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教育出版的未来是融合共生之路

图片
黄强
黄强,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编审。历任甘肃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读者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副总编辑,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副总经理。现任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版权协会副理事长。被评为全国中青年优秀编辑、全国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获第十三届韬奋出版奖。
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以融合发展服务教育数字化,是新时代教育出版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表示,教育出版融合发展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教育数字化为内在逻辑,大力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出版产业新形态,共谋数字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
从“相加”到“相融”
“教育出版的未来之路,是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之路、共生共赢之路。”黄强表示,在教育教学中,纸质教材与数字教材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存互补。纸质教材适用场景广泛,能有效保护学生视力;数字教材直观生动,通过富媒体和大数据可实现编者、教师和学生的三向互动。教材、资源的纸数融合为师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优质内容和周到服务。
他表示,加快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就是要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不断提升编辑人员的融合意识,构建融合平台,统一规划设计内容形式,实现纸数教材、资源同步编研出版。
从“内容”到“服务”
从事出版工作多年,黄强发现,“内容为王”是出版业以往的核心理念。教育出版未来的融合发展之路,首先是对传统出版理念的冲击。他提到,在世贸组织中,出版被归为“服务业”。一些世界领先的出版集团已把出版单位定义为“知识信息服务提供商”。在数字化巨浪中,教育出版单位应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既要为教育数字化提供产品,也要为实现教育数字化提供服务。
“服务即产品、产品即服务,提供服务就是重要的商业模式。”黄强表示,当前,教学应用服务已成为教学产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产品+服务”模式为教育数字化带来新活力。除了坚持“内容为王”,教育出版更要强调“服务至上”。
从“技术”到“应用”
黄强表示,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出版服务教育的手段也将更加丰富多样。但技术应该是手段而非目的,技术必须为目标服务。
黄强表示,数字产品基础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关键业务数据的归集和分析,为产品创新、迭代升级、管理决策、用户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的技术保障。这些核心数字产品和服务的自研技术能力固然重要,但最终的落脚点并非技术本身。“教育出版的融合发展要坚持应用为先,解决具体教学场景中师生的实际问题。衡量和评价教育数字出版是否成功,不仅要重视技术的先进性,更要重视实践的有效性。”黄强说道。
从“数字”到“数智”
教育出版融合发展,不能简单地进行数据收集和堆砌,而是要对数据业务应用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建立和完善融合发展的数据体系。黄强建议,对内应改善业务流程,统筹以精品教材为核心的产品研发和应用,要对数字教材的用户行为做数据分析,指导教材编研的迭代创新;对外则要为数字教育提供即时、准确的宏观和微观服务,为教育治理乃至社会治理提供依据和手段。
“树立数智意识、注重数据的智能化应用,将为教育出版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可能。”黄强以“数字人教”建设为例,通过对各业务线建立大数据模型,可分析应用状态、指导业务发展,强调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的重要性。
从“产品”到“生态”
独木不成林,产业变革不能单打独斗。黄强认为,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必须联合产业相关成员,形成产业生态共同体,共同推动产业进步。
黄强表示,当前人教社正在构建以产业共同体为载体的数字教材生态,以及基于人教版教材的移动学习生态。通过两个生态建设,实现从打造产品体系到形成产业生态体系的转变。“我们希望集结产业力量,推动产业变革,共享产业发展机遇和成果。”黄强说,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必须加强以数字教材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建设,以数字教材加工、审核、发布一体化流程和技术标准,利用先进的媒体合成技术构建和分享数字教材生产制作平台,积极吸纳其他多个版本教材,打造数字教材生态共同体。同时联合出版、教育、互联网企业,加强产业合作,推动教育出版融合发展。
图片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罗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