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圣裔”王室婚礼:这里没有罩袍蒙面,也没有文明的冲突

一提到中东的穆斯林王室,很多人印象中,大概都是保守且死板的。女人出门必须把自己裹在小帐篷似的罩袍里,面庞和头发遮的严严实实;男人都是一脸的大胡子,禁酒、禁歌舞。
而最近约旦王室的一场浪漫婚礼,却是这样的画风。
这是大婚的主角,约旦王储侯赛因和沙特富商之女拉杰瓦。
图片
乘车和民众挥手致意,新娘子抛头露面是必需的。
图片
在宗教人士的指引下,签署婚书。还是女士优先。
图片
更没有什么男女授受不亲之说。
图片
图片
阿拉伯风情的欢快舞蹈跳起来。
图片
再看来吃席的一众嘉宾,几乎涵盖了全球各大洲硕果仅存的王室。有伊斯兰圈子的“亲戚”,更多的,则来自欧洲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国家,还有东亚的日本王室,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等等。
新教国家代表。英国王储夫妇。
图片
威廉的堂妹碧翠丝公主夫妇。
图片
主要信仰基督教新教路德教的丹麦,来的是王储克里斯蒂安夫妇。
图片
瑞典女王储维多利亚夫妇。
图片
主要信仰新教和天主教的荷兰,国王亚历山大携王后马克西玛亲自前来捧场。这两口子非常有夫妻相,又高又壮。
图片
比利时国王和女王储。
图片
来自天主教国家的西班牙老国王夫妇。
图片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给了西班牙老太后一个热情的拥抱。男女授受不亲,同样是不存在的。
图片
阿卜杜拉二世迎接不丹王后佩玛。
图片
日本久子王妃和她闺女。
图片
中东这边的穆斯林王室,女眷们也穿的争奇斗艳。
气场强大的莫扎太后,到哪里都是人群中的焦点。
这位卡塔尔太后,不但是个珠宝大户,更是位是行走的高定超模。
图片
这是做婆婆的约旦王后拉尼娅和来自沙特的拉杰瓦的妈妈这对亲家。
图片
图片
拉杰瓦的妈妈也很耐看,是个中年美女
可以说,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王室成员们,女眷中唯一一位戴着宗教意义头巾的,几乎就只有马来西亚的阿卜杜拉苏丹的夫人了(马来西亚的9个州的“苏丹”轮流当马来西亚的国王,任期一般是5年)。
不过,作为穆斯林,虽然穿得保守,但已经一把年纪的苏丹夫妇十指相扣秀恩爱,放在婚礼上,还是挺应景的。
图片
看到这,大家可能就疑惑了,约旦作为一个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还位于风气保守的中东地区,为什么却感觉很开放,包容度也是很高的样子,还把众多“异教徒”都给请来奉为“座上宾”,又是拥抱又是亲吻的?
图片
是他们的信仰不坚定吗?
还是他们的身份不够纯正呢?
事实上,正好相反。约旦王室哈希姆家族,是如今公认的血统最纯正的“圣裔”(比保守的沙特王室,更“纯”) 。
图片
这是约旦哈希姆家族的族谱——晕了吧?
这个,就要从公元7世纪开始捋一捋了。
当年,先知穆罕默德和众多妻子们曾经生下过多个子女,但全寿命都很短,只有小女儿法蒂玛活的时间比较长。
后来,法蒂玛嫁给了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即后来的阿拉伯帝国第四任哈里发。他们生下了两个儿子哈桑和侯赛因。
图片
描绘穆罕默德让阿里与法蒂玛牵手的古代画作,绿头巾者为阿里,白衣者为法蒂玛 绿衣者为穆罕默德
680年,侯赛因殉难于卡尔巴拉之战,全家遭灭门。
侯赛因的大哥哈桑虽然也被毒死,但他的后人还是顺利繁衍了下来,并接受了倭马亚王朝的招安,成了阿拉伯帝国的一个世袭谢里夫(地方行政长官)。
图片
如今的约旦哈希姆家族,则正是先知女儿法蒂玛的直系后代。
在当地的语言中,“哈希姆”最开始的意思是“掰开面饼的人”。之所以得此名称,是因为某年大旱时,这个家族将自己的食物尽数拿出用于赈济灾民,心怀感激的民众口口相传,就有了“哈希姆”一说。
所以,很可能,对于约旦哈希姆家族来说,作为“圣裔”,他们不缺乏权力或者声望方面的“安全感”,反倒不太讲究强调那些清规戒律了,能更坦然的接受现代化,开心地享受世俗生活。
同时,他们对各种文化和宗教也是一副包容和与时俱进的心态。
图片
约旦哈希姆王室,男人不留大胡子,女性穿着时尚,并实践着一夫一妻制
图片
这是早前,阿卜杜拉二世(当年还是王储)和拉尼娅和婚礼
图片
婚礼上两人欢快地共舞
而比约旦哈希姆家族晚了1000年的沙特家族,虽然也自称“圣裔”,但正如前面说的那样,血统不算很正宗,却奉行着极端保守的瓦哈比派。
即便如此,沙特的上流社会,风气也在逐渐地趋于开放,虽然步子很小,但也算是正在进步中。
比如,2018年,沙特允许妇女考驾照和开车后,还特意请来了时尚达人,前国王的女儿海法公主以女司机的形象,高调且隆重地登上Vogue杂志,以鼓舞广大沙特女司机。
图片
其实,目前很多广为人知的,跟伊斯兰教相关的规矩,在《古兰经》里,并未明确提及过。
比如,有关女性罩袍遮面的要求。
《古兰经》里,涉及到女性着装的段落,也仅仅是劝导女人们在公共场合应该遮住羞体,避免薄透露,这样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良家妇女,才会尊重你。
但具体用什么“遮蔽”,“遮蔽”到什么程度,并未细说。
而有关禁止音乐歌舞,以及对男性留大胡子的要求,《古兰经》中更是没有直接提过。
《古兰经》的篇幅有限,那些没详细说,甚至都没有涉及过的地方(毕竟它是本一千多年前,从沙漠走出来的经书,很难面面俱到),就只能靠“权威人士”做出解释了。
图片
中世纪的《古兰经》
结果,这就衍化出了伊斯兰教中多如牛毛的派系。
不同教派在传播教义时,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统治要求,发展出独特的教法和相关准则,其中既有温和世俗的,也有严苛甚至是走极端的。
于是,这就给后人们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不同教派、不同地域和不同的民族,都有着各自认为是“绝对真理”的解读,进而影响着信众们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比如,有关禁止女性上大学的政令,阿富汗塔利班的教育部长是这样解释的——我们阻止女孩接受教育是在执行先知穆罕默德的命令。女人就像男人耕种的田地,女人有义务为男人服务,不接受教育...
