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基辛格的对华交往:访华近百次,称“人类命运取决于美中能否和睦”

文/和平
编辑/漆菲
5月27日,美国杰出外交家、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迎来他的百岁诞辰。可以说,他在外交舞台上活跃的时间比很多人的寿命还长。
如今他已有听力障碍,平日要使用两个助听器,一只眼睛失明,还做过几次心脏手术。可他的状态依然很好,他说自己每天工作15 个小时,尽管有时似乎思维缓慢、表达不易理解。就在百岁生日前一个月,他还接受了英国《经济学人》长达8小时的专访。这位期颐老人还期待发挥余热。
基辛格眼中的世界是一张拼图,每块拼图都在朝着一个中心勾勒——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他早年所引领的美国外交都在努力完成这块拼图。
在基辛格的诸多对外交往中,对华是最为关键的一环。50多年间,基辛格访华近百次,参与外交活动、学术交流、商业投资,步履不停。纵观他几十年来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其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崛起不可避免,美中需要避免冲突。
最近的采访中,他提到有关“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想法。基辛格将“冷静外交”视为唯一防止毁灭性冲突的方法。他认为,人类的命运取决于美中两国能否和平相处,并建议美国政客认真考虑中国的担忧。“我们正处于一战前的典型局面。”他说,“双方都没有太多的政治让步余地,任何对平衡的破坏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图片
2022年9月19日,时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纽约会见基辛格。
敲开中国大门的第一人
提及基辛格,没有人会忘记他在1971年那段改写历史的破冰之旅。这也是他与中国建立深厚渊源的起点。这件事的难度有多大,回看当年中美之间的陌生感便可窥见几分。基辛格访华前的22年里,中美之间从没有过高层往来,彼此间知之甚少。
参与中美建交全过程的中国前外交部长黄华曾回忆道,1968年,波兰华沙举行的一次服装秀上,中方使馆人员见到美方外交官后“拔腿便跑”。两个美国外交官追在后面,边跑边喊:“我们是美国大使馆的,我们想见你们的大使!”当时的敌对状态下,双方外交人员毫无接触,公开场合中国外交官见到美方人员都是起身躲闪。
也因此,基辛格1971年秘密访问北京后来被着墨最多。他打破了这种陌生感,为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铺平了道路。
但基辛格与中国的联系离不开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早期支持。在1968年的总统大选中,基辛格原本担任的是共和党候选人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竞选中他曾狗血喷头地批评过尼克松。但尼克松却看中了基辛格的外交才能,因此不计前嫌,聘请他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兼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可以说,尼克松是基辛格的重要伯乐。
1969年1月,尼克松就职后,基辛格离开哈佛大学到华盛顿走马上任,实现了由学者战略家到政府政策制定者的转变。
不过,很多外交政策中,尼克松才是背后的决策者,基辛格更多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向《凤凰周刊》指出,当年真正决定对华接触的人不是基辛格,而是尼克松。尽管尼克松直到 1972 年 2 月才第一次访问中国,但早在1967年,他就在美国《外交季刊》撰文,认为不能将中国人拒之于国际社会之外。他当时写道:“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听任10亿人口愤怒地在孤立状态中生活。”
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认为同中国对话的时机已经成熟,宣布对中国放宽人员来往和贸易交流的限制。次年10月,尼克松在白宫会见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时提出,中美关系十分重要,愿派高级使节秘密访华,并请叶海亚作为中介人提供协助。
尼克松和基辛格二人都赞同,外交是非常微妙的事情,不适合公之于众。白宫的决策权要高度集中,太多人知道往往会造成信息泄露,不利于事态的推进。这才促成了很多事情的暗中推进。
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总统特使秘密访华。他从巴基斯坦装病秘密入境中国,瞒过了所有人的视线。虽然他只在北京停留了48小时,但先后同周恩来总理会谈17个小时,加上参观故宫和商谈《中美联合公报》,满满当当地完成了这次秘密出访。
图片
1972年,尼克松和基辛格的秘密访华之旅其实很顺利。
百岁生日前,基辛格向《经济学人》回顾了这段历史。他清晰记得,“当时我们只有48小时,我想促成中美元首的会面,会议原定于(第一天下午)五点半在我的住所举行。”但直到次日早上,基辛格被带去参观紫禁城,事情还是没有头绪。“到了午餐时周恩来说,我们需要讨论这次访问的谈话内容,同意双方各起草一份文件。 ”
