西北侧入口演化了船的立面的“启航”、西侧庭院运用了螺旋桨意境的“奋进”、东侧庭院模拟海浪的“逐浪”……
所以未来我们步入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基本每隔一段,就能看到一个由船的符号打造的视觉小焦点。
图片
景观雕塑效果图
效果看着都非常精妙,但事实上,设计团队朗道在设计过程中,也是面临了重重困难。
作为一个城市更新地块,整个项目内部因素错综复杂,甚至于,在中交整理完历史建筑、朗道开始介入后,却发现项目西北侧——未来将衔接地铁站的重要入口处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虽然经由1号楼的平移退让出了足够多的施展空间,但是偏偏有一个存在于此、无法挪动的、足有约2.9米高的巨型通风井。
如此大的部件,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破坏整个项目的对外展示。
朗道发现移动无果后,就果断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弱化,反倒是去进一步强化这个部件的存在,经过数版方案的调整后,抽象出船的造型,不仅契合了属地的文化,也将之变成了这里不可忽视的视觉焦点、甚至是精神地标性质的存在。
图片
西北角通风井强化方案过程稿
将原本的劣势,巧妙扭转为优势,中交和朗道,还是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在其中。
图片
西北角效果图
正是因为不放过每一个大大小小的细节,所以未来在这个项目里欣赏景观,即便是角角落落的位置,随意一个台阶步道、墙体,仔细一看,可能都会有惊喜的发现,船厂百年历史,随走随见。
图片
景观效果图
如果我们再将视线转至室内,同样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
并且,有些意蕴,可能需要大家未来去两栋塔楼的大堂一并游览细品一番才能体会。
A、B座大堂的主体仔细对比一看,实则是两艘并肩行进的船体的演化
图片
两栋塔楼大堂效果图
两栋大楼相遇、交织,其实也是代表了未来中交处在A座大楼办公时和B座的企业,和谐共处。
图片
相关设计手稿
中交集团交融天下的理念,在这个总部项目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船体的用材也非常讲究,不是写字楼大堂惯常使用的亮面材质,而是用砂岩类的质朴石材,呈现出一种历史的温度感,看上去都非常厚重与安心。
图片
A座大堂效果图
因为船体的构造,大堂中也采用了市面上非常罕见的大体量斜向空间元素,就连倾斜的角度也是经过了反复推敲后,才确定的。
图片
相关设计思路
实话说,10米挑高的大堂有这样的展现,本就已经足够敦实气派与特别。
但是设计团队羿天在和中交反复沟通打磨后,将大堂几乎是做到了:远观、近看,无处不惊喜。
如果未来我们走进大堂之中,靠近船体位置的时候,抬头向上看,就会发现,约2.8米高的位置,是做了凹凸和打光处理的,附加在“船”的底部有大片的金属板,印刻了中交和地块百年来的“史书”。
图片
A座大堂效果图
加上约2.8米高的抛光面灰色石材为底,使得整个敦实的船体似乎又是在以非常轻盈的姿态悬浮在空中。
图片
B座大堂效果图
甚至,就连电梯厅的吊顶光带,同样也是传承了古老的船坞文化,既展示出了工业感,又不失现代未来的设计感和仪式感。
图片
图片
B座大堂效果图
不止是大堂,在室内的设计中,船元素的融入还有很多,我们不一一举例,但是可以最后再来看这样一张图:
图片
A座大堂效果图
这是A座大堂的一角,船行的水花元素,同样也是中交集团“C”字型的演化,边上的座位恍若码头,工业、现代、文化,都交织在了一起,非常妙趣横生。
更多的细节,可以待之后落成开放,大家亲自去现场品味一番。
图片
元素提取示意
未来,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也并不会孤立存在,项目预留地下联通道,为未来与临江古船坞无缝衔接提供可能。
而中交则通过无处不在的船文化,不仅体现了自身的企业基因,更是用同类元素实现了自然地交替过渡,更用现代形式的展现与历史文化碰撞出了吸引人的火花,引人去细细探究,让滨江成为“可阅读”的存在。
04
杨浦滨江架起了一座
开放包容的桥梁
事实上,在艳姐的印象中,以前愿意来杨浦滨江的人远不如其他滨江板块来得多。
因为没有滨江带,所以很难形成对话,甚至杨浦居民都不得不往其他滨江板块走。
