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处死来瑱,将士心灰意冷,吐蕃攻入长安

763年,唐代宗送来鸩酒,大将来瑱笑了笑:“皇上自私,过河拆桥,大唐危险了。”来瑱被杀,将士心灰意冷,吐蕃乘势攻克京师长安,皇帝再一次逃难。
图片
来瑱,出身将门世家,骁勇善战,力大无穷,人称“来嚼铁”,”是平叛“安史之乱”的功臣。757年,颍川之战,来瑱夜袭田承嗣,斩杀叛军3万,被授予河南节度使。
759年,号称60万唐军在相州兵败,被史思明逆袭,郭子仪撤退,被唐肃宗解除兵权。此时,来瑱督师河南,镇守陕州,阻挡叛军西征,稳住大局。
761年,来瑱声东击西,在鲁山连续设伏,叛军伤亡数万,俘获牲畜十余万,为唐军反击洛阳,最终消灭叛军奠定基础。
平叛作战,来瑱凭借勇猛、狡诈、坚定,让史思明心存畏惧。唐朝名将序列,除了李光弼,史思明最害怕的就是来瑱。但是,来瑱跟李光弼一样,太过倔强,没有郭子仪圆滑。
唐代宗杀来瑱,没有十足理由,来瑱也不犯什么大错。那么,为何要杀来瑱呢?杀了来瑱,又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这话从头说起。
唐玄宗年间,随着均田制破坏,府兵制无法推行,朝廷为了开拓疆域,便授予节度使兵权,让他们自己募兵,唐朝出现了“外重内轻”局面。此时,朝廷直属武装力量弱小,不如边境藩镇能打。
756年,安禄山攻克潼关,杀入长安,玄宗逃往成都避难。与此同时,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李亨当皇帝,主要支持者是朔方军团,是郭子仪。
皇帝继位靠藩镇,平定安史之乱也是如此,故而皇帝权力受到削弱。为了重振权威,唐肃宗、唐代宗在叛乱尚未结束,就想办法削弱他们的权力。例如,频繁更换主帅、调藩镇将领入京、派宦官监军,等等。
图片
来瑱麾下兵马10万,深得军心、民心,坐镇襄阳,实力强大。襄阳,位于湖北西部,是通往中原、关中的战略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
762年,眼看叛军即将被平定,唐肃宗下诏,让来瑱到长安任职。来瑱不想远离大本营,以地方尚未稳定为由,婉拒朝廷旨意。
旋即,淮西节度使王仲昇上奏:“来瑱深得民心,爱戴士兵,留在襄阳是个隐患,希望能调离,改派邓州节度使。”唐肃宗同意
来瑱知道后,让部下联名上奏,以叛军余部活跃为理由,继续留守襄阳。唐代宗继位后,再次下令来瑱离开襄阳,也被婉拒。如此,唐代宗决定武力征讨,派裴奰去讨伐,结果被来瑱击败。
唐代宗无奈,下令处死裴奰,让他当替罪羊。来瑱攻杀官兵,觉得愧对皇帝,不愿意做叛臣,便主动进京,向皇帝谢罪。唐代宗流下眼泪,宽慰来瑱,说自己不应该这么对待功臣。
表面功夫做足后,唐代宗故意挑起襄阳驻军内讧,将来瑱留在京师,旋即下令贬谪。行走到蓝田,朝廷送来一杯鸩酒,来瑱心灰意冷:“皇帝如此无情,唐朝就要倒霉了。”
来瑱被杀,寒了广大将士的心,他们平定了安史之乱,结果却兔死狗烹。更过分的是,安禄山、史思明余部占据河北,朝廷采取“招抚”策略,授予他们兵权,啥事都没有。即便河北藩镇叫板,唐朝也容忍,却攻杀功臣,也是可悲。
平叛第一功臣李光弼(契丹人)也是倒霉,朝廷下令他来京师,李光弼担心成为来瑱,拒绝奉诏。朝廷一再催促,李光弼怒不可遏,脾气暴躁,就差点起兵造反了,结果郁郁而终。
平叛第三功臣仆固怀恩,也被朝廷猜忌,待遇不公平。仆固怀恩没有郭子仪那么能容忍,没那么圆滑,干脆联手回纥、吐蕃,与唐朝进行战争。
图片
763年,来瑱被杀几个月后,吐蕃攻克长安,另立皇帝,唐代宗出走。郭子仪早就没了兵权,但临危不惧,赶紧从家里出来召集旧部,稳定人心,吐蕃眼看不能取胜,便撤出长安。
皇帝出逃,这是唐代宗诛杀功臣的结果,吐蕃进攻关中,没几个节度使愿意出兵抵抗,他们都担心吃力不讨好。再则,各地藩镇为了自保,避免被朝廷消灭,也拥兵自重,甚至相互攻杀,藩镇混战拉开了序幕。
参考书目:《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