刘亚伟认为,当时中美之所以能接触成功,关键一点就是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美国那边如果事先放出消息,肯定就没有后续了”。
不过,基辛格有意将自己塑造为能开通外交程序之外秘密渠道的关键人物。他希望与中国建立起合作关系,并促成两国领导人建立私交,为合作和信任奠定基础。
“实际上,当时两边想的不是建立经济上的交流,而是在地缘政治和安全问题上的合作。当时的中国已是腹背受敌,所以决定打美国牌。”刘亚伟解释说,“对美国来说也是一样。越战让其深陷泥潭,打中国牌也可以制衡苏联。尼克松的访华,让双方的目的都实现了。中美在经济、技术、文化、科技等领域上的更多接触,是在1979年建交以后。”
图片
1973年9月,新任命为国务卿的基辛格和尼克松在白宫办公室。
访华近百次的老朋友
促成中美建交的一众美国政治家中,基辛格尤其受到中方官员的喜爱,其程度远远超过两位同样见证历史的前总统——尼克松和卡特。刘亚伟评价说,“中国外交官对于基辛格秘密访华有种特殊的感情,或许是因为秘密行动带有神秘和浪漫的气息。”
在那个年代,基辛格的外交大手笔几乎都是秘密进行的。从打开美中大门,到结束越战、谈判美苏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等,基辛格参与并主导了一系列外界几乎一无所知的外交行动。
基辛格不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访华的美国特使,也是访问中国次数最多的美国政界人士。从1971年至今,他访华已近百次,并多次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晤。
图片
1974年7月5日,基辛格在巴黎爱丽舍宫会见法国总统后向记者介绍情况。
1987年,基辛格成为美中协会创会主席之一,以此身份,基辛格多次往返大洋两岸,为时任中美元首互访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奔走。2008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百大影响人物”第六名,为胡锦涛写介绍词的正是基辛格。2013年7月,86岁的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和90岁的基辛格在上海西郊宾馆进行了“家庭式、庄园式”会面。
据公开报道,基辛格与习近平至少有过八次会晤。分别在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2007年一次)、任国家副主席(2011年及2012年各一次)、任国家主席期间(2013年、2015年、2016年、2018年、2019年各一次)。2011年习近平访问美国时,基辛格也是为其接风的人员之一。
最近一次是2019年11月,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基辛格。习近平赞赏基辛格多年来为促进中美两个伟大国家关系发展投入的真挚感情和作出的积极努力,表示他所作的重要贡献将载入史册,希望他健康长寿,继续做中美关系的促进者和贡献者。
图片
2019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基辛格。
基辛格回应说,我很荣幸在过去50年里近百次访问中国,亲眼目睹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来,美中关系有过起伏波动,但总的方向始终是向前的。而现在,双方应该加强战略沟通,努力找到妥善解决分歧的办法,继续开展各领域交流与合作,这对两国和世界都至关重要。
50多年来,中美之间一些高级别的对话场合,基辛格也是座上宾。他在中美战略对话和外交磋商中一直发挥影响力,例如参加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等。2021年,基辛格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进行视频发言称,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取决于中美两个社会之间的互相理解。
此外,基辛格也很乐意在中国高校发表演讲,同年轻人交流。他是北京大学的老朋友,曾六次到访这里。2006年,他还获得了北京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18年基辛格第六次到访北大,在与学生对话时感慨地说,1971年他首次来到中国,那时对中国知之甚少,近50年后,自己成为中国的常客,并与中国朋友共事,这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白宫生涯之后,基辛格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商业咨询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 Inc(KAI),为跨国公司提供政治风险咨询。借助广阔人脉,他还在一些企业或金融机构担任顾问,帮助促成了一些中美商业合作。
作为中国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美国科技公司惠普能在1985年进驻中国,就是基辛格努力的结果。基辛格认为,最重要的是将美国企业的技术带到中国,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关系,立足中国市场。依靠这种模式建立的还有亨氏联合有限公司。之后,帮助美国企业进驻中国逐步成为KAI的核心业务。
