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沿岸60余座工业遗产,如何进入更新3.0、4.0时代?

图片
世界上大多的水岸原本就是共享的,随着商业、航运和工业发展,水岸成为城市重要的资产,从共享演变为专属,成为工商业发展的动力和城市文明的印记。此后,随着城市发展变化,曾经被工厂、码头、仓库、单位、小区所垄断的封闭岸线,重新转向对全民共享的开放岸线。上海的苏州河畔,就经历了这样百余年发展的历程。
眼下,对苏州河工业遗产的保护已成共识,面向未来,如何将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更有机地结合?6月3日,“苏州河工业遗产:作为共享的城市景观——《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新书分享会在长宁区图书馆天山馆举办,这是同济大学出版社与长宁区图书馆联合策划的“上海漫步:历史与更新”系列阅读活动第二场。
图片
“今天,我们在上海讨论滨水工业遗产,讨论的不是某个建筑单体修缮的问题,而是这些遗产如何让城市滨水空间整体公共价值得到提升,如何从专属到共享、从经济岸线到景观岸线、从封闭空间成为人人可达的空间。”系统梳理苏州河两岸发展历史后,《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朱怡晨提出,“共享”是21世纪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趋势,滨水工业遗产可通过全民共享、让渡共享、群共享等多种模式来提升整体公共价值。她谈到,滨水工业遗产应该是共享的城市景观,而评价共享性包括五个核心维度——历时性、渗透性、分时性、多元性和日常性。通过更加系统的空间更新设计,将共享城市景观作为苏州河更新的目标,实现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平衡,使苏州河畔真正成为人人可达、时时开放、全天候为不同的人所使用的“共享水岸”。
图片
“近代工业文明依水而生,从而在上海形成了很多‘城中厂’。‘城中厂’如何更新改造?1.0是把它推倒,变成高楼大厦;2.0是把它变成创意园;3.0、4.0该怎么办?需要全社会新的智慧、新的方法、新的视角,适应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同济⼤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李振宇谈到,《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中做出统计,苏州河沿岸有63座工业遗产;与一般建筑、街区相比,工业遗产的特点之一是尺度大,如果仅仅是“保护”,而无法让人进入,这些遗存就是“死的”,“工业遗产应该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进入、通过,使得它们退出生产序列后,可以成为整个社区和城市的活动空间。”
图片
“看过工业遗存,知道我们走过的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主编于海提出,“共享的概念,不光是水岸,而是整个城市的共享。只有整个城市的共享,才能让城市人的空间经验变得丰富。今天面临人工智能浪潮,唯有人的感受、经验和情感不能被取代,丰富的情感产生于丰富的空间。”
图片
《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聚焦上海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的更新,为“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的第五本,该书系以上海研究的历史经典为范,聚焦今日上海,无论是工人新村、商街、创意园区,还是娱乐空间、滨江岸线、里弄世界等,都力求以历史为经,以场所为纬,以历史意识和空间敏感来书写当代上海故事,此前已出版《上海纪事:社会空间的视角》《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上海:从市镇到通商口岸(1074—1858)》。同济大学出版社与长宁区图书馆共同策划的“上海漫步:历史与更新”系列阅读活动旨在搭建学界、行业与市民的交流平台,让读者有机会从不同侧面理解上海城市历史与文化、城市发展与变迁过程以及当下的城市热点话题,从而带来更丰富、广阔、多元的城市阅读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