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商传奇(26)文印小镇千亿梦

文印小镇千亿梦

——新化县文印产业传奇发展之路纪实

作者:袁晓晖

导语:新化文印产业,发轫于半个多世纪前,一群群文化水平不高的年轻人从小山村里“亲带亲、邻帮邻”走向全国维修打字机。到今天,它占据了全国文印产业 70%以上的份额,产值接近千亿元,新化洋溪镇也成为中国文印小镇的代名词,成就了一段令人敬仰的商业传奇。

湖南,娄底,新化,洋溪。

摊开中国地图,你绝对找不到洋溪镇这个小地方。然而,正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全国各地持续掀起了一股产业“飓风”,大大缩短了中国文印产业更新迭代的时间,甚至逼得日本、美国以及欧洲国家的富士施乐、柯尼卡、美能达、佳能、三菱、惠普、精工、川本等拥有话语权的国际巨头品牌打进中国文印市场时,不得不“退避三尺”。

每年,在这个小地方,总会有成群结队的、初高中文化水平的年轻人,在亲朋好友的“怂恿”下,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火车,走向全国。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硬是凭着一股走天下的“梅山蛮子”的闯劲和一双“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赤脚,在全国拼杀出了一条文印产业发展的传奇之路。

今天的这个小地方,正成为中国文印小镇的代名词。“世界文印看中国,中国文印看新化”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镇起风云:一双赤脚走天下

每一个传奇产业的背后,都有一条充满酸甜苦辣的艰辛创业之路。新化文印的故事,可以远溯至1960年代。

1960 年代,刚刚站立起来不久的中华民族,还处于饥荒之中。地处湘中的小小县城,自然也难逃苦难。当时,新化县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没有多少家庭能够吃饱饭。很多人不得不离乡背井,大着胆子外出流浪“谋生”。

易代兴、易代育两兄弟便是这流浪队伍中的一员,他们离开新化,“以技养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在四川涪陵学到了一门机械打字机维修技术。但因为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易家兄弟俩的打字维修技术并没有“开枝散叶”。

如果没有邹联经,“新化文印”就不可能有今天如此波澜壮阔的局面。

1970 年,一个修钢笔“讨生活”的洋溪镇寨边村人邹联经,偶然与易代育的徒弟袁锡楚结识,并拜他为师。有了这门“吃香”的技术,邹联经在全国各地开始了他的“流浪”维修生活。半年后,他就带着 4000 元钱“巨款”回到家乡,建了村里第一栋两层楼房。

“尽管混得光鲜,但也提心吊胆。那时候,我基本上每年就要被抓一次。但每次被收容遣送回新化后 , 我总会找机会再跑出去。”邹联经回忆曾经的经历,总是感慨万千。

1977年 , 邹联经先后到上海打字机厂、上海速印机厂以及上海誊影机厂做学徒工, 学到了更加精湛的维修技术。

1978 年,新化县成立洋溪打字机维修厂。因技术精湛,邹联经被聘任为业务厂长。很快,全国各地就不断“冒”出了一批头脑活泛的年轻农民,他们穿着一身刻意打扮的便宜西装,说着一口难懂的“新化塑料普通话”,出入于那些厅级以上的国家机关之中,以维修机械打字机为业。

“那时,洋溪邮局的汇款单像雪片似地从全国飞来,都是外出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人寄回来的钱。洋溪的女孩都以嫁给会修打字机的小伙为荣。”1980 年代初,第一批在外跑江湖的洋溪人开始“发达”起来。

他们没有同伴,没有固定的住所,总是孤独地从一个城市窜到另一个城市。跑江湖是辛苦的,但回到家乡,他们却“光鲜照人”。特别是每年回家拜年走亲戚,他们身边总会围着一双双羡慕的眼睛。他们在外面的“精彩”故事,总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刘道文是邹联经“第三代弟子”。1986年,20 岁的他便跟着师傅们学习修理打字机的本领,由此开始“全国跑”。30余年来,他带动其家族 100多名亲戚走进了文印行业,在全国近 10 个省份开了数十家图文打印店,还把文印设备卖到了全世界。

