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卷本《梅兰芳菲》全景式展现一个“世界的梅兰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彦武
时值京剧大师梅兰芳首次赴沪演出110周年之际,6月6日,江苏人民出版社在京正式发布由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研究员主编的三卷本《梅兰芳菲》——《梅兰芳在日本》《梅兰芳在美国》《梅兰芳在苏联》。梅兰芳先生外孙范梅强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等嘉宾与会,出版方通过视频号直播了此次新书发布会。就在5月8日,第六届“梅兰芳研究青年学者研讨会”暨“十佳论文”颁授仪式刚刚举行,此次三卷本《梅兰芳菲》也拥有一个老中青、海内外专家合作的编译团队。其中,主编刘祯研究员也是中国戏曲学会顾问、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教授陈世雄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和译介俄苏戏剧、世界戏剧史,在刘祯主编、陈世雄教授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玲之外,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80后副教授江棘、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林达在《梅兰芳菲》编译团队中引人注目——她们分别参与了《梅兰芳在日本》和《梅兰芳在美国》的编译。
图片
三卷本《梅兰芳菲》分册外封与内封
“中国戏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化。近代以来,国势衰微,文化不振,唯戏曲经历雅部昆曲的式微后,花部乱弹呈兴盛之势,逐渐占据京城戏曲舞台并孕育出京剧。进入20世纪,京剧表演艺术臻于炉火纯青。梅兰芳在王瑶卿等前辈基础上革新,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上进一步创造发展,臻于成熟。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不仅成为20世纪戏曲巍峨之峰,也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刘祯主编如此定位。
图片
梅兰芳当年演出剧照
刘祯也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及相关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的首席专家。他介绍说:“在海外戏曲传播方面,梅兰芳是先行者,1919年、1924年的访日,1930年的访美和1935年的访苏,成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标志性事件。随着访日、访美、访苏演出的进行,海外关于梅兰芳的报道、评论和研究热一波接一波,梅兰芳在海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影响远不局限于访问国。”
刘祯举了几个例子:1923年,意大利记者阿纳尔多·齐博拉来到北京,观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回国后出版了游记《穿过西伯利亚到中俄》,该书专门辟出第11章《京剧大师——梅兰芳》,称“梅兰芳不仅表演了他卓越的唱腔,借着他那珠光宝气的戏服,将一个时而哭泣时而气愤的妃子演绎得淋漓尽致”。1924年5月,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梅兰芳于这年5月19日为泰戈尔专场演出《洛神》,次日泰戈尔即兴用孟加拉文题诗于纨扇并亲自译成英文。陪同访华的印度著名油画家难达婆薮据此绘制了巨幅油画《洛神》——这两件文物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外公演,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禀赋,也成就和奠定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作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其他两大体系分别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为代表)之一的历史地位。“当然,梅兰芳海外文化传播的文献更主要地集中在日本、美国、苏联(今俄罗斯)等梅兰芳涉足演出的国家。”尽管梅兰芳在海外留下的大量文字和图像资料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但是,因其多为外文、数量较大,所以过去多只能以片段形式零散见于相关研究著述中,一直没有得到集中、系统的翻译和整理。因此,刘祯主编及梅兰芳纪念馆团队历时6年,举中、美、日、俄4国学者之力,遍访4国多家博物馆、档案馆,搜集史料、查验资料并最终编就这套150万字的三卷本《梅兰芳菲》。该书也入选了全国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和2022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
“斯人远去,艺术永存。梅兰芳先生是文化发展传承的典范。”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在社交媒体上这样表达感佩之情。该社的“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10年前出版过由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胡莲玉撰写的《梅兰芳》(传主祖籍江苏泰州);品牌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去年初又引进了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华人学者田民博士撰著的《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此次的三卷本《梅兰芳菲》,首次以中文译本全景式展现了梅兰芳海外演出文献,各卷由“文献”和“纪实”两大部分组成,“文献”部分侧重史料汇集,试图全面搜集、翻译梅兰芳海外公演相关的英文、日文、俄文等资料,以媒体、学者的报道、评论文字为主,辅以公演前后大体同时期内,同一国家其他与梅兰芳相关的外文评论,有图文并茂之效;“纪实”部分则按照梅兰芳出访时间及日程顺序编写,以当下视角审视和展现彼时梅兰芳在该国的演出和访问活动、文化交流,强调纪实性。《梅兰芳菲》中采用原件资料影印和中文翻译相结合的形式,原件资料包括报道、评论、海报、剧照、票据等,配以中文文字说明;中文翻译是各日报道、评论中精彩、重要篇目的内容摘要,附列于后。各卷还附有依据资料内容及其他相关史料(如《梅兰芳日记》)撰写而成的“梅兰芳出访纪实”,以时序为经、以事件为纬,择要记述了梅兰芳出访该国的行状、影响和意义,为读者呈现梅氏出访的真实场景。
