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棕榈叶编织 玩转“指尖非遗” 感受棕编魅力

棕编由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没错,棕编的由来与蓑衣(毛棕编成)有关。
在浙南括苍山区华南虎经常出没,据说,曾有人被虎紧追不放,危急时刻,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
从此,人们对蓑衣非常爱戴,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
也是在这时期,棕制品逐渐增多。
图片
图片
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最负盛名,也各具特色。
新繁棕编起源于清代嘉庆末年。
新繁外西妇女“析嫩棕叶为丝”织成凉鞋,自此逐渐发展。
湖南棕编中以长沙棕编为首,被誉为“江南一绝”。
总之,棕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
图片
六一当天在后襄河公园内,孩子们摘上新鲜的月季花,现场学习非遗草编,用柳叶编织成玫瑰花,还可以学习用气球编织成小玩具花,拿上自己动手做的花过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在后襄河公园内,邬家墩小学四年级的46位孩子们,正好奇的睁着大眼睛盯着老师手中的棕榈叶,因为过一会儿,这些平平无奇的叶子,就会变幻成各种形状。
图片
后襄河公园工作人员杨梅介绍,棕榈叶编织在我国有1700多年的文化历史,通过棕榈叶可以编织成很多的有趣的小玩具,像一些蚱蜢、金鱼还有玫瑰花,非常有意思,小朋友们也很喜欢,这也是小时候甚至是父辈小时候的一些玩具,通过这一次的六一活动把民族文化传播下去,分享给下一辈,让他们了解一下先辈们的一些智慧结晶。
图片
棕榈叶编织艺术在我国民间艺术中“一枝独秀”,它以打扣为主,综合运用草编、竹编中的编织技巧,用撕、拉、绕、刺、穿、插等手法,制作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看着普通的叶子变成灵动的小动物和玫瑰花,孩子们爱不释手。
图片
除了棕榈叶编织之外,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给孩子们发放了气球和气球编织的花朵,还有月季花盆,教授了孩子们养护种植的技巧,让他们回去感受养花的乐趣。这个六一儿童节,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礼物,更收获了探索未知的快乐和动手的快乐。
图片
后襄河公园党支部书记罗兰:“六一活动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后续我们也将继续开展这样的非遗文化的活动,让非遗文化进入课堂,在孩子们的心中落地生花,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够体会到动手的快乐。”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