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山红羊原来是个多胎“宝贝”

皮山红羊原来是个多胎“宝贝” ——新疆多胎性地方绵羊品种发现记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约麦尔阿卜拉·托合提目不转睛地望着正在吃饲料的7只羊,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那只伸长脖子的是‘外婆’,4只大的是它的儿女,2只小的是它的孙子,是一家三代。”一直生活在皮山县乔达乡果拉村的约麦尔阿卜拉,这样给我们介绍他家的宝贝们。
可不是宝贝嘛!在人们的印象里,一般绵羊品种一年只能生1次,每次生一胎,约麦尔阿卜拉家的这种绵羊却生出了4胎。
这是种什么羊?
“这样的品种,罕见!”畜牧专家进行现场核验时啧啧称奇。
曾经,当地人见怪不怪,只知道这是祖祖辈辈养的土羊,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宝贵的多胎性绵羊品种。
如今土羊摇身一变,有了个响亮的学名,叫“皮山红羊”。
6月14日,皮山红羊正式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
皮山县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喀喇昆仑山之间,这个藏在犄角旮旯的小乡村里的“多胎宝贝”,是如何被专家发现的?这可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图片
皮山县乔达乡果拉村村民约麦尔阿卜拉·托合提养的皮山红羊。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结亲中有意外发现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017年12月13日。我到皮山县乔达乡结亲,与王新泉、木太力甫·阿布都卡两位干部,住进了结亲户约麦尔阿卜拉家中。”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克孜尔开勒迪·阿布迪腊合曼回忆起初见皮山红羊时的场景。
出生在牧民家庭,加之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克孜尔开勒迪有个习惯——每到一户,就先去庭院和棚圈看看。
“在新疆,农牧民都有养羊的传统。庭院里没有羊,就像生活少了阳光。”克孜尔开勒迪说。
简易的棚圈里有七八只羊,其中一只羊肚子特别大,是快生产了吗?不对,就算临产,羊肚子都不会明显变大……
“你的羊是不是病了?”克孜尔开勒迪问。
“没有,快生了,能生4只羔子,所以肚子大。”
“什么?”克孜尔开勒迪吃了一惊。约麦尔阿卜拉的话显然挑战了克孜尔开勒迪的常识,我国多胎性绵羊很少见,有湖羊和小尾寒羊等,新疆的土羊通常一年一胎,别说生4胎,生3羔都极少。”
“你开玩笑呢吧,一共生过4只还是一次生4只?”克孜尔开勒迪追问。
“生过两次,一次4胎,一次3胎,这次可能也是4胎。”约麦尔阿卜拉认认真真伸出手指比划着。
“4胎!4胎?”克孜尔开勒迪反复念叨。这也太不寻常了。
克孜尔开勒迪走进羊圈,仔细观察着眼前毛色呈红褐色,耳大且鼻孔微凸的羊。他发现这几只羊从外貌特征上看是新疆地方粗毛羊,但不同的是,它们尾巴开叉至臀部上位,乳房发达,足以哺乳三四只羊羔。
图片
2017年12月13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克孜尔开勒迪·阿布迪腊合曼(左),在结亲户约麦尔阿卜拉家·托合提家中(资料图)。
“我要亲眼看看小羊出生!在它们出生之前,我不回去了。”克孜尔开勒迪不容置疑地说。
“生了4个!4个!”12月15日中午,看到外出归来的克孜尔开勒迪等三人,约麦尔阿卜拉大声地报喜。
看到刚出生的红棕色的小羊羔,克孜尔开勒迪惊喜万分,真的,是4胎!他重重拍着约麦尔阿卜拉的肩膀说:“你知道吗,你家里养的可是国家的‘宝贝’!你得好好养。”
约麦尔阿卜拉似懂非懂,克孜尔开勒迪却如获至宝。他迅速给曾合作过的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决肯·阿尼瓦什打去了电话,并暗下决心,动员身边一切力量,抢救国家的这个“宝贝”。
土羊“基因密码”破解了
“多胎羊?还是粗毛?不会吧?先给我看看照片。”电话那头,决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种地方多胎羊,国内外非常少见,我们可是苦苦找了30多年。”看到照片的一刹那,决肯激动地冲出办公室,迫不及待要分享这个消息。他咚咚地、几乎是砸开了隔壁——同院刘武军教授的门。
带着极度兴奋,当晚,决肯与刘武军乘坐飞机,又转汽车,赶到了皮山县。
决肯和刘武军入户后得知,当地群众普遍养这种羊,它们以生两胎居多,最厉害的生过五胎。这种羊,根据季节毛色会变。
他们走进一家又一家。他们对红羊好奇,村民对他们好奇。祖祖辈辈养的羊,竟然引来了大专家。
图片
位于木吉镇兰干村的新疆西域沐羊人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红羊繁育基地,员工正在给红羊喂饲料(拍摄于3月7日)。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决肯和刘武军选择了10户农民家的羊群,对其体型外貌、毛色、繁殖性能、羔羊成活情况及饲草料资源等进行调查采样,并遴选出60多只有双羔、3羔及4羔的绵羊后代,记录产羔数和系谱等……
“我们发现,这个群体具有特异的突变基因,因此导致其高产羔率。”决肯说。
一同加入研究的还有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依明·苏来曼。就这样,一个巴什拜羊专家、一个哈萨克羊专家、一个红羊专家,聚在一起,开始了缜密的科研工作。
