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炉煮茶|有态度的芝麻丸

人们形容东西小,称“芝麻点儿”,可现实中的“芝麻点儿”,小则小矣,却蕴藏着强劲霸道的大香味,起码在食品“黑五类”里出类拔萃。
南方人爱之尤甚,小吃食谱中,芝麻酱、芝麻酥、芝麻糊、芝麻糖、芝麻甜羹、汤圆……凡此种种,都由芝麻唱主角,香撼五脏六腑。比如芝麻糊,看上去黑乎乎,吃起来香喷喷,食罢嗽口,我小时候没这讲究,是用舌头把粘在牙齿上的余渣舔舐干净,否则咧嘴一笑,像刚啃过一嘴煤炭。
图片
芝麻虽好,但产量较低,也不能当主食充饥,在食物匮乏年代,农民惜地,只肯在田边地角种植少许,拿到市集上换几个零花钱。物以稀为贵,芝麻的市场价格不菲,因而农家格外珍惜,只在过年时奢侈一回,做少量芝麻糖打牙祭,平时则舍不得做成单打一的食品,常用在烙烧饼或者煎包子时,表面上撒一小撮作调料,香味立即被提了起来。
小女子金辉,是我堂妹,与夫君喜欢生活在农村老家,做半个农民,放着城里的大别墅交给蜘蛛织网。她身材瘦弱,却是干活好手,耕田锄地、插秧施肥,啥农活都能上手,单个劳动力不输男子。三年前开始,热衷于制作芝麻丸,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热情,态度甚至有些虔诚,像干一项神圣的事业,并乐此不疲。她隔段时间就往我家快递几罐,像远程投食,还特别发短信嘱咐:每天两颗,早晚各一,就当零食吃,别忘了!像医生叮嘱病人按时服药。
图片
芝麻丸的味道,不用说,确实很棒,年轻人说“杠杠滴”,而且余香持久,回味无穷,绕齿三日而不绝,让舌头充分享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她一般做成黑巧克力豆模样,圆鼓隆咚,瓷实光滑,黑得透亮,中间穿个孔可当算盘珠子拨拉。吃得多了,我逐渐练就了一项技能,将小黑丸高高抛起,仰脸用嘴接住,然后慢慢嚼,很少失手。这项技术是我从她家那条叫“罗西”的狗身上学来的,有技艺加持,吃着玩,玩着吃,嚼起来似乎香味更加浓郁,心情更加愉快。美味总让人惦记,有时欲罢不能,不是一天两颗吗?适当加量也违反不着什么原则性问题,中午再加一颗。
芝麻丸作为零食与药丸的混合体,解馋可以,当饭不行,不是因为吃多了上火,或者有别的什么副作用,而是来之不易。我见过其制作过程,知道工序有多么繁复,没有极大耐心和不厌其烦的精神,做不出来,因此需要珍惜。
图片
首先是选芝麻,要选颗粒饱满结实的。老天厚爱,我老家花塘村四面青山,土质优越,富含营养元素和矿物质,日照时间不长不短,庄稼生长期恰到好处,有了好山好水好阳光这大自然的青睐,种啥啥香,出产于此的芝麻,包括花生、黄豆等作物,都神奇地比出产于其他地方的香味要浓厚一成。农村信息透明,村民们知道堂妹做芝麻丸,必得收购原料,眼前有销路,收益不用愁,种植户就多起来,形成了简短的供需产业链;村民也知道她对品质的要求很高,便自觉不用化肥农药,保证绿色有机,堂妹每年能收上二三百斤。接着是筛选,这个简单,把芝麻倒在木马似的风车漏斗里,手一摇,风车“呼呼”响,秕瘪的被吹走,如同黑雨纷飞。只是淘汰率惊人,留下颗粒饱满的精华,百斤只剩六成。
我看了心痛,告诉她秕瘪的芝麻虽然只是一层外壳,仍可以食用,磨成粉末掺在一起不但人畜无害,感观也没有任何违和感。可她断然否定了我勤俭的建议,说那可不成,芝麻壳掺在一起,香味和弹性都会锐减,不是上品的芝麻丸就是次品,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做最好的。虽然无端接受了一顿批评教育,可我还是挺高兴的,“品”字三个口,品味一种食物的品质高低,也是在检验一个人的人品高低。
图片
下一个步骤是“九蒸九晒”,这可就烦琐多了,先把芝麻洗净晾干,放进笼笹,端上土灶,一层层的垒高如塔,像蒸馒头;慢火蒸熟后,倾倒在圆形的篾垫上,放在太阳下晒干。所谓“九蒸九晒”,就是这个过程要重复九次,理论上说,两天可重复一次,可实际上除去阴天下雨天,这个过程起码要用时一个月以上。堂妹说,得七七四十九天,她担心记错,还在小本子里记数,认真得有些苛刻。除了费时,还要费力费工夫,上灶下灶,屋内屋外,端进端出,在这日子里她就像一只勤劳的蚂蚁。因此,她每次将百余斤芝麻蒸熟晒干,不说木柴要烧掉几百斤,汗也得流掉好几斤,直到把熟芝麻放进冰箱储存,要做成丸子的时候再拿出来,身子骨差不多都要累散架,说是蒸芝麻晒芝麻,分明也是蒸自己晒自己。
图片