“学成之后,学徒也想创业,师傅们便会告诉他哪里还适合开新店,然后再招来一批新的学徒。”刘道文说。

“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你带我,我带他”,就这样,在亲朋好友的带动下,每年春节一过完,许多洋溪人便在父母期盼的眼光中,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发财”之路。

据邹联经回忆,1983 年 , 还只有 200多人从事打印机维修行业,但到 1990年前后,这支“流动军团”达到了 5000多人。他们之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洋溪人、槎溪人。

安营扎寨:文印军团遍全国

常年在全国各地流浪奔波、四处谋生的文印人也许终于累了。一批敢于吃螃蟹的文印人,开始悄无声息地在全国各地安营扎寨。

文印产业“攻城掠地”的征程由此拉开序幕。

1989年,从广州当兵退伍的洋溪镇苍溪人曾旗东,一次性在电脑行业和 IT业最火爆的五山路租了三间位置最好的门面,办起了“东南办公设备有限公司”,开始经营全新的复印机和电脑。

修好一台复印机,可赚 1000元左右;卖一台复印机,可赚 2000元到 5000元左右。但与另一项“生意”相比,修、卖复印机“来钱”还是很慢。

在广东清远开打字店的老乡邹联敏,偶然发现在广州一个小镇子里,有几个台湾人在卖日本的废五金,里面有许多的旧电脑和旧复印机,价格相当便宜。于是,他匆匆跑到广州,兴奋地把这个“惊天”发现告诉了老乡杨桂松和曾旗东。这样的“天赐”商机,三人怎能错过!很快,曾旗东从一位台商手里以 2000元一台的价格购置了一批旧复印机。凭经验判断,这些机器与当时广州理光复印机厂正在组装的复印机一样,市场价可卖到 4 万元一台。

可运回来才发现,这些机器的电压是 110伏的,频率是 60赫兹的,与国内同类复印机的型号根本不符。尽管里面的零件都是崭新的,但完全是一堆“洋垃圾”,摆在店子里半年多时间,几乎无人问津。

这么一堆“洋垃圾”,扔了也可惜。曾旗东一狠心,花了十几万元买回来几台全新的复印机,将它们全部拆散,与“洋垃圾”一一进行对照,研究改装方案。

两年后,一台经过改装后的二手复印机正式面世。曾旗东没想到,这个自己研发出来的,与厂家生产的新复印机几乎一模一样的“二手货”,因功能齐、质量好、成本低,深受客户青睐,一时供不应求。

在曾旗东、杨桂松、邹联敏等人的推广下,二手复印机开始成为全国所有打字复印店的“标配”。

全国各地的“文印人”开始蜂涌广州,来学徒的、来进货的、来开店的,络绎不绝。短短几年时间,广州科技街成了远近闻名的“洋溪街”。

1990 年代中期,广州科技街、大沥镇汽配城和附近的发发市场,真正成了文印人的“革命根据地”。各种打字店、维修店、复印店,多达几百家,从业人员达到两三万。

如果没有这项“生意”的创新,广州成为洋溪文印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可能要推迟好多年,文印人在全国各地“攻城掠地”的脚步也要慢许多。“甚至,洋溪文印产业,也许都走不到今天。”说起广州科技街的故事,许许多多的文印人至今唏嘘兼自豪。

第一台二手复印机的面世,使中国文印产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二手”时代:在全国各地“流浪”的洋溪人,把二手复印机的生意做到了全国每一个大小城市。南下广州,西赴拉萨,东进上海,北上京城……对于“流浪”的洋溪人来说,手中有了二手复印机这样一件“赚钱”的法宝,只要有路的地方,就是他们前进的方向。