基辛格传记中提到,由于基辛格和中国政府建立了良好信任关系,他可以把美国客户带来中国。早在1987年,他就带着西部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罗伯特·戴伊来过中国,还让美国银行家、大通曼哈顿银行(摩根大通前身)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与邓小平进行了会面。2003年11月,基辛格应邀来华访问,带来摩根大通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威廉·哈里森。哈里森说,“基辛格博士是我个人的老朋友,他向我们介绍了他在中国的很多老朋友,对摩根大通来说,这种友谊非常重要。”
由于基辛格的“面子”在中国很受用,他也参与到一些危机公关的处置过程中,导致一度被质疑过靠名气混饭吃。但他对此倒是不以为然。
图片
2023年5月26日,基辛格百岁生日前,刚刚履新的中国驻美大使谢锋看望基辛格。
对中国思想和人民有浓厚兴趣
基辛格的对华战略更多是基于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理念,强调实际和战略性的国际关系,通常将国家利益置于意识形态之上。他认为,与中国接触,可以帮助平衡冷战时期的苏联,并为美国打开新的经济和外交机会。因此,他试图建立一个基于互利的对华关系,包括贸易、安全和地缘政治考虑。
基辛格下野后,从没停止和中国的往来,和中国人的情感连接也丰富了起来。他除了多次与中国领导人会面,还参与过美国涉华的各种外交倡议,并通过扮演咨询顾问的角色参与对华事务。
2022年5月,基辛格99岁生日之际,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举办了一场以基辛格名字命名的线上研讨会。时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发表视频致辞,高度评价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新华社评论称,如此罕见的规格体现了中方对基辛格的敬意和中华文化重情重义的传统。
基辛格打动年轻一代中国人的是他的“知华”。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是中国几乎所有研究国际关系学者、学生的必读书目。这部专著中,他以一位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史,以及中共建政之后的外交战略特点,记录了他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历程。
同年9月19日,王毅专程在纽约会见基辛格,祝贺他将迎来百岁诞辰,希望他继续发挥独特重要作用,助力两国关系早日重回正轨。
谈到“知华”,很少有人能企及基辛格的深度。基辛格曾用国际象棋和中国围棋比喻美国和中国的文化思维——国际象棋的目标是全胜,目的是把对方将死,令其走投无路;围棋是持久战,目标是积小胜。
在他看来,双方的历史观也有差异。在西方人眼里,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战胜邪恶与落后的过程,而中国人强调的历史观是衰落与复兴的周期。
他还研究过《孙子兵法》,认为孙子与西方战略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孙子强调心理和政治因素,而不是只谈军事。因此,一位战略家的任务不是分析具体形势,而是这一形势与它形成的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
不过,基辛格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国问题专家。他在2013年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在学术界他算不上是中国专家,他的专长在于“认识中国的每一代领导人”,且对“中国思想和中国人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试图把这种兴趣传给他的子孙。
美国前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曾作为特别助理陪同基辛格访华,他也是当年尼克松访华团队中最年轻的外交官。
回顾自己为何被选中时,洛德向《凤凰周刊》解释说,之前基辛格让我参与了我们在世界各地的所有重大谈判,除了与中国的谈判,还有与苏联、越南的谈判,以及后来与中东的谈判。“他想要一个有全球视角的人,能够把所有拼图结合在一起。而在尼克松访华之前,我也陪同他进行了秘密访问。”
“我和基辛格的第一次秘密访问充满更多不确定性,因为我们不知道,访问是否可以建立全新的关系。”洛德回忆说,当我们乘坐飞机从巴基斯坦起飞时,没有任何一位美国官员在过去22年中到过中国。“当时给我的感觉类似于詹姆斯·邦德的秘密行动,我们即将引发的地缘政治地震,以及所有的一切原因,让这场秘密访问具有特殊意义。”
在洛德看来,中美之所以能达成共识,缘于双方都有一个有效团队。“中国方面,尽管毛主席对美国怀有敌意,但他依然认为,与美国靠近符合中国的利益。于是,他勇敢迈出交流的一步,但把谈判的具体任务留给了周恩来。同样,美国也需要一位勇敢的、有战略愿景的总统来做出与中国接触的政治决定。像毛主席一样,尼克松总统委托基辛格进行谈判和执行所有议程。”
图片
