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恋,原因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理性引导,将恋爱动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尤其初中、高中阶段的关键时期,很多父母格外担心孩子“早恋”。
就算年轻一代的父母对这方面的态度比较开放,能够接受孩子在大学前谈恋爱,可当孩子因为恋爱挫折而出现情绪波动时,家长还是会忍不住担忧。
虽然说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情愫,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也意味着孩子的性心理发育正常,值得庆贺。
可是,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心理尚未能完全独立,抗压能力仍较弱,又承受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如果这时他们在早恋中遭受情感创伤的话,很容易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如果再叠加了成长过程中的其它不良心理因素,孩子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风险会很高。我们在临床中就遇到过不少这种例子。
所以,如果孩子出现早恋现象,父母要懂得科学、有效地应对,引导孩子心身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我们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角度,为父母们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01、孩子“早恋”,父母知道背后真正的原因吗?
首先,父母要理性看待“早恋”这个问题,要了解孩子“早恋”背后的真正原因。某种程度上,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有恋爱的冲动,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第一,在数字星球时代,大部分青少年从小接受的信息广泛,心理年龄会更加成熟。
人的年龄可以分为4种:物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及社会年龄。物理年龄指的是个体出生到如今的年限,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年龄。
生理年龄主要指身体机能的健康状态,不少人通过运动、健康饮食等等实现了“逆生长”。比如已过8旬的钟南山院士坚持锻炼及健康饮食,其生理年龄可能才50~60岁左右。
心理年龄是指一个人的性格、内心世界的成熟度和活跃度。
社会年龄是指一个人社会行为的成熟程度。
而在60后、70后这一代人的青春期阶段,社会上的信息闭塞,关于情感、性方面的信息较少,大家都比较单纯、保守。再加上物质条件匮乏,人们学习之余,还要帮父母干农活、做家务。相对来说,这一代人“早恋”的心理需求更小,也更加难实现。
在那时候,别说早恋了,就连成年后正常谈恋爱,两人在大街上搂抱一下,很可能也会被说伤风败俗。
但如今的孩子是数字星球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涉猎广泛,从小就懂得了很多知识,甚至过早接触到情感、性方面的信息,这促使他们更早萌发对性的好奇,心理年龄也比较“早熟”。现在社交媒体这么发达,他们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更多、更便捷。
所以,两代人的成长背景不同,对于“早恋”的态度也会截然不同。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早恋”,不能从道德高度上去批评孩子“叛逆”,更不能拿孩子跟自己青少年时期作对比。
而且,究竟多少岁算“早恋”?多少岁谈恋爱才合适?几乎没有现代国家对此作出过清晰的规定。即使对于更加正式的“法定结婚年龄”,每个国家也是不统一的。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我国男性的法定结婚年龄为22周岁,女性为20周岁。而英国的法定结婚年龄为16岁;俄罗斯的法定结婚年龄为14岁。
所以,孩子到底什么时候谈恋爱是“早恋”,什么时候谈就不是?这本来就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而是取决于孩子的身体、心理发育,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此的态度。
所以,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想谈恋爱,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不应因此批评、斥责他们,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厌恶,破坏亲子关系。
第二,孩子出现所谓的“早恋”,父母要学会根据具体情况了解背后的心理根源。
虽然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想谈恋爱,这并非不正常,父母可以予以理解。但大部分孩子都会意识到这时不是谈恋爱的好时机,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会出现早恋行为。即使对异性有好感,但也不会特别强烈。
那为什么小部分孩子会忍不住早恋?他们和其他同龄人有什么不同?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是女孩出现“早恋”行为,这很有可能是女孩与父亲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最常见的是父亲对女儿缺乏真正的陪伴和关爱。女儿小时候非常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但得不到满足,长大后就很容易过分渴望异性的关注。
这部分女孩一旦遇到心仪的男性,或者有男性对自己比较好,就很容易失去理性,即使遇到“渣男”也不顾一切、飞蛾扑火,父母拦也拦不住。我们临床心理干预中就接诊过这样的女孩。
用现在网络上的话来说,这部分女孩属于“恋爱脑”,如果遇到重度渣男,很容易发生悲剧。如果父母发现女儿属于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重视。
今天有一则信息,称3年前的“北大女生包丽自杀,男友涉虐待一案”将在后天(6月7日)宣判。包丽虽然智商高,成绩和个人能力都非常优秀,却被比自己高一级的男友实施PUA,最后自杀身亡!