1999年底,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刮到北京,呵气成霜,滴水成冰。

杨自雄、陈桂球夫妇第一次“流浪”到北京时,口袋里兜着 5 万元钱,银行里有八万元的存款。

“走在北京宽阔的大街上,我们就像两条被扔进大海的毛毛鱼,找不到方向。”一天,他们不知不觉“游逛”到了中关村。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高科技的阵地,金领精英的集中地。寸土寸金的房价,让先前在北京打拼的洋溪人,不敢轻易“占领”。纵有几个胆大包天的人,也只敢在中关村附近的偏僻小巷里,或昏暗的狭小地下室里“小打小闹”。腰包里有 13 万元钱,杨自雄夫妇的胆子被撑得“贼大”。夫妇俩围着太平洋大厦、北大资源楼、海龙大厦、科贸商城转了一圈后,一合计:干!

一家小小的打字店,就这样“打”进了中国高科技最前沿的北京中关村,成为北京中关村最早的一批“村民”。

干着复印行当的文印人,复制别人的创业致富故事,也是“拿手好戏”。有了先行者的样本,随手拿过来,简单地“复制、粘贴”,便成了自己的创业致富之路。

十余年间,在大小城市的小角落里、在各地高等学校门口的出租屋里,甚至在路边公共厕所的洁具室里,一家家小得不能再小的文印店如雨后春笋般梭、梭、梭地“冒”了出来。

他们从不选择城市,每“流浪”到一个地方,一看有“搞头”,便就地扎根。他们之中,有小到不能再小的夫妻店,有一起“闯天下”的兄弟店、亲戚店,也有临时拉伙合作的朋友店。

五分钟一张的复印,一毛钱一张的打印,他们做得津津有味;几平方米的小店子,他们住得无怨无悔。

繁华街道里,灯红酒绿中,他们昏暗逼仄的小房间里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

设备制造:华丽转身开新路

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当新化文印人在全国“攻城掠地”时,二手复印市场也渐渐趋向饱和。

此路不通,再开新路。对于文印人来说,他们一直是开路人。

2000年以后 , 一些积累了原始资本的文印人开始把复印店升级到图文店。

图文店设备一般包括复印机、胶装机、刻字机、喷绘机、晒图机、彩色打印机等。刚开始时,图文店的利润很高,但投资也很大, 一台彩色打印机就要 100多万元,一般的文印店还是不敢轻易“涉猎”。

“我们当时从日本、美国进口的设备,不但价格昂贵,而且都是他们那边要淘汰的产品,我们就开始琢磨着自己生产。”已经成功复制了“二手复印机”文印人,开始在复印办公设备的制造上向前探索。

2004年,曾文辉在上海参加一个办公设备展销会 , 第一次看见 11万元一台的写真机时,他想都没有多想,便决定“仿制”生产。但因为没有核心技术 , 基本处于组装阶段 , 即从国外进口配件 , 在国内组装生产。

在生产的过程中 , 曾文辉发现写真机与绘图仪功能可以“合二为一”。带着这个大胆的想法 , 曾文辉和清华大学物理系合作 , 终于生产出了具备写真绘图功能的写真机, 这在当时属于国内首创,不仅畅销国内 , 还出口 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邹干丁和曾树深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走上了办公设备制造之路。

邹干丁的朋友曾辉从中国香港进口了一台胶装机 , 当时两人认为这个东西应该有市场。一合计,两人决定投资制造 , 走先组装再研发生产的道路。

曾树深的打字机零配件生产来自于珠海打字机通用耗材产业的集群效应。按曾树深的说法 , 全球 60% 的打字机通用耗材零件都是在珠海生产的 , 在经营打字机零配件时 , 曾树深认为有些零配件可以制造 , 于是开始投资生产。

如今,众多文印人“无师自通”自主研发出来的文印办公设备和耗材,已经形成了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维修、回收再造,到图文店、数码快印、广告制作等终端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以及遍布县级以上城市的全国性市场布局。

