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来围观!常州寺墩遗址考古最新进展将披露

现代快报讯(记者 胡玉梅 葛小林)位于江苏常州的寺墩遗址,被认为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中心之一。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京博物院寺墩遗址工作站将披露有关寺墩遗址考古挖掘的新发现。据悉,从1973年起,南京博物院在寺墩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高等级的良渚玉器,让人们对长三角地区从崧泽到良渚的文明进程有了新的认识。
图片
△寺墩遗址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寺墩遗址位于常州市郑陆镇三皇庙村。寺墩体原为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高近20米的大型土墩。历经千年,再加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烧砖取土严重破坏,目前仅存南坡。1995年4月,被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良渚文化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遗址总面积90万平方米以上。1978年至1993年间,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武进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曾多次组织联合考古调查,先后五次对寺墩及周边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精美文物。
图片
△寺墩主墩顶部发掘区
据悉,寺墩遗址最早发现是在1973年,当地村民挖到了玉器,送到文物商店去鉴定,常州的文管办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探查,出土了几十件玉器。1976年,当地村民建房子,又发现了几十件玉器。从1978年开始,南京博物院开始对寺墩遗址进行规模比较大的发掘,到了1983年,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四座比较大的墓葬,其中寺墩三号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1993年到1995年间,寺墩遗址又进行了发掘,基本上把寺墩遗址保护下来了,确认了寺墩遗址的面积有90万平方米。
图片
△十二节人面纹玉琮
寺墩遗址出土了许多珍贵的玉器,以玉璧与玉琮的数量最多,其中包括南京博物院十八件“镇馆之宝”之一的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收藏于常州博物馆的十二节人面纹玉琮,外表分为十二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刻有人面纹四组,共四十八组,面孔由两条平行凸横棱、圆圈、凸横档构成,分别表示羽冠、眼睛、鼻子或嘴巴。眼睛为单线圆圈,鼻子或嘴巴上刻有卷云纹,工艺可谓精湛绝伦。
出土于寺墩5号墓的十一节兽面纹大玉琮,则是武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玉琮通高31cm,内圆外方,中间是上下对穿的圆孔,与古人“天圆地方,天地相通”的思想相吻合,玉琮采用了微雕阴刻线的工艺,器物表面以横向阴刻线,将琮体等分为11节,每一节以四个棱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刻画四组简化兽面纹饰,上下共有44组。其中最细的阴线条纹仅0.7丝米,相当于0.07毫米。
图片
△漆绘陶壶
武进博物馆还馆藏了一件直径约29厘米的大玉璧,是整个江苏地区良渚文化中出土发掘最大的一块。还有出土于寺墩五号墓的玉带钩,也是江苏省内考古发现首例。此外,寺墩遗址还出土了不少陶器,覆盖良渚文化早、中、晚期。
据介绍,有关寺墩遗址的大量发现,让人们对长三角地区从崧泽到良渚的文明进程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19年,南京博物院重启寺墩遗址考古工作,开启了第6次考古发掘。历经4年多的艰辛努力,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们在这里有了众多新发现。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南京博物院寺墩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于成龙、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部副研究员陈钰、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部助理馆员余官玥等专家们将进一步披露寺墩遗址考古挖掘的新发现,现代快报记者将继续关注报道。
(图片来源:大美郑陆、常州市考古研究所)
(校对 张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