我看着都觉得麻烦得慌,芝麻蒸一次就熟了,何必反反复复折腾那么多次?后面的辛苦都是无用功,犯得着跟自己过不去?!她说这个你不懂,反复蒸才能让芝麻完全脱湿祛邪,反复晒才能充分吸收天地日月精华,这样每一粒芝麻都积聚了灵性和能量,吃进肚子里才能发散出最大的养生药用效果。这就有点玄了!我问是被谁忽悠的?她说是受一位道观高人指点,配方也是他给的,还特别告诫说制作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全程不能让芝麻接触到铁器。原来如此。也不奇怪,我国的道教,通过两千多年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独特养生观,对食物的认知和理解有别于常人的部分。古代不少道士,会深藏远遁,隐居山林,躲在僻谷冷坳修为功业,最不可思议的是遍寻天地之间他们认为的珍奇之物,用来研炼丹药,以期服之强身健体、长生不老,或者脱胎换骨、羽化成仙,在我等凡俗之辈看来,端的是高深莫测,玄机难名,甚至神神叨叨。他们还十分看重“九”这个数,认为隐含着长久、无穷、永恒的意义,孙猴子就被太上老君收在炼丹炉里,活活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意外地给炼出火眼金睛。抛开玄虚灵幻的一层不说,有些道中真人,的确仙风道骨,比常人年高长寿,依稀与懂得养生分不开。鄙人尊道也敬佛,但不信神不信鬼,虽然对个中没有多少科学依据的理论不以为然,最多说是半信半疑,可仅从芝麻丸上看,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钙元素和维生素E,有补肝肾、润五脏、除湿气、生津液等功效,被誉为“道家仙药”,也就不足为奇。
其实,我觉得最值得赞赏的,是他们制作食品的认真和精心,也就是真诚对待食物的态度。世间的许多事物,结果不能证明什么,而过程往往更能说明问题,像唐僧西天取经,价值不在那几卷经书上,而都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路上。也就是说,无论“九蒸九晒”有无实质意义,都体现着劳作者精益求精的真性情。
接下来,把芝麻放在石磨里碾成粉。这项劳动可就费力了,看别人推磨很轻松,甚至有些好玩,跟表演太极推手似的,机械地重复一个动作。可自己上手一干,却发现并不好玩,得掌握技术要领,劲使小了推不动,使蛮力会将磨道怼歪,推得从容自如的人,使巧劲,一圈又一圈,很有节奏感,连上下两块磨石转圈摩擦的声音都像放音乐唱片。百八十斤芝麻碾成粉,需要一整天时间,我推了一会儿便双臂酸痛,罢工不干了,感叹大老爷们在这方面赶不上毛驴。
图片
图片
最后的压轴戏到了,把芝麻粉与熬制好的茯苓、蜂蜜等原料搅拌在一起,粘成一团,放进石臼里像捣麻糍那样捣成泥状,让三种原料充分融合。这个没有多少技巧,纯属体力活,我摩拳擦掌,奋力把十多斤重的青石捣槌举起来,再砸下去,五十多下后,便觉得体力难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胳膊打哆嗦,吃不消了!再顽强坚持下去的话只有一种可能,捣槌不听指挥,不是砸在芝麻团上,而是落在俯身翻动芝麻团者的脑袋上。为了避免造成意外伤亡事故,我明智地及时知难而退,换别人上。按金辉的要求,这样要捣三百下,一下都不能少,她在记数的同时,也会抡几十下,胳膊细,臂力还蛮大。
图片
堂妹用的茯苓,出自同仁堂药店,质量无可质疑。茯苓是好东西,附在植物根部生长的真菌,号称“中药八珍”之一,是“四时神药”,神农这样评价:“味甘平,主胸邪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用现在的中医术语说,就是安神祛湿、强筋壮骨、延年益寿。她所用的蜂蜜,是邻居养蜂人的野生蜂蜜,品质一流,当然价格也会较普通蜂蜜贵出不少。我依然好心提醒她,不说茯苓,单是蜂蜜,网上车载斗量,物不一定美而价一定廉,吃到嘴里谁能尝出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用红糖更廉价,因为纵是口袋里不差钱,也得想办法将成本降下来。没想到被堂妹白了一眼,抢白道,哪来那么多花花肠子,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自己呀,偷工减料对不住人,良心过不去呢。得!小女子固执,油盐不进,不过也说明她没有被利益冲昏头脑,心里有底线,用时下的话说,能自觉“慎独”!
本来我还想告诉她,自己在网上查过,有些出售的芝麻丸,掺杂着黑豆、黑米等,真正黑芝麻的比例微乎其微,只做个噱头。不过转念一想,堂妹一根筋,我这一说,回应的肯定又是一顿数落嗔怪,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何必自讨没趣。其实,我很欣赏她这种不开窍,诚实做事,不欺人,不违心,不作假,符合抱德守诚的传统美德。
我真没体会到,芝麻丸有啥了不得的功效,就是吃起来香味扑鼻,唇齿生津。妹夫奚永宽立即现身说法,说功效明显,他早年做房地产风生水起,搞造船厂却遇上金融危机,败走麦城,商海风大浪高,血压也像潮水越涌越高,吃了三个月的芝麻丸,血压正常了,现在把药停了,也没有反弹。
图片
我还有一个疑问,问堂妹:你做这么多芝麻丸,又不卖,都哪里去了?她说送给亲戚朋友了。我说干嘛不卖呢?好东西可以往外销售。她说也卖了一些,都是朋友介绍来买的,数量不多。也是,真材实料成本高,只有熟悉她信任她的人才舍得买、放心买,世间之事,追求极致和完美往往曲高和寡,妙伎难工,熟人知根知底,不嫌价高,是相信品行无价。
如果这也算道德坚守的话,小小芝麻丸里是蕴藏着朴素的人生哲学和人性善良的,做人做事,业可繁而利可简,实诚无欺,这恐怕才是无形中添加在芝麻丸里的最珍贵原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