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浙江大学王绪化团队开发智能纳米药物,无需神经接口,精准修复脊髓损伤

图片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会导致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组织丧失,进而导致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其治疗一直是神经科学与再生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类脊髓损伤患者并没有完全脊髓损伤,他们仍然有一些连接完好的神经回路残留。但至少有两个主要的病理过程阻止了这些残留神经回路的功能。首先,创伤性损伤导致的细胞死亡和血管破裂会引发炎症和细胞毒性因子(例如活性氧)的产生,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继发性损伤,这会进一步破坏原发损伤中未受损伤的脊髓连接,加剧其功能缺陷。其次,脊髓损伤会引发兴奋性的巨大改变,破坏受损脊髓神经回路的整体平衡。
面对巨大且未满足的脊髓损伤的医疗需求,如何通过药物治疗激活损伤后残留的神经回路,从而修复脊髓功能、恢复患者运动能力,仍然充满挑战。
2023年06月1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王绪化研究员课题组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Controlled delivery of aneurotransmitter-agonist conjugate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evere spinalcord injury 的研究论文【1】。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可通过静脉注射的双功能智能纳米药物,能够高效且特异性靶向特定神经元,发挥神经保护和神经调控的双重作用,促进脊髓损伤后残留神经环路的完整性和功能恢复。该研究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药物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更可及的潜在治疗方式,而不必依赖于昂贵的神经接口技术。
图片
2023年5月24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Grégoire Courtine 教授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论文【2】,通过一种脑-脊髓接口(BSI)设备调控残留神经回路,让大脑和参与行走的脊髓区域连接起来,帮助瘫痪患者重新实现了自然站立和行走。这项重大突破也凸显了调控残留神经环路的巨大潜力。
王绪化研究员告诉《生物世界》,这类脑-脊髓接口设备在实际临床转化过程中仍面临这几大难题:
1、该设备价格昂贵,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2、不能应用于急性期脊髓损伤的治疗;
3、无法在损伤急性期提供神经保护作用,从而帮助更多的神经环路存活。
如果能通过药物治疗促进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无疑更具临床转化和应用价值,对患者而言也更具可及性。
早在2018年,哈佛医学院何志刚院士和南通大学顾晓松院士团队合作在 Cell 期刊发表论文,该研究显示,KCC2的表达能够降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激活休眠的脊髓损伤过程中残留组织功能,使用KCC2激动剂CLP257治疗,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但该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无法靶向特定神经环路、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不能提供神经保护作用等。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王绪化研究员表示,如果开发出一种高效、靶向特定神经环路,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用于急性期脊髓损伤的治疗,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和功能恢复意义重大。
图片
王绪化,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研究员,其实验室主要研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及药物递送系统。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大语言模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药物设计和AAV基因递送载体的设计开发,脑机接口及组织工程技术。
将药物“伪装”成神经递质,可以促使它们进入产生这些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因此,这种策略可用于递送靶向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药物。具体来说,研究团队将经过验证的KCC2激活剂CLP-257γ-氨基丁酸(GABA)或多巴胺(DOPA)偶联修饰,以实现向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靶向。
为了促进微创给药和活性氧(ROS)响应性释放,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含有聚乙二醇(PEG)亲水段和含硼基ROS清除剂的疏水段的两亲嵌段共聚物,用于包封疏水的偶联神经递质的CLP-257,从而构建了一种智能纳米药物(Smart nanodrugs)。该纳米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在脊髓损伤部位响应ROS并释放药物。
图片
智能纳米药物的合成及作用机制
王绪化研究员表示,这种智能纳米药物是基于高分子的,可以生物降解,其降解途径与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脂质体类似。在细胞水平和活体动物水平的测试结果显示其毒性水平较低,团队也会进一步验证其体内的安全性。
接下来,研究团队测试了靶向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智能纳米药物(GABA-Nano)和靶向多巴能神经元的智能纳米药物(DOPA-Nano)的靶向和治疗效果,结果显示,GABA-Nano能够高效靶向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并在受损脊髓中表现出双重作用——清除受损组织中积累的活性氧,从而保护残留神经回路;通过靶向调节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促进残留神经回路融入宿主脊髓。
图片
GABA-Nano治疗重新平衡了神经元活动,显著改善了严重脊髓损伤后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王绪化研究员表示,这些研究结果告诉我们,通过提高脊髓损伤治疗药物的正确思路之一,就是通过提高神经调控靶向性并辅以神经保护功能,促进脊髓环路的完整性和功能性,是开发价格更适宜、普适性更强的高效脊髓损伤治疗药物的一个正确思路。
总的来说,研究开发了一种智能纳米药物,通过神经递质修饰,可实现对神经元亚型的特异性靶向,进而发挥神经保护和神经调控的双重作用,促进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这项研究提出了脊髓损伤后的药物治疗研究的新模式,也为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潜力的新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王绪化研究员表示,目前已经通过人工智能小分子设计平台FeatNN从包含数百万种化合物的化合物库中筛选到了更高效的KCC2激动剂,其调控效果相较于CLP257提高了数倍。这有望进一步提高GABA Nano的治疗效果,实现更完全的功能修复作用。
FeatNN平台由王绪化团队独立开发,该成果于2023年1月发表于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期刊【3】,FeatNN通过协同进化策略,有效地表示了蛋白质的多模态信息(包括结构信息和序列信息),从而克服了蛋白质多模态信息表征的挑战。同时,在FeatNN中,蛋白质残基的距离矩阵被离散化为一维,并采用词嵌入策略对蛋白质结构信息进行编码,使网络能够有效表示蛋白质结构信息,同时降低计算与存储的开销成本。
王绪化研究员看来,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医药研发领域释放巨大潜力,在这项研究中,AI可以针对KCC2靶标进一步筛选优化KCC2激动剂。主要应用场景有两个,一是对大规模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对化合物和KCC2靶标的亲和力进行预测排名,缩小湿实验需要测试药物的数量,尽快找到先导化合物,节约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二是可以通过AI技术对筛选到的先导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以降低待选药物的EC50,提高其靶标选择性、降低生物毒性、提高其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等等,进而提高其成药性。
最后,王绪化研究员对《生物世界》表示,实验室将继续优化GABA-Nano及开发其他新型神经调控纳米药物,力争在3-5年内将一款安全高效的脊髓损伤治疗药物推向临床转化,造福更多脊髓损伤患者。要实现这一目标,还要解决几项挑战:1)找到成药性更优的KCC2激动剂,2)实现纳米药物的批量生产;3)确定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的标准。第一点团队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后两点则是未来这段时间的重点方向。
论文链接
3. https://doi.org/10.1093/bib/bbac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