这说明她在恋爱这个问题上是缺乏理性的、幼稚的,相关的知识非常缺乏。她很有可能是“重度恋爱脑”,她跟她父亲的亲子关系可能存在很大问题。
如果女孩喜欢的是同性,那父母更应该深刻地自我反省,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度批评孩子、反对孩子。
父母要意识到,很多同性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继发的,最常见是因为遭受过异性带来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有的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女儿非常严厉,无意中采取语言暴力,甚至又打又骂。
长期下来,父亲对女儿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不是一点点,而是非常大。女儿对父亲感到厌恶、排斥,最后就有可能泛化为对所有男性都感到排斥,不想与异性亲近。再加上现在很多青少年受到西方“LGBTQ+”文化的影响,他们并不排斥同性恋,就有可能真的发展为同性恋者。
我们在临床中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女孩。有一个青少年甚至已经有过同性恋经历了,我们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找到了她背后的心理根源,并予以修复,她后来找了一名男朋友,恋爱很幸福。
那如果反过来,男孩过早谈恋爱,那家长要有意识地反思母亲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出了问题。比如母亲是否对孩子的陪伴少,又或者性格是否太过强势了,总是把自己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未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等等。
如果亲子关系本来就不好,父母更不能再一味制止孩子谈恋爱了,反而很有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果男孩喜欢的是异性,性取向符合主流,父母不仅要理解,而且真的值得庆贺。如果孩子一定要谈恋爱,父母还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儿子学会保护、尊重、包容女友,增强作为男性的责任感。
可是,如果儿子喜欢的是同性,父母需要先深入了解孩子在感情中扮演的是“0”的角色,还是“1”的角色。
“0”的角色是指偏向女性化的角色,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爱护,这有可能说明孩子比较缺乏安全感,父亲有可能长期缺位。父亲要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多陪伴在孩子身边,让孩子学习父亲身上的勇敢、坚强以及刚毅的性格特质。
“1”的角色是偏向男性化的角色,在恋爱关系中倾向于扮演更强的、照顾他人的角色。这有可能是母亲对儿子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较多,儿子对母亲的大量负性情绪泛化到其他异性身上,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排斥异性。
02、科学引导,将孩子的恋爱动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在整体上,父母、老师们都不太赞成孩子在小学、中学阶段早恋。他们还没有很好的自控力、抗压能力,还没法承担谈恋爱所带来的责任。
再加上过来人都知道,小学、中学阶段谈的恋爱,很难开花结果。因为孩子在18周岁之前,他们的三观不稳定,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喜欢一个人很快,但不喜欢一个人,也可以很快。
如果双方都很理性,和平分手,那最好不过。可如果两人频繁发生矛盾,情绪经常波动,这肯定会影响到学习。而学习,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所以,对于“早恋”这个问题,如果孩子没有要谈的强烈意愿,那当然是最让人省心的。如果父母想实现这一点,从孩子出生起,就要有意识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情感诉求在家庭中得到满足了,对友情、爱情的渴求自然就会降低。
但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已经谈恋爱了,父母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应对,这会对孩子造成更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甚至令孩子罹患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
而且,如果父母一味粗暴制止,孩子很可能会转化为“地下恋情”,偷偷谈恋爱,遇到什么问题父母也看不见,更没法引导。孩子更容易因为谈恋爱而影响学习,甚至可能偷尝禁果,闯下大祸。
所以,对于孩子“早恋”问题,父母应像“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在有的情况下,父母甚至可以将孩子谈恋爱的动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优秀成绩带来的成就感。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接诊过的一个青少年患者,他因吸食冰毒成瘾休学了1年多。他实现戒毒后,父母希望他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但他不太情愿。父母很着急,请求我劝劝孩子。
我跟这孩子深入交流后发现,他本来就不爱学习,更没有信心在复学后追上学习进度。他唯一想回学校走走的原因,是因为班上有一名他心仪的女生,他很想见见她,甚至跟她谈恋爱。但他觉得父母不会同意他谈恋爱的,那就索性不回校了。
我抓住这一点,引导他父母同意孩子跟女生交往,因为这是孩子复学的唯一动力了。最后父母同意了,这孩子也很开心。
于是,我还引导他意识到,如果想把心仪的女生追到手,除了人品要好,不再误入歧途之外,学习成绩也不能太差。所以,他对女孩展开追求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努力学习,展现自己的能力。
为了助他一臂之力,我还利用深度催眠下条件反射重建技术(CRRDH),帮助他建立相对高效的学习状态。让他在学习时不会那么烦躁,更加容易专注。
很快,这孩子复学了,还真的跟心仪女孩在一起了,学习成绩还进步得非常快,同学很惊讶,一度以为他作弊,老师也经常给予他认可。
这孩子在成绩进步中获得的成就感,慢慢超越了谈恋爱的喜悦感。复学1年后,他觉得自己跟这名女生合不来,主动提出了分手。但他没有因此失去学习动力,反而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学习中。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引导得当,恋爱的动力确实能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父母可以先认可孩子想谈恋爱的想法,想一个孩子能够接受的切入点,引导孩子为了这段恋情而努力,以后两人才能更好、更长久地在一起。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我们的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快速地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父母要学习关于高效学习的知识,并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慢慢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争取做到“恋爱”、学习两不误,甚至让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更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