并且,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个“文印王国”的产品不断扩大,高速大型复印机、一体化速印机、彩色复印机,数码工程复印机等全系列产品在文印人的自主研发后,纷纷面世。

“现在,还有很多人,包括其他地方的新化人,都对我们有一种深深的误解,以为我们还是搞打字复印的。其实,我们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把中国的文印产业向前推动了十多年。”生产国内第一台胶装机的曾辉说,如果没有新化文印产业的崛起,我们国内依然还在使用日本、欧美等国家的“淘汰货”。

危机四伏:抱团取暖破困境

中国文印看新化,新化文印看洋溪。

21世纪初,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文印店;有文印店的地方,就有新化洋溪人、槎溪人。新化文印已成为一张享誉全国的特色产业名片。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新化人逐步将文印行业开辟成该县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将‘新化文印’打造成了湖南省乃至全国最具地缘特色的技术品牌和劳务品牌,可称为‘新化现象’。”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冯军旗在其论文《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中这样总结。

虽然新化文印产业经过文印人多年的拼搏,已经硕果累累,但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办公习惯的不断升级,传统文印产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传奇“新化现象”背后,危机涌动。

无纸化办公对文印产业的冲击,网络快印对传统实体文印店的冲击,让传统的文印产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文印圈内“你便宜我更便宜”的价格内耗战此起彼伏。

新化文印掌握了全国从设备到耗材、生产制造、图文快印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资源,产业完整、市场成熟,数量庞大,但没有主导权、定价权、话语权。

“我们绝大多数文印人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就出来打拼。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产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初中毕业的创业者,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时,总是茫然失措,随波逐流,不知道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未来,新化文印何去何从?

许多文印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一批文印先行者也开始尝试探索新化文印产业更好的发展之路。

2011 年,在上海打拼多年的文印人曾卓原与同行杨武、龚金湘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湖南商会文印行业分会。

这是全国文印行业第一个地方性商会。

同年六月,曹建辉和曾卓原等人,又组织成立了新化数码快印行业商会,曾卓原任首届会长。“建立自己的行业组织,不仅能有效整合新化数码快印行业在全国的资源,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参与市场竞争和规模化经营,还能通过商会平台,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这两个商会的宗旨,都是希望整合资源、抱团取暖、统一价格、统一采购,引领新化文印走上有序发展之路。

2013 年底,曾卓原率领上海湖南商会文印行业分会在家乡洋溪的新化县第五中学内举办了新化文印首次高峰论坛,这是新化文印走出去后回乡举办的一次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这次活动提出的“中国梦、文印梦、新化梦”号召,让新化文印品牌知名度在全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此前的 2007 年,广东省 ( 湖南 ) 办公耗材行业协会筹委会秘书长龙三沅在洋溪召集文印行业广大同仁举办了文化耗材展示会。这次展会为新化文印的进一步整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春节前夕,在北京打拼的文印人曹建辉再接再厉,回家乡策划举办了“2015 中国新化国际文印暨文印产业博览会”。从此,中国印博会落户洋溪,成了新化一年一度的商业盛会。

如今,“中国印博会”在其发源地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有效整合了“新化文印”上下游产业,将文印业的各种成功经营模式与理念传递给其他“新化文印”从业人员,对引导图文产业转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后几年,全国各地一些有思想、有头脑的文印人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合作团队,如邹翊领军的翊龙团队、邹志刚领军的绚彩团队、邹健湘领军的中美佳团队……

尽管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各有建树,但一个全体文印人团结共赢发展的春天还在孕育之中。