图片
被迫中断学业,申诉无门的阿富汗女大学生
但事实上,成书于公元7世纪的《古兰经》中曾经教导信众——“学习是男人和女人的天职”,
对于接受教育,伊斯兰教曾以真主的名义强调,男女没有区别。
到了公元9世纪,宗教学者穆斯林·本·哈贾吉所著的《穆斯林圣训实录》中又一次强调——神圣的《古兰经》告诉我们,所有孩子都应该受教育,包括我们的女儿和姐妹。
在阿拉伯帝国、波斯王国、南亚北部的德里苏丹,印尼、马来半岛,都曾出现过大量女学者,甚至是女性君主或者摄政王。
图片
老实说,这些走极端的教派,原本都比较小众,大部分伊斯兰世界的人们,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小老百姓,生活远没有如此教条。
像当年的金帐汗国、奥斯曼帝国、波斯萨法维王朝等等,虔诚的信仰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共存的,并未产生冲突。
有关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大家可以去看看流传下来的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在那些故事里,无论男女,都是开放勇敢和富有探索精神的,对于女性服饰的描述,在色彩和造型上都非常丰富,面料也追求轻薄和飘逸的丝绸。此外,里面还有大量关于歌舞和音乐的情节。
图片
《一千零一夜》插图
除了阿拉伯民族,伊斯兰世界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突厥语系)和波斯王国,生活也是派绚丽多彩的。尤其是掌握话语权的统治层,他们毫无顾忌地享受着世俗的一切欢乐一一奢华的衣饰、狩猎、盛宴、爱情、养宠物和欣赏音乐艺术.....
图片
波斯人的乐舞,比阿拉伯人更豪放
反倒是同时期的欧洲,尤其是西欧,受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影响,生活相对要单调保守得多,特别在音乐方面,被宗教牢牢地限制着,世俗音乐资源十分匮乏。
图片
中世纪的欧洲已婚女性很多都是坚持戴头巾,这被认为是恪守妇道的表现
16世纪早期,曾有个荷兰商人在奥斯曼帝国的埃及辖区看到了性感奔放的肚皮舞,顿时直呼“太污”,吓得连连在胸前画十字架,以请求上帝宽恕。
图片
大概就是这样吧
直到近代,当伊斯兰世界面对西方文化深感不安之时,在反殖民主义的大环境下,某些群体经历了失败后,开始产生了回归保守生活的思潮——他们认为,只要按照古人的生活模式,过上“严肃纯洁”的生活,就能抵御西方势力的入侵。
所以我们看到,某些派系的极端保守的宗教习俗,大多都是近代改革失败后形成的。比如,男人不让刮胡子,女性外出罩袍蒙面,不许唱歌跳舞,公共场合大笑都要挨揍...这些《古兰经》里原本并没有细说过的议题,逐渐成了他们认真奉行的清规戒律。
再加上一些教派极端排外的思想,以及他们付诸实践的暴力活动,进而形成了一种带着恐怖主义性质的极端原教旨群体。
借着这种现象,西方鼓捣出了一个“文明冲突论”,来为自己搞“新殖民主义”做理论基础。
但你换个角度再细品品,犹太教和基督教本是同宗同源的,它们的母体都是古犹太教。
图片
他们的祖先,都是传说中的亚伯拉罕(伊斯兰教叫做“易卜拉欣”)。
图片
更何况,如果说这两大文明“冲突”了的话,那沙特和西方的关系,又怎么解释呢?
沙特搞的是政教合一,连现代国家最基本的标志,宪法都没有,还严禁政党活动。
图片
现在关系确实不比照片中的时代了
反观叙利亚的巴沙尔政府,是个非常世俗的政权,国家高层还不乏基督徒官员。巴沙尔夫妇更是从小接受的西方教育,生活做派都非常西化。
但叙利亚,却成了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要千方百计除掉的”邪恶政权“。
图片
2018年,叙利亚总统办公厅发布的巴沙尔在医院病房探望妻子时的照片,无论是衣着还是动作表情,更像西方夫妇
总之,还是那句老话,很多时候,还真不必听说某教在中东,就感觉洪水猛兽一般。穿衣戴帽的习惯和宗教与政治,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冲突,生活和信仰,原本应该是和谐的,美好的关系。
这方面,约旦王室确实称得上是个典范。
图片
王储婚礼上,约旦王室和一众嘉宾们的合影
还有下面这个,是今年3月,约旦王储的妹妹的大婚现场,新娘新郎和约旦国王老岳父等人正在虔诚地背诵经文祷告。
图片
祷告完后,手挽着手接受祝福。
图片
然后按照西方婚礼的习俗,进入切蛋糕的环节。
图片
在这里,文明的冲突去哪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