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作为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周恩来陪同。
自此以后,基辛格几乎给后来的每任美国总统都提供过对华政策方面的建议,也有很多国际关系学者追随基辛格的现实政治哲学。
基辛格看待国际问题的方式,给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留下深刻印象。他认为,基辛格看待问题是从本质上去看的,不像一些美国人喜欢讲意识形态差异那些表面的事情。“他总能抓住国家间关系的实质,能从长远角度看待中美关系,并从世界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待中美关系。”
可惜的是,今天的美国变了。在吴心伯看来,现在美国的对华气氛,特别是媒体的气氛,可以用“歇斯底里”来形容。“这是因为,现在对华政策成为美国国内政治的一个工具,在政客竞相打中国牌的过程中,气氛就失控了。”
这种情况下,基辛格与中国的交往方式也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帮助重塑了美中关系;但也有人批评他的方式过于现实,将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置于价值观之上。
如今,中美的蜜月期早已过去,双方关系紧张氛围无处不在,这也是基辛格最担心的事情。“双方都相信对方代表着战略危险。”他说,“我们正走在大国对抗的道路上。”
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谏言
在百岁生日前,《经济学人》与基辛格就如何防止中美之间的竞争发展成战争进行了8个多小时的谈话。
中美对技术和经济卓越地位的争夺日益加剧,这让基辛格感到不安。就在战争阴影笼罩欧洲东翼之际,他担心,人工智能技术将加剧中美对抗。
在世界范围内,实力天平和战争的技术基础变化太快,各国缺乏既定原则以使它们能在这些原则之上建立秩序。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原则,它们可能诉诸武力。基辛格说:“各方都没有太多作出政治让步的余地,而任何对平衡的破坏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避免大国之间的冲突是他一生工作的重点,他在采访中详细阐释了“如何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基辛格认为,中国人坚信美国将不遗余力地把中国甩在身后,美国人又坚称中国计划取代美国而成为世界领先大国,这种情况让他担心,两国之间为赢得技术和经济优势而进行的激烈竞争,可能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因此,必须有一项计划来防止这种竞争发展成一场战争”。
他确信,防止毁灭性冲突的唯一途径是不感情用事的外交,最好是共同价值观得到巩固的冷静外交。在他看来,人类的命运取决于美国和中国能否和睦相处。
而难点在于,双方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让步余地,尤其是台海问题。他承认,“每位中国领导人都宣称台湾和中国(大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与此同时,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美国要在保全自己其他地区地位的情况下放弃台湾,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基辛格认为,中美小心维系了50年的台海平衡,被特朗普政府一手推翻了。虽然特朗普最初只是希望通过塑造对华强硬姿态,来得到中国在贸易问题上的让步,但他显然失败了。而现在,拜登又打算效仿他的前任,即便做法看上去有所不同。
谈到摆脱这一僵局的方法时,基辛格借鉴了他在任期间的经验。他建议从双方关系降温开始,逐渐建立信心和工作关系。在没有正式声明的情况下,中美应致力于保持克制。
图片
1998年6月5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基辛格。
基辛格的第二条建议是:“确定能够吸引人的目标,找到描述并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他认为,台湾议题将是“这两个超级大国”能够找到共同点,从而促进全球稳定的几大领域中的首要目标。“我认为,创建一种欧洲、中国和印度都能加入的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是可能的……如果着眼于现实,它可以有个好的结局,或者至少不会有一个灾难性的结局。”
基辛格也告诫外界,不要误解中国的雄心。他坦言,在华盛顿,“他们说中国想要统治世界……但答案是,他们(中国)只是想要强大,”“他们并没有像希特勒那样想要统治世界,这不是他们对世界秩序的看法,他们也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基辛格说,“中国的行为始终植根于对自身国家利益和能力的敏锐感知。”
如今的气氛下,一些人对美国当年的对华接触政策提出怀疑。前不久基辛格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主持人问:“当你现在回头看时,世界是不是因为那次开放而变得更好?”基辛格回答说,“中国终究会重新进入国际体系”,“你不能把它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