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部高考纪录片,直击高考真相:优秀的路,都需要自己来走

图片
高考第一天,各种有关高考的话题霸屏热搜。
图片
有人关注着心系学生的张桂梅老师;
图片
有人为考生的百出状况捏着一把汗;
图片
有人用心为高考学生祈福;
图片
还有人想要对第一个出考场的考生委以重任;
图片
图片
然而,不管是幽默的话语还是暖心的举动,背后依然透露着挡不住的紧张和焦虑。因为高考,不仅是一场对学生的考验,更是一个家庭的“战事”。
在这里,送上六部与高考有关的纪录片,让我们一起为考生加油,祝所有的考生妙笔生花,金榜题名。
一、《高考》
图片
豆瓣9.1分,B站9.2分,这部八年前的纪录片,直到如今,依然是高考纪录片的“代言人”。
纪录片分为六集,分别讲述了不同的高考学子的故事。
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成绩、选择、机遇等等,这是我们面对命运的第一个选择,也是给青春画上句号的最终抉择,所以,踏上任何一条路的学子,都心怀忐忑,同时也充满生机。
有的孩子是已经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复读生,父母不放弃希望,拖家带口来到毛坦厂,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
图片
有的孩子从小跟着打工的父母“流浪”在外,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当地参加高考,是留在当地上中专,还是回到老家参加高考,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图片
还有一类做出选择的孩子,是放弃高考,参加留学考试的孩子,为了能够通过留学考试,他们的付出并不比高考生少,再加上花费的金钱,留学似乎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图片
当然,还有一类孩子,没有任何的选择,因为身处贫穷的地方,他们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考出去,改变命运,可即使如此,经济压力,依然会让他们分心......
图片
但不管是在怎样的境遇,所有的孩子都会乐观面对高考。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想要传达的本质:高考之后,人生中还会遇到很多选择,只要我们乐观积极,努力向上,就一定会获得好的结果。
二、《中国门》
图片
这部2011年便已播出的纪录片,斩获了国内外诸多奖项,是一部把现实撕开在我们眼前的影片:人生要不停地打开一扇扇门,不管门后又什么,重要的是不要放弃希望,不要畏惧“打开”。
图片
在纪录片的一开始,我们看到的便是甘肃省会宁县,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被人人刮目相看的“状元县”。而创下高考奇迹的会宁一中,并没有十分特别的地方,唯一让人不能忽略的,便是紧张感。
跑着打开水,跑着去食堂,跑着去上厕所,他们从不抱怨高考的压力,他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图片
在这里,高考是命运的改变之门。但纪录片的镜头一转,又告诉我们,高考之后,我们要面临的还有很多:
在繁华的北京,大学毕业后的年轻人,没有了分数的光辉,做着零碎的工作,感受着经济的压力,是糊口还是延续梦想,是留下还是离开,每一种选择中,都充满迷茫;
图片
在充满现代气息的上海,从小接受艺术熏陶的孩子,在毕业之后,为了生活做着两份工作,而家人省吃俭用也要她学习的钢琴,早已经成了授课赚钱的“工具”......
图片
似乎在现实面前,高考并没有那么重要,但事实上,我们在深究之后便会发现,不管是高考时的付出,还是毕业后的迷茫,我们都应该拉长时间线来看,人生不仅一个高考,人生的成败也不能仅从几年来看。
三、《高考2020》
图片
2020年的高考,是特殊的一次高考,这一年的高考时间,是7月7日。
这是自疫情以来中国范围内最大的一次集体性活动,世界各国都关注着这场盛事。所以,在这一年,五位不同国家的知名导演,分别奔赴武汉、北京、上海、南京、鄂尔多斯五个地方,记载了不一样的高考。
日本纪录片导演罗内亮讲述南京大街上,一位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当年差点因为迟到错过高考的司机,现在加入了高考爱心车队,想要用实际行动帮助更多高考学子。
图片
英国纪录片导演罗飞则聚焦一个特殊的场景:高考前突然发烧,怎么办?
图片
柬埔寨纪录片导演潘西西注意到的是一位内蒙古女孩,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与牛羊、骏马为伴,梦想世界。
图片
美国纪录片导演米切尔·法卡斯拍摄的则是一位排球特长生,因为母亲是北大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身处一线,在高考备战中,一直都处于缺席状态。
图片
中国纪录片导演康成业瞄准的武汉一个普通家庭......