图片
梅兰芳在东京表演《天女散花》
据刘祯主编介绍,梅兰芳当年去日本次数最多,如果加上他1930年赴美往返期间在日本的逗留,共有5次踏上东瀛岛国,“日本一向以研究汉学著称,梅兰芳这样的京剧大师自然成为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梅兰芳1930年在美国从东部到西部的演出取得极大成功的同时,也赢得了全美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包括戏剧、舞蹈、音乐、电影、艺术各界的好评,梅兰芳纪念馆藏有早年收集的美国各地报道和评论的剪报三大册。其中,梅兰芳次子梅绍武——著名英美文学翻译家、评论家、戏剧家和作家,主动翻译了美国著名评论家、戏剧家斯达克·扬的名篇《梅兰芳》,撰写了《五十年前京剧艺术风靡美国》一文,介绍了梅兰芳1930年访美引起的轰动、美国主流戏剧界的评论和报道。
图片
梅兰芳与电影大师卓别林于1930年和1936年在好莱坞和上海两度会面
1935年的访苏演出,是梅兰芳受到苏联官方的盛情邀请而成行的,当时苏方成立了专门的梅兰芳接待委员会,“他从上海启程,经过海上旅程,抵达海参崴,上岸后跨越西伯利亚,一直到达莫斯科,都受到媒体的追踪报道。”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演出均盛况空前,访苏高潮则是1935年4月14日由苏联戏剧界、艺术界专门召开的研讨会——当时30多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学者、艺术家和导演等都受邀与会,他们撰写了大量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在刘祯看来,“这些评论、文章和报道等是研究梅兰芳海外传播及意义的一手资料。”
图片
梅兰芳在莫斯科演出的海报
梅兰芳声名远播誉满海内外,梅兰芳研究薪火相传代有新人。上月上旬的第六届“梅兰芳研究青年学者研讨会”就收到了多篇新颖论文,包括《拈古法,纳今声——议梅兰芳1930年访美图谱乐器的分类及溯源》《薪酬与身价:1913——1917梅兰芳三次赴沪演出考察》等。此次三卷本《梅兰芳菲》的编译团队更是一个海内外、老中青几代专家学者合作的跨国跨世代组合。其中,1983年出生的国内戏曲研究新秀江棘,2012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时获得了该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和“中国昆曲研究2012年度十佳推荐论文”。《文艺研究》《戏剧》《文学评论》等权威刊物,近年接连发表了江棘的代表性论文:《戏画一体论与传统经典化的背后——以梅兰芳等人赴日公演为中心》(2018)、《现代中国“民众戏剧”话语的建构、嬗变与国际连带》(2021),《东方古典戏剧“现实主义”问题的“身心”置换与再语境化——以歌舞伎、京剧访苏公演为中心》(2022)。去年,江棘在“梅兰芳艺术人生文丛”中出版了《似是故人来:梅兰芳在日本》一书。
梅兰芳纪念馆近年承办了一场高规格的“东方与西方——梅兰芳、斯坦尼与布莱希特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已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的江棘提交了论文《民国时期“梅兰芳在日本”日文历史文献辑佚整理摭谈》,截至当时,她即已整理获得民国时期梅兰芳在日本相关历史文献共300余种,其中与1919、1924年梅兰芳两次日本公演直接相关的历史文献230余种;与同时期其他戏曲演员赴日公演(1925年绿牡丹、1928年韩世昌)及梅兰芳在公演外与日本交流事件(1926年中日联合公演、1930年访美途经日本)相关的历史文献40余种;民国时期非与公演事件相关的日文书刊中散见梅兰芳介绍与评论约30种;另有直接针对梅兰芳民国时期赴日公演的日文研究成果20余种。江棘当时表示:“欧亚研究是在梅兰芳戏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特别能够帮助我们突破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我们应该把东亚作为方法,把它真正的价值发挥出来,抵抗那种幽灵般困扰着我们的模式化思维。”
图片
梅兰芳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10月。2018年初成立的梅兰芳研究中心旨在承担梅兰芳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工程及文献整理和信息数据库建设
世界戏曲理论研究新生代学者林达博士与当时的上海戏剧学院俄罗斯籍博士研究生李莎(Alisa Kamarova),也都受邀出席了那场“东方与西方——梅兰芳、斯坦尼与布莱希特国际学术研讨会”。林达根据在线图书馆中心的联合目录WorldCat基于全球公共图书馆的不完全统计,发现截至当时,世界范围内与梅兰芳有关的广泛传播的出版物约有700余种,“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北美有关梅兰芳的文献从一种概念阐述为主的描述性文本,发展成为一个将梅兰芳表演艺术置于本土文化语境乃至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分析性文本。通过来自不同学科的多元研究方法,这些学者探讨隐藏于梅兰芳演出实践背后的超越戏剧舞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梅兰芳的艺术在这些作品中不是一个静态的文化样本,也没有被人为地纳入一个固定的戏剧通则中去解释,而是始终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这个起点出发,从流动性传统的角度试图理解中国文化中和世界舞台上的梅兰芳。所以,梅兰芳研究在北美的发展能够融合进人类学、东亚语言文化研究、戏剧史研究以及历史研究等学科,而现在成为一个区域研究的主题,是一个毫不令人意外的现状。”
(本文配图均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提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