一年的工夫,从多羔基因检测到生产性能、泌乳性能、繁殖性能检测,从自然交配到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研究……他们像照顾小孩一样守着羊群,脸庞晒成了古铜色。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专家鉴定,皮山红羊具有高繁殖率、高产奶量、高肉量、适应性强等特点,是国内外并不多见的优良地方绵羊组群。具有产双羔的基因突变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了2019年的国际权威期刊《PeerJ》上。
心心念念着红羊,克孜尔开勒迪2018年请缨到乔达乡兰干村驻村,这一去就是三年。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期,克孜尔开勒迪一边入户了解皮山红羊,一边向当地递交了建红羊科研核心群的申请报告,并得到安徽省援疆指挥部的100万元援疆资金支持。
成立买羊小组、购买300只红羊、建核心育种群……正当所有人沉浸在喜悦之中时,新问题出现了:规模化养殖后,羊群引起交叉感染,一下子失去了40多只母羊和小羊羔。
那几天,克孜尔开勒迪和村民们日夜守在羊圈。有一天,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告诉他们,沙枣能治痢疾,可以试试这个偏方。按照老人的方法,羊群的病情最终控制住了。
兰干村逐渐发展起了红羊产业:建日产30吨的饲料加工厂,配套建设药浴池、配种站等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为22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700多只红羊、建起80多座棚圈。
2022年,自治区畜牧兽医局将皮山红羊正式申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
今年2月,皮山红羊遗传资源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羊专业委员会专家的现场核验。
放大皮山红羊的多羔价值
初夏的木吉镇兰干村生机勃勃,新疆西域沐羊人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红羊繁育基地,连片的标准化羊舍中“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
公司员工阿卜杜外力·阿卜杜克热木领着记者,一路看一路介绍,“这里养的全是皮山红羊,全身棕红的是小羊羔,一会儿要给它们打疫苗、打耳标、录信息,那边2号养殖棚的羊在等着做药浴呢……”
图片
位于木吉镇兰干村的新疆西域沐羊人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红羊繁育基地,员工正在给红羊做药浴(拍摄于3月7日)。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阿卜杜外力,2021年7月来到新疆西域沐羊人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我每天的工作是照顾生产的母羊、给小羊羔上户口、做保健,每月有5000元收入。”
“繁育基地以科研、繁育、推广于一体,与新疆农业大学达成长期科技合作协议。”公司厂长艾力·奥斯曼打开手机里保存的文件,同胎数、羊羔性别、出生日期等详细信息呈现在眼前。目前,繁育基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扩大核心种群,放大皮山红羊双羔、多羔优势。
依明副教授的语气中充满了骄傲:“皮山红羊抗逆性、抗病力较强,能在圈舍里饲养,也能放牧饲养。在粗放饲养条件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繁殖性能。在农户散养条件下,皮山红羊产羔率达129.59%,规模化饲养条件下产羔率达141.44%。”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这说明皮山红羊多胎、双羔基因具有繁育前景,是未来新疆乃至全国有竞争力的推广新品种。”依明解释,与别的多胎羊相比,皮山红羊吃得少,出肉率还高,至少比同龄的羊多出肉10公斤左右。
一年前,约麦尔阿卜拉因生病,不得已将5只羊卖给了邻乡一户农民。羊是卖了,可他总担心羊吃不好,隔三差五就去买主家看,这一看就是12次。“今年1月,我又把它们买回来了,这下总算放心了。”他说,这羊,就像他的孩子一样,让他牵肠挂肚。
得知皮山红羊多胎性的消息后,尼勒克县哈拉苏乡加林郭勒村村民努那力木·吐尔松霍加也着了魔。
“我一直想养能生好几个羔子的土羊,总算找到了。”努那力木到皮山买了十几只公羊、六十只母羊,去年把它们跟100只当地土羊配种后,产了138只羊羔。“这些家伙适应能力就是强。能适应塔克拉玛干沙漠,也能适应水草丰茂的大草原。”
图片
尼勒克县哈拉苏乡加林郭勒村村民努那力木·吐尔松霍加与自己养的皮山红羊。本人供图
皮山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任岩军算了笔账:如今,和田地区“皮山红羊”存栏量为35.76万只,其中皮山县18.24万只,带动6.62万户农户从中受益。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皮山红羊一年产羔将从18万只增加至27万只,可使养殖业效益提高约60%。
任岩军说,将通过建立自治区皮山红羊遗传资源保种场及核心育种场、皮山红羊遗传资源基因库等,提高皮山红羊知名度,放大皮山红羊的多羔价值,让更多农户通过养皮山红羊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