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翻起珠江水!广东人扒龙船有多拼?

锣鼓喧天,旌旗飘扬,桨叶飞舞,浪花翻腾,游龙疾驰……6月17日,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时隔三年重启,珠江再现赛龙夺锦的盛况。
珠江畔的超燃气氛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岸边的龙舟迷们一边伴随着抑扬顿挫的鼓声激动地高呼“呜!呜!呜!”,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帽子和小龙旗,灿烂的笑容和满足感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图片
彩龙竞艳赛争奇斗艳,游龙赛精彩纷呈,传统龙和标准龙赛则演绎着水上的“速度与激情”。最后上演的标准龙决赛将现场气氛推上高潮。
三条龙舟在冲刺阶段并驾齐驱,广州海珠区大唐五甲龙船运动俱乐部队凭借千分位的微弱优势惊险撞线夺冠。
赛后,赶去庆祝的他们对记者只说了一句话:“非常激动,这是训练的结果,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夜训,都在撞线的一瞬间兑现了!”
图片
岭南人的千年龙舟情结
端午节前后,南粤多地迎来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盛景。龙舟文化情结,沿着千年时间之浪划行,深深植根于岭南人的心中。
图片
岭南河网密布,水网阡陌。古时人们行则舟楫,龙舟文化应运而生。
1983年,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绘有龙舟花纹的“羽人船纹铜提筒”,印证了2100多年前广州已有龙舟运动。
图片
船纹铜提筒/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该提筒腰部刻有一组船纹图案,图中有一艘华丽的船,头尾高翘,船上有羽人舞蹈,桨手划桨,与现代“扒龙舟”活动相类似。
图片
提筒上的船纹/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飞舟海客度,急鼓醉人挝。” 唐代李贞的《峡山观竞渡》,是关于岭南龙舟竞渡最早的文献记载。
五代十国南汉时期,广州城内西湖就有端午龙舟竞渡活动。南汉后主刘鋹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五月初五,宫人竞渡其中。
图片
19世纪广彩绘海珠炮台龙舟图盘。资料图:视觉中国
“龙船扒得快,今年好世界。”古时,人们信仰龙舟寓意吉祥,有辟邪消灾之意。“龙舟文化,起源于岭南先民的水崇拜。每年的‘龙舟景’是广州人对水的感恩,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曾应枫曾介绍。
图片
如今,陆路航空运输快捷便利,但龙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中的一支代表,依然相对完整地沿袭下来。
而龙舟竞渡演变到今天,也更多地意味着团结协作、知难而进、奋勇争先等精神品质。
广东人扒龙船有多拼?
广州 “车陂景”、佛山叠滘龙舟漂移、阳江江城“逆水行舟”赛……在广东,因地理位置和文化习俗等差异,各地龙舟竞赛活动独树一帜,构成龙舟竞渡百般景观。
为了在龙舟竞赛活动中脱颖而出,各路扒龙船高手也纷纷炫出“十八般武艺”。
漂移竞速
极速漂移过弯、甩尾过考石角……你见过龙船L弯水上漂移吗?佛山桂城叠滘人民告诉你:“我们不飙车,我们只飙船!”
龙船漂移,怎么漂?一组动图感受一下, 什么叫“丝滑”过弯↓
图片
图片
队员们一边吆喝一边铆足劲划桨,舵手每逢河道丁字路口的“考石角”位置,要重点控制龙船的使舵方向,以巧妙的角度,完成90度的弯道漂移,让长达25米的龙船在狭窄的弯道上实现转弯,再二度漂移出弯处。
图片
船如箭发,气势如虹,每一帧画面都是力量与速度的较量。
逆水行舟
漠阳江上,彩旗飘飘,鼓声阵阵。各支龙舟队奋楫争先,鞭竹声、呐喊声,声声震耳。
图片
与其他龙船竞赛不同,阳江龙舟逆水竞赛,旨在弘扬不畏艰难、奋发争先的龙舟精神。时隔7年,6月18日,江城龙舟赛将重磅回归。
“微缩”龙虱
龙虱,“微缩”版龙舟。沉寂许久之后的它,近年来频繁出现在佛山顺德水面。
“龙虱”船型仅可容纳一个人,在这场迷你龙舟赛上,选手均为单人作战。由于龙虱体形小,选手下水时需要很强的平衡力和稳定性。
图片
70年前,龙虱曾与黄连香云纱相伴而生。当时正值香云纱产业蓬勃发展,村民自发用制作香云纱时用来磨薯莨的椭圆形木桶,进行划龙虱比赛,以此作为娱乐活动。
图片
旱龙巡游
潮州大城所城的龙舟,同样不“游”寻常路。每逢端午,当地人们抬着用纸和竹片糊成的“龙舟”,在古城的三街六巷巡游。
潮汕地区江河密布,为何所城的“龙舟”却“游”上岸?据当地村民所言,曾经的古城四周没有溪河水域,无法举行传统赛龙舟活动,所城先民则因地制宜,将龙舟“请”上岸巡游。
图片
龙舟的传承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场片段里,一只器宇轩昂的龙头破开水面、带着水花一跃而出的场景,令人耳目一新。
这只极具岭南特色的龙头,出自广州“85后”男子张伟潮之手。一颗匠心,一份坚守。如今的张伟潮,已成为广州市黄埔区非遗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以前是个匠人,就想着怎么做好龙头,做好手中的工作。但现在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从工匠转变成非遗传承人后,张伟潮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图片
张伟潮在船厂和自己制造的龙头合影
现在,张伟潮时常出现在各大校园里、非遗传承活动中。他在学校里进行课程教学时,不仅教授学生雕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了解龙舟,了解背后的文化意义,“从小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认同,这才是我们的根和魂。”
图片
张伟潮教小朋友制造小龙头。羊城晚报品牌中心供图
在广东,像张伟潮一样的新一代龙船匠人逐渐涌现,将数千年龙船技艺薪火相传。
广州番禺上漖村龙舟制作技艺,历经六代传人,是广东最古老的龙舟制造基地,也是广州“龙”的诞生地。
第六代“龙的传人”黄润佳,28岁开始学做龙船,现在,他和身为第五代传人的叔叔黄剑挺“拍硬档”一起上。
“如今很少人做龙舟,但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龙舟的文化越来越受重视,所以很需要我们去传承造龙工艺。”黄润佳说。
图片
船体整体完成后,木工师傅在船体上打孔制作隼位/南方日报
保护传承龙舟文化,广东也在积极行动。
2008年至2010年,广州扒龙舟(包括广州黄埔区、海珠区、荔湾区)分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凡有扒龙舟的区域也分别列入各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振兴顺德龙舟“五个一”两年行动计划》出炉,其中包括打造一个知名赛事品牌,一流顶尖训练基地、一套创新技术标准、一批特色龙舟阵地、一张鲜明城市名片。
2022年6月,广州车陂 “育龙计划”发布,该计划旨在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动龙舟文化传承,培育新一代“龙的传人”。
图片
各有千秋的“老龙”
追溯岭南龙舟的历史可以发现,“长寿”老龙沉睡后依然能“复活苏醒”。为何龙船能保存数百年?
原来,传统龙船多数用坤甸木制成,材质硬重、强韧耐腐、抗蛀力强,且不怕潮湿,浸于水中会越发坚韧。坤甸木忌风吹日晒,湿泥能隔绝空气,便于保存龙船。所以,“扒龙舟”结束后,必须将它