但显然,随着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逐步落成,这样的状态,也将逐渐被改变。
这里就像是架起来的一个风光带和桥梁,将人和江、和城市的距离直接拉进。不止是工业风的,更是生活化、有魔都风情的、可以包罗万象的。
从公众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的空间。
虽然是独立存在的基地,但这里实则并不封闭,甚至还特意做了打通。
比如,虽然在景观上,中交设置了很多的焦点雕塑部件等,但是中交想实现的视线引导不是局限在内部,而是向外延展的。
图片
视觉通廊的思维在最初的设计手稿中就有所体现
如果沿着杨树浦路,一路向前行至两栋塔楼的中轴处,从北向南望去,就可以有一个视野开阔、妙趣横生的框景,一路越过船坞望到黄浦江、望到外滩和陆家嘴。
图片
视频漫游效果
甚至像是一个新与旧高度连接的窗口,路过的人自然而然就会被吸引前往。
未来商业的地下通道,也都可以一路来到古船坞行至滨江。
图片
视频漫游效果
而对于以后在塔楼中办公的人来说,整个办公环境室内外的边界是模糊化的
比如未来大堂内的水景是会类似一路延伸到外部的感觉,和外面的水景联动起来,恍若一个整体。
图片
水景效果图 仔细看,内外部是联动的
而若站在用了拉索式幕墙、拥有270度环幕瞰江视角的天幕峰层之上,就能透过这双“眼睛”直接和城市的对话。
图片
效果图
因为空间几乎没有边界,广阔的滨江视野之下,随意一望,就是壮阔的黄浦江和恍若触手可及的陆家嘴。
站在那里,就是上海。
图片
天幕峰层视野效果图
而下面连接两栋塔楼的连廊,有比较开放的会议空间、有江景餐厅,也有屋顶花园,实现内外部打通,在空中亲近自然……
图片
效果图
结语
总规模约2.6倍于前滩、约5倍于陆家嘴的杨浦东外滩,是上海最后一片大规模开发的滨江区域,也是目前罕见的尚存有滨江总部“遗珠”的板块。
而中交集团自己也好、未来入驻的企业也罢,都将率先在这里亮相新总部。
此后,紧邻的字节,再旁边的美团、哔哩哔哩、中节能等,也都将逐渐填补上杨浦滨江的总部拼图。
图片
示意图
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在这里交融了历史和未来,交融了杨浦滨江与人的距离,将作为正在向“世界级城市会客厅”快速蜕变的杨浦滨江之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面向世界,会客、开放的存在,其中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而显然,中交并没有辜负这样重要的引领者角色,在尽其所能,交付出一个匹配得上地块文脉、匹配得上国之重器的总部。
图片
效果图
杨浦在走向世界,中交集团,也同样在乘着这艘孤本型的总部巨轮,驶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这个月底,中交也将召开品牌发布会,感兴趣的朋友届时可多多关注。
主题【2023中交地产品牌战略发布会暨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全球招商启动】
时间【2023年5月30日18:30-20:30】
地点【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浦东新区滨江大道1777号】
图片
主编:张艳
责编:Nanako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不为商业用途,如果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1.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艳姐微信
必须备注“公司+职务+姓名”否则不予通过
图片
也欢迎投稿
稿酬1000-3000元不等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投稿方式和稿酬标准
《地产人言征稿悬赏令!欢迎地产人们踊跃投稿!》
2.加入粉丝群
我们建立了“地产人言交流群8班”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群
进群请备注“公司+职务+姓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