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空心村”如何变成青年聚集的“明星地”?

主播君的话
如何利用土地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让年轻人想来、留下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探索出了有效路径。
图片
过去——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井楠村地处江淮分水岭,水资源分布不均,旱涝交织,很多村民外出务工,留下闲置的土地与宅基地,这里一度成了“空心村”。
现在——
今年“五一”期间,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的“网红景点”井楠村又一次刷新了接待纪录
累计旅游人次突破两万。
“前面几天连续满房,很多慕名而来的客人都没有订到房,
他们说下个节假日一定提前约!”
如何做出改变?
图片
做法1:政府主动搭台,引入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做法2:村民自愿腾退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被充分盘活,大力改善村居环境,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做法3: 安徽省委要求各级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善于解剖麻雀,深挖问题背后的根源,拿出有分量的调研成果,真正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如何解决没有空间
年轻人留不下来的问题?
——“腾笼换鸟”的系列土地政策
引入社会资本 加快产业升级
“村企联建”模式,
吸引优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带动更多资源要素投入乡村,
实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双向联动,
共同富裕!
图片
创业者张明——
张明正是在“村企联建”的召唤下重返章广镇元松村的。他所在的上海煜谦贸易有限公司主营水果进口业务,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创业想法:能否引入“洋品种”,打造现代农业(精品水果)产业园,促进家乡的发展。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滁州煜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元松村流转土地1100亩,这让规模化种植有了土地保障,此后在外来专家的指导下,尝试栽植新西兰奇异果、日本晴王葡萄、澳洲蓝宝石葡萄以及西梅。
章广镇党委书记储海军介绍,元松村通过村企联建,提供50亩集体土地,并争取90万元项目资金与该公司共同建成50亩葡萄园。盛产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多万元。此外,村、企还成立了联合党支部,以期实现“党建引领促振兴,村企联建助发展”。
施集镇丰山村青年农场主刘超——
与张明不太一样,刘超完全是外行出身,当初从事的是室内设计,他是顶着父母的压力返乡的。如今,他经营着一家集粮油、水果、蔬菜种植销售于一体的家庭农场,家庭成员加农场职工共10人,各种农用机械10余台,流转土地近200亩,带动周边脱贫户创业,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现在,农田标准化建设、‘小田变大田’等政策的实施,让有志干农业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土地资源,可以实现规模化效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刘超感慨。
他的回归,也让当地果蔬的销售营销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等着人家上门收,通过电商、微信平台销售,或者与团购网站合作,从而破解滞销的问题。”现在,刘超每年都会前往山东学习果蔬种植的先进经验,回来之后再“手把手”地向村民免费传授技术。
打造乡村文旅大舞台
吸引外地游客留下来!
李曦——
刚到井楠村时,李曦从市区开车过来要1个多小时,看到的是一个被万亩茶山环绕的“空心村”。她见证了井楠村“蝶变”的全过程,这种变化的源头起始于农村宅基地改革。
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该村累计收储农户腾退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58户,由当地国企承租其中部分,投资建设井楠茗宿项目。
改造而成的21栋民宿,出于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还在院墙上印着原户主的名字。与此同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拆除残垣断壁、废弃圈棚舍等1210平方米,建起了村史馆、村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环境品质。
作为一家国企,井楠生态富民开发有限公司不仅导入了大量的资金,也引来了青年人才,李曦就是其中之一。她干过多年专职导游,曾经担任滁州市旅游形象大使,来到井楠村负责整体旅游项目的运营。
“我们第一次办了乡村音乐节,就接待了2000多人,这让人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希望。”据她介绍,公司还流转了70亩茶园,打造以茶文化为内涵的亲子研学旅游基地。
青年创业者杨文浩——
杨文浩也将自己的“根据地”搬到了村里。这名旅游行业的“老兵”在事业最辉煌时,借助网络平台每年服务游客外出两万人次。不过他一直有个心结:“我们这里有着好山好水,能不能让外地的游客也来我们这里。”他想开发周边乡村旅游项目,但是“一直苦于没有自己的基地”。
宅基地改革之后,井楠村变靓了,也变得宽敞了,为杨文浩提供了3000平方米的物理空间。团队小伙伴们发挥集体创意,搭建了一个露营基地,进行研学旅游和露营拓展。
“今年‘五一’期间,我们的客流是平时的两倍,散客量增大,外地游客占到60%。”水球大战、自助烧烤、拓展游戏……杨文浩和团队精心打造的“五一露营季”,让游客有了全天候的游玩项目,也为这个古老的乡村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图片
乡村文旅、茶叶、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快速发展,村民就近务工每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村集体主要依靠土地入股,集体收入也能实现大幅提升。镇里下一步要给创业青年提供更多服务和支持。
——施集镇党委书记范文张
— End —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南谯区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 王磊 王海涵
编辑 |王璐璐  统筹|陈凤莉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