2017 年 8 月 18 日,一件震惊整个文印界的事件,让全体文印人再次感到危机四伏。

当天晚上 9点,由中国海关总署缉私局统一指挥,广东分署缉私局统筹协调广州等 12 个直属海关缉私局对全国所有二手复印机进口报关的“瞒报漏报”案件进行突然打击。

一夜之间,文印圈几乎所有的复印机“再制造”精英被一网打尽,整个行业几乎陷入瘫痪,人心惶惶。

新化文印遭受如此重创,如何疗伤?笼罩在新化文印头上的阴霾什么时候能散去?每个文印人都思考到:建立一个有序规范、团结合作、共享共赢的文印行业平台已迫在眉睫。

此时,800 多亿元产值,20 万新化人,6 万多家文印门店,3000 多家办公设备销售公司和上百家复印机再制造经营企业,2000 多家耗材制造企业,覆盖全国 2800 多个县市,遍布中国所有大学的“文印军团”的产业发展传奇,也引起了省、市、县各级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

2019 年 3 月 26 日,时任省委书记杜家毫在新化调研时,就着重指出:新化文印产业庞大,省里高度重视,要把新化文印作为千亿产业培养。

仅仅一个月后,中共新化县委、新化县人民政府就文印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娄底市委市政府“将新化文印打造成千亿产值产业”的重要决策部署,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政协主席任常务副组长的高规格的文印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同时,两个重磅文件也相继出台。一个是《新化文印产业发展规划(2019— 2025)》,一个是《关于加快文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两个文件的出台,为新化文印产业发展指明了路径,即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协调、集中入园、集群发展”思路,引导文印产业从业人员回乡集聚发展,建设“中国文印小镇”,延伸产业链条,把新化文印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

新化县委、政府对文印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每年预算 5000万元作为文印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同时,与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 “文印贷”战略合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大力支持文印特色小镇平台和文印产业做大做强。

在历经几十年风雨之后,新化文印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时间,所有文印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千亿目标:传奇产业再智造

2019年 6月 10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

新化南站广场上,京 Q、鄂 A、新 A、浙 B、粤 S……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占满了整个广场,从县城赶往南站的干道上,由于外地车辆猛增,一度发生了拥堵。甚至,连富士施乐、柯尼卡、美能达、佳能等国际巨头也纷纷派代表来到了这个一点也不起眼的小镇。

当天,新化文印行业总商会在万众瞩目之下,千呼万唤始出来——正式成立,一个以曾卓原为会长、众望所归的商会核心领导班子,成了文印人更好奔向未来的领头雁。

“凝聚行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弘扬文印精神、促进行业发展”,商会的宗旨虽然仅仅只有二十四个字,却整整凝聚了半个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文印人的愿望。这天,是一个可以载入新化文印产业史册日子!从此,飘零全国各地的文印人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天,万众瞩目的“三园一市一中心”中国文印小镇也正式启动。“三园”即在新化县经开区建成复印机及印后设备产业园、耗材产业园、个性化印刷产业园。“一市”即在新化高铁新城建成中国文印交易大市场。“一中心”即在新化高铁新城建成聚集电商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培训中心、体验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体系。

中国文印小镇的建立和新化文印行业总商会正式的成立,就像两只强有力的翅膀,把新化文印这个千亿产业的发展推上了“高速时代”。

总商会一成立,便着手为全国各地的文印人排忧解难。

与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达成战略合作,针对新化文印行业推出全新信贷产品——文印贷;与新化农商行联合,为文印经营人员隆重推出“文印便民卡”,对文印行业总商会会员单位提供免担保的金融信贷;统一“新化文印”品牌;成立新化文印行业总商会法务部,为全体文印人提供法律咨询;与新化思沁学校达成合作协议,为文印人子女上学提供保障;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入驻阿里平台,共同探讨“互联网本地化趋势下的文印新商机”……

鉴于从事文印产业的洋溪人知识水平低的现状,总商会一班人高瞻远瞩,纷纷带头捐款,成立了“文印图书馆”。这个旨在“为大洋溪留下读书种子”的图书馆环境优美、藏书丰富,全天候对外免费开放。

