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小店第三季|郭阿姨月亮馍:坚持“量多料足”,10年真情赢得700万粉丝

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南京市商务局、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网商银行公益小店联盟共同出品的了不起的小店第三季“全媒体”行动,继续深入南京城市街巷,深度调研各类小店的经营情况及小店集群的业态情况,用镜头讲述“小店故事”,展现各种小店为城市带来的勃勃生机,呼唤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小店良性发展。本期将带您走进火了近十年,全网粉丝700万的网红小吃“郭阿姨月亮馍”,品味那一捧捧暖心“月亮”背后的故事。
图片
创业十载,“郭阿姨月亮馍”成为了夜市名片
“够不够孩子?”在南京市建邺区紫金1912街区的港风夜市,一个熟悉的声音时不时响起,这便是最初由南京三江学院夜市火遍全网的“郭阿姨月亮馍”。从下午四点半开始,摊前就排起了长队,郭阿姨麻利地摊开一个个馍,刷上特制酱料,依次放上烤肠、大里脊、生菜、鸡蛋,最后放上豆皮,放得满满当当,对每个人,她都会问一句:“够不够孩子?”从营业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半,一刻不曾歇过。每天都会有许多顾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图片
郭阿姨原名郭静,2013年开始在三江夜市摆起一个卖月亮馍的小摊,至今已有10年。谈起做月亮馍的初衷,郭静坦言道是为了养家糊口:“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馍,营养又健康,所以当考虑卖什么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卖馍。”以郭静河南老家的传统蒸馍手艺,每个馍的大小和重量都是需要严格把控,从发面到入口这一系列过程都有讲究。“给它起名叫月亮馍,是因为叫起来好听,卖起来好看,蒸的时候是半圆,打开的时候是圆,像月亮一样。”郭静摊开一个白白的馍,喜滋滋地向记者介绍。
图片
截至目前,“郭阿姨月亮馍”在全国各地已有上百家店,最远的一家店开到了广东深圳,它们并不是以传统意义上加盟店的形式,郭静告诉记者:“全国各地都有人来和我学艺,然后出去开店。”每家店都延续了月亮馍“量多料足”的特色。
图片
温柔相待,与“孩子”们相互学习
“最开始是因为它的味道来的,阿姨人很好,像家人一样关心我,每次都给我加超级多。”一名从外地来南京读书的女生告诉记者。对于离家千里,远在他乡的学生、上班族来说,“够不够孩子?”这句话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图片
2018年,顾客无意间随手拍摄的视频让郭阿姨超大分量的月亮馍和她的“够不够孩子?”在网络上走红,“我自己都没想到会红。”郭静告诉记者,问孩子们够不够纯粹是自发地问他们够不够吃。郭静每次看着孩子们都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候打拼的经历,那时候挣到的钱大部分都给家里补贴家用,自己能留下来的很少,经常会吃不饱,所以每当看到在外漂泊的孩子,就会下意识地问一句:“够不够?”
在馍中加上烤肠、里脊、煎蛋、豆皮是郭静原创的吃法。“最开始在三江夜市的时候,有很多学生和上班族告诉我,阿姨你家的馍量多又好吃,一份馍分两份还能省了两顿饭钱呢。”郭静表示很高兴,与学生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自身学习的过程,“当时有学生提议我在馍里加上生菜,我加了,效果确实不错;还有同学建议我可以注册一个商标,教我如何在社交媒体发布小视频……这些都是他们教会我的。”
喜欢夜市,初心是奋斗的原点
“我喜欢夜市,它给我一种很放松的感觉。”郭阿姨月亮馍在南京有4家店面,而郭静还是更喜欢在夜市的移动摊位。“老实说,虽然辗转了很多地方,我们老三江人对三江夜市的感情真的很深。”郭静说,“那是改变了我人生轨迹的地方,是我生活的起点。”但同时,郭静也清楚地认识到曾经的三江夜市已不复存在,是时候放下了。
疫情这几年,夜市受到的冲击尤其大,这也是郭静最艰难的几年,从备餐到售卖,每天十二个小时的营业,面对亏损的账目,郭静一直咬牙坚持着。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复苏,消费也在回暖,而“用心做好每一个馍”是她一直秉持的初心。
图片
城市烟火气,不仅是城市活力的体现,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象征。党的二十大提出我们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而对于身处各行各业的平凡奋斗者而言,就如同郭阿姨说的,初心是奋斗的原点,坚守是半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写好自己的事业之圆、人生之圆。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徐超妍
实习记者 董亦凡
视频 | 实习记者 魏晶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李铭哲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