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东莞丨莞博“国宝归来”火热持续,传播互动助力人气“保鲜”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石梦卓
自5月18日东莞市博物馆“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下称“国宝归来特展”)开展以来,吸引了络绎不绝的观众慕名观展,至今仍热度不减,一票难求。当国宝顶流创新衔接东莞“地气”,互动与传播持续带动展览“人气”,东莞博物馆“火出圈”便有迹可循。记者近日走进东莞博物馆,探寻“国宝归来”频频“出圈”背后的故事。
图片
效果“超预期”,展览有热度更有温度
走进东莞市博物馆展厅,圆明园的标志性建筑大水法的造景映入眼帘。上午10时,展厅里已熙熙攘攘,许多观众围绕在兽首旁,或拍照或仔细研究文物细节。据了解,此次“国宝归来特展”分为“盛世聚首”“妙相重光”“青铜时代”“雪域梵华”四大部分,共展出86件珍贵文物展品,其中人气最旺的当属展厅正中间的五大兽首,其中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为文物原件,马首为仿制件。
“这是整个展览最大的亮点所在,希望观众一进来就感受到冲击和震撼。”十二兽首,原是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的水力钟喷泉部件,将东方的时辰和生肖,与西方的喷泉和计时相结合。东莞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金女士介绍道,兽首在中华民族蒙受侵略苦难的时候流失出去,在祖国强盛时踏上“家”的归途,这就是“国宝归来”的意义。
“绝对是超出预期,没想到大家这么热情!”谈及展览效果,金女士向记者透露,截至6月5日,看展人数超过3.5万人次。面对“国宝归来特展”“火出圈”的状况,博物馆一方面在保障文物安全和观众安全上作足准备,利用恒温恒湿系统保障文物的安全,增加安保力量,在高峰期疏导人流。另一方面,增加入馆名额和夜场,尽量满足学生、上班族的观展需求。同时,增加讲解频率,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对这次特展感兴趣的志愿者非常多,所以开展后又有许多新志愿者加入到团队中来。”金女士表示,展览的影响力扩大之后,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和投入其中,在讲解方面,志愿者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注重观展者的感受和需求,东莞博物馆有热度更有温度,各种小互动让观展者参与感满满。“很多观众都非常热衷于盖章。”金女士说,原本设计的盖章点在文物附近,但是考虑到影响展厅秩序和观展体验,便分散到展厅其他角落。“找印章就像寻宝游戏!”家住附近的陈女士带着儿子,早上9点就来到馆里,手里不仅拿着“国宝归来备忘录”折页集印章,自带的小本也盖满了。
观展的互动体验感增强的同时,博物馆方也积极听取、收集观众意见,进行展览调整。如设置青铜器爵杯的摆件,供观众直观地近距离接触。有观众反映青铜器展厅较暗,馆方就利用周一闭馆,补充灯光小设计和展板,进一步提升、丰富展览的观感。
融合东莞历史记忆,传播带来新活力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展板陈设从东莞虎门销烟故事开始切入,巧妙地将一些东莞的历史事件融入其中。“市民可以发现,原来圆明园兽首与作为近代史开篇地的东莞是有关系的,因此能与国宝建立起情感联系。”展览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顶流国宝”能与东莞本地元素产生共鸣,拉近国宝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更好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也能更好了解东莞。
而在除兽首外的其他展品上,博物馆也根据不同的展品亮点和价值,选择不同的表达侧重点,让艺术品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让观展者得到感官体验和收获。如南北朝青州佛造像的展设聚焦其艺术感染力,让参观者感受到温润而慈悲的艺术力量;商周时期青铜重器,如站起来的小兔子形象——西周“立兔形典尊”,则注重科普青铜器作为酒器、礼器、兵器等的实际用途和背后故事。同时,博物馆的公众号上持续更新文物背后的基本信息科普、流传经历和艺术特征等知识,供有兴趣的、更专业的观展者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好酒也怕巷子深。”东莞博物馆馆长李历松表示,“传播就是博物馆的生命力,传播可以带来活力,带来更多的观众、更多的话题。”去年,东莞市博物馆推出的“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荣获广东省博物馆协会颁发的“最佳传播推介奖”,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观众口碑。今年年初《神秘古蜀国理解三星堆》《何以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两大特展,重量级文物频频亮相,市民对此赞不绝口,而后的“国宝归来特展”也荣登5月中博热搜榜“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
图片
“这些展览都注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立体传播方式。”李历松表示,相比之下,今年“国宝归来”各方媒体的参与度更高,摄影博主、网红大V等帖子带动了线上流量,不少观众还自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看展的攻略和经历,给“国宝归来”带来二次传播。记者了解到,有的网友还特别制作了兽首表情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一展览的关注和热爱。对此,李历松称,对文物进行二次创作,只要不存在恶意,可以增添展览传播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博物馆在策展、传播与互动上的新探索让博物馆“活起来”,让年轻人爱上打卡博物馆,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的新去处、打卡新潮流。今年三月,东莞博物馆联盟成立,联合本地21家博物馆,加强馆与馆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各博物馆的优势互补、资源信息共享,深化东莞市文化供给和服务,共同推动东莞“博物馆之城”创新发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牛智杰
校对 | 潘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