如今,总商会这个“用文化改变文印,擦亮文印品牌”的愿景正得到全国文印人的点赞和大力支持。

在全国,总商会也开始施展“大动作”,有序规范全国各地文化行业秩序,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不到一年时间,除台湾省外,上海、北京、广东等全国各地 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文印行业在总商会的指导下,都相继成立了办事处。

2017 年,新化县委、县政府邀请文印人“回归”共同打造中国文印之都,对返乡入园的文印产业实行门店 3 年免租、2 年减半租金,并为进口集装箱提供回乡运费补贴,对小微文印企业发放“文印贷”等优惠政策。同时,建设文印技术培训学校,在新化县职业学校开设文印班,建立文印人才库。

新化县委、县政府这一项“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举措,也开始初显成效:在外打拼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文印人,开始踏上回乡创业之路。

“善于团结、乐于钻研、敢于创新的新化人的回归,让新化打造文印产业总部经济园更有底气。”新化县文印科技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梁国友说,当年,第一批报名回家乡创业的就有 87 家文印商户,目前全县回乡注册的文印企业有 1400余家。2021 年再计划引回 200 家企业回乡发展,同时实现孵化 1-2 家企业上市;在“十四五”期间,实现 300 亿元产值、5 亿元税收、10 万人就业。

新化文印“走出去”战略也迎来了好消息。

2019年 6月,搭乘“一带一路”东风,成立于 2017年的“文印旗舰”新印科技公司发配两辆满载 300 台复印机的集装箱卡车,从新化出发,经长沙霞凝港装箱出口,沿长江入海抵达非洲加纳特马港,再通过陆路运达阿克拉的运营中心。

这标志着享誉全国的新化文印,迈出了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半个多世纪的行业沉淀,从国外到国内,从内地到沿海,从小城市到大都市,我们都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成熟的技术条件,我们不缺市场,不缺资金。但是,我们缺乏大家抱团发展、共享共赢的战略眼光。”无论是与同行们聊天,还是在各类大小会议上,首届新化文印行业总商会会长曾卓原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大家表达未来新化文印发展的隐忧。

如今,这一隐忧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成千上万文印人的拼搏下,正慢慢消减。从销售到制作,从制作到智造,新化文印在全产业领域全面发力,“互联网 + 文印”“文印 +X”等新模式不断出现,千亿文印产业发展的脚步,开始渐行渐近……

后记

半个多世纪年前,易家兄弟、邹联经、卜治中、叶习之等最早一代“文印人”偶然的出行,开启了今天新化文印产业在全国独占鳌头的传奇故事。

新化文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密码”其实也不高深莫测。

梳理他们的发展史,一代又一代“文印人”尽管各有各的励志故事,各有各的辉煌传奇,各有各的艰辛悲苦,但一个显而易见的致富“密码”却昭然若揭,那就是: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

无论他们怎么辉煌成功,亦或身陷怎样的囫囵,他们从来没有停下过扎实踏步向前走的姿态。

洋溪文印的产业发展史,是一部穷则思变、挑战命运的奋斗史,是一部乡亲互助、无私提携的团结史,是一部星火燎原、终成大观的成功史。他们凭着敢为天下先的“梅山蛮”精神,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也成就了一个产业的传奇。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每一个大小城市,在陌生的街头东奔西跑,在几平方米的小角落里卑微生活。甚至,为了一个小小的配件,他们只身远赴美洲、欧洲、非洲,在异国他乡独自打拼。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他们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曾经尝试过整合,但收效甚微,没有形成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没有产生一家像样的上市企业。虽然,他们占据了整个产业 70% 以上的份额,但在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没有一丝话语权。

他们值得我们致敬,他们自己也可以为之骄傲自豪。但在骄傲自豪的同时,全体“文印人”也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一个科技含量不高的产业迟早会是被淘汰的,一个无序竞争的团体是无法更好地掌握自身未来的。

凡是过往,皆成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