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直肠给药安全吗?

图片
随着肿瘤发生率的增加,肿瘤患者的癌痛发病率已高达 50% 左右,严重影响了病人的正常生活。理想的治疗方法应具有起效时间短、作用时间长且效果稳定、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图片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具有快速起效、镇痛时间长的特点,起效时间为 1 h,平稳镇痛时间达 12 h。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独特之处为双相释放、双相吸收,总剂量的即释成分和控释成分分别占总剂量的 38% 和 62%。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说明书推荐口服给药,临床偶尔会遇到一些特殊患者如胃肠反应大,吞咽困难或不愿打针者,医生会将口服改直肠给药(塞肛)进行止痛,那么这种使用方法是否有效?安全?可行呢?且看本文详解。
一、什么是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到肠管部位,通过直肠黏膜的吸收让药物进入到体循环当中,具体是通过直肠的中、下静脉、髂静脉绕过肝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因避开了肝静脉,药物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减少了肝脏对药物的生物转化,故可快速提高血药浓度,达到止痛镇痛的作用。
直肠给药分保留灌肠法、直肠点滴法以及栓剂塞入法。本文重点讨论塞入法。直肠给药的深度正常在 6-10 厘米,直接放到直肠壶腹部,超过齿状线排便感受器所在的位置。放置过浅药物容易排出来,过深会经过肝脏产生首过效应。直肠给药之前尽量要将肠道排空,并采取左侧卧位的方式进行,给药之后最好让药物保留半个小时。
二、直肠给药的优缺点
直肠给药有很多优点,最常见的优点有如下几点:
1)操作方式简单而且安全,不用打针、注射;
2)直肠给药通过肠粘膜吸收药物,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增加药物的疗效;
3)对胃肠道、肝脏和肾脏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4)直肠给药缺点是直肠给药时能够刺激到肠道,尤其是大肠道黏膜,会对肠黏膜造成一定伤害;
5)直肠黏膜吸收的能力不均匀,有的地方吸收快,有的地方吸收慢,因此吸收条件不足是直肠给药的缺点。
三、直肠给药适宜人群
直肠给药适合胃肠反应大、吞咽困难、不愿意口服或静脉注射依从性差者,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老人等不能配合的患者。对首过效应大的药物也是一种给药途径之一。
四、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 PK/PD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活性成份是羟考酮(5a 环氧基-14 羟基-3-甲氧基-17-甲基吗啡喃-6-酮盐酸盐),为纯阿片类受体激动剂。采用独特的双相释放机制,口服后会出现两个释放相,即 1/3 提供快速镇痛的早期快释放相(大多数患者服用后 1 h 内起效)和随后的持续释放相维持平稳的止痛效果(药物持续作用 12 h)。
口服后约 3 小时达血药峰浓度, 生物利用度为 60%-87%,显著高于吗啡 (30-40%),3-甲氧基保护其免首过效应的影响,故生物利用度高,是生物利用度最高的口服强阿片药;部分羟考酮经肝脏细胞色素 P450-2D6 代谢为羟氢吗啡酮和经 3A4 酶代谢为去甲羟考酮,去甲羟考酮镇痛作用很弱而羟氢吗啡酮有镇痛作用但量少, 约为给药总量的 15%,基本无实际临床意义。代谢物主要经肾脏排泄,平均表观消除半衰期为 4.5 小时,约 l 天内达稳态。
五、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直肠给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
(1)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有效性:
理论上口服改直肠给药,部分羟考酮不会经肝脏细胞色素 P450-2D6/3A4 酶代谢,会增加了羟考酮的血液浓度,从而增加其止痛效果。但临床处方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直肠给药后,一方面患者是否标准或准确给药存疑或待定?另一方面粘膜吸收存在差异导致相对效价有可能低于或高于预期?因此,口服给药换为直肠给药时等效剂量待定?相对效价待定?