图片
它们汇聚在一起,成为《高考2020》,把这特殊的一年以影像的形式,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四、《高三》
这部纪录片拍摄于2005年,那年报名高考的人数有867万,是恢复高考以来报名考试人数最多的一年。
比起前面的几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更加聚焦,它把拍摄的重点放在福建一所普通中学的高三毕业班,像我们展示了同一片天空下的不同高三生活。
图片
这里的学生大部分出身农村,有的甚至是家族中唯一的高中生,但家人们再劳累,也愿意把“学”的机会留给孩子,好让孩子实现命运的华丽转身。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牢牢把握好这样的机会,在纪录片中,有成绩优异的班干部,也有让老师头疼的“差生”:
白天躲宿舍睡觉,晚上翻墙去网吧打游戏。
图片
不管老师如何努力拉扯,他们都无动于衷,其中有个孩子,还讲了自己打游戏赚取到的几千块钱的过程。
图片
当然,更多的是用力学习,却又感觉力不从心的孩子,越是临近高考,越是精神崩溃,有的孩子甚至因为压力过大,在距离高考只有十几天的时候,给班主任留下一封信,准备放弃考试。
图片
在纪录片中,对高三的老师也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带领这个特殊的年级,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还要对孩子的心理进行辅导:开导压力大的孩子,劝慰早恋的孩子,劝解让孩子退学的家长。
图片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真实所在,老师会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也会在耐心丧尽的时候忍不住说脏话,学生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却也会在学不进去的时候,忍不住破罐子破摔。
虽然已经过去18年了,但这样生动的高三,不就是我们经历过且现在孩子正在经历的高三吗?
五、《我是艺考生》
图片
艺考,一直都是一个被误会的存在。
在非艺术生的眼里,参加艺考,犹如选择了一条捷径,可能需要花点钱,但却可以以低于普通高考生的成绩,进入好的学习,也是非常值得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部纪录片,便把艺考生的真实世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艺考生首先面对的,便是钱的问题,不管是学哪一门艺术,都需要钱的支撑。并不是每一个艺考生的父母,都是土豪,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工薪家庭。
虽然父母会竭尽所能,但孩子还是会心有愧疚,在没钱的时候也不好意思问家里要。
图片
接着,他们面对的是残酷的训练,哪怕是生病,也要在练的时候勇敢迎上,就算很疼,也要坚持下去,因为半途而废,便意味着无路可行。所以在这些孩子的宿舍里,储存最多的居然是药。
图片
因为参加艺考的学生越来越多,录取率也越来越低,在付出了金钱和精力之后,他们还要面对更加残酷的选拨。
图片
所以,比起普通的高考学生,艺考生早早便进入了“社会”,他们要独自奔波在求学的路上,和父母共同面对金钱的考验;他们要接受身体和心理双重的折磨,体验来自高考更多的磨砺。
打破艺术生的滤镜,让我们看到艺考的真实面目,这其实对我们来说,是很具有参考意义的,如果你身边也有打算学艺术的孩子,建议先看看这部纪录片,对于艺考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再做决定。
毕竟,任何前行的途径,都应该建立在热爱之上,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内驱力,于高考中拼搏。
六、《高十》
图片
所谓高十,便是多次参加高考,累计下来,在高中读了十年!
这部纪录片于2014年开始,当时,纪录片的主人公唐尚珺正在读“高八”。
图片
2009年,唐尚珺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走上了复读之路。这条路不好走,很多人最多复读一两年,就会向命运妥协。
唐尚珺则选择了“谎言”:他一面在母校钦州二中复读,一面告诉家人自己在南宁机电读专科。
所以,唐尚珺在家人眼中,是一个在月薪1600元的南宁打工人。这让唐尚珺对于纪录片的拍摄十分抵触,因为导演和唐尚珺是同学,最终还是说服唐尚珺拍摄这个纪录片。
图片
历时三年,这部片子终于拍成了,虽然只有短短半个小时时间,却足够令人震撼。在纪录片的结尾,唐尚珺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但是他依然选择了复读。
这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选择,不过唐尚珺解释说,自己的目标院校是清华。
图片
纪录片外,唐尚珺的故事还在继续:
2022年,已经复读13年的唐尚珺收到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众人纷纷劝其结束复读生活,但是唐尚珺依然拒绝了上大学。
图片
这一次,很多人发出质疑:唐尚珺如此执着于高考,究竟是为了考上理想的学校,还是为了获取复读学校的奖金。
答案无人知晓,但在今年,唐尚珺依然参加了高考。
有的路鲜少有人去走,所以很难说是对是错,是否值得,唐尚珺在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不管这条路的结果如何,至少关注他的人会从中获得启发,然后选择自己的路。
这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有人说,现在的高考,早不复当年的重要性。
过去的考上大学,是逆袭人生,扭转命运,现在的考上大学,不过是多了一份职业入场券。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管高考如何变革,这都是一场值得我们认真严肃对对待的事情。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读书,永远都是最有用的事情。
不管结果如何,高考,都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END——
【作者|浅笑】
【编辑|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