另外在美国,有短效直肠栓剂型的药物如吗啡 (5、10、20、30 mg 直肠栓剂)、氢吗啡酮 (3 mg) 和羟吗啡酮 (5 mg) 栓剂。经直肠应用长效调释剂型仅个案报道且经验有限。偶尔会使用直肠栓剂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患者。总体直肠给药途径不常用。
(2)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安全性:
直肠给药缺点是直肠给药时能够刺激到肠道,尤其是大肠道黏膜,会对肠黏膜造成一定伤害;羟考酮口服受首过效应相对小但作用强(为吗啡的 2 两倍)。直肠的特殊生理结构决定了直肠给的药有两种代谢方式:经肝和不经肝。
当给药较深,药物经直肠上静脉入血时,药物汇入肝门静脉,经肝脏代谢,就会有首过效应,血药浓度与口服相当;而当给药较浅,药物经直肠下静脉和中静脉入血时,直接进入下腔静脉,避开了肝脏代谢,对首过效应大和或治疗窗窄的药物血药浓度可能数倍于口服,导致作用增强,引发不良事件,故保证合适的剂量和掌握适宜的给药力度和给药深度是关键。不然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直肠给药的可行性研究:
在开始使用阿片类药物后,患者常会并发恶心,但很快就能耐受,持续性恶心不常见。发生持续性恶心时,通常还有其他不太典型的胃肠道症状,包括口干、反流、厌食、早饱和腹胀。
根据临床观察结果,恶心的发生和各患者对不同阿片类药物的反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可考虑阿片类药物轮换或改变给药途径处理长期恶心的策略。在两项小型研究中,从口服改为皮下给药明显减少了恶心和呕吐。
相比之下,从口服改为直肠给药是否能够获益则还有争议。尽管如此,至少两项系统评价认为,对于阿片类药物引起持续恶心和呕吐的癌症患者,有一些较弱的证据支持更换阿片类药物或注射给药途径。
结语:
1.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口服给药换为直肠给药理论上有效,但等效剂量待定?相对效价待定?
2. 直肠给药的安全性方面需要掌握适宜的给药力度和深度,方能保证直肠给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否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口服给药换为直肠给药可行性方面:该途径使用未得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属于超说明书用药,需要完善超说明书使用流程及备案;当口服途径或其它方式不再可用时,直肠给药是一种可选的给药途径,但从口服改为直肠给药时,使用的剂量和时间间隔和剂量转换等没有可参考标准,可能需要调整剂量/间隔和严密观察。
4. 对于胃肠道吸收不良或吞咽困难的患者,以及存在或预期出现难治性便秘的患者,我们建议选择透皮贴剂或专用栓剂更安全可靠。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最好能加个星标,因为微信最近改版了,多谢阅读。
图片
作者:柯英;排版:林舒雅
题图:站酷海洛
投稿:jingshengjie@dxy.cn
图片
参考文献
[1] 徐建国. 疼痛药物治疗 [M]. 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9-120
[2] 硫酸羟考酮控释片说明书.
[3]Pharmacokinetics and efficacy of rectal versus oral sustained-release morphine in cancer patients.
[4]Moolenaar F, Meijler WJ, Frijlink HW, Visser J, Proost JH。Clinical efficacy,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a newly developed controlled release morphine sulphate suppository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pain.Eur J Clin Pharmacol. 2000;56(3):219.
[5]Walsh D, Tropiano PS.Long-term rectal administration of high-dose sustained-release morphine tablets.Support Care Cancer. 2002;10(8):653. Epub 2002 Apr 25.
[6]Bruera E, Fainsinger R, Spachynski K, Babul N, Harsanyi Z, Darke AC.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novel controlled-release morphine suppository and subcutaneous morphine in cancer pain: a randomized evaluation.J Clin Oncol. 1995;13(6):1520.
[7]Bohme K, Likar R,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a new opioid fomulation, buprenorphine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D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Pain Clin. 2003;15:193.
[8]Naing C, Aung K, Racloz V, Yeoh PN.,Safety and efficacy of transdermal buprenorphine for the relief of cancer pain.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3 Dec;139(12):1963-70. Epub 2013 Aug 7.
[9]Wilcock A, Jacob JK, Charlesworth S, Harris E, Gibbs M, Allsop H.Drugs given by a syringe driver: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survey of palliative care services in the UK.Palliat Med. 2006;20(7):661.
105,[10]McNeill JA, Sherwood GD, Starck PL.The hidden error of mismanaged pain: a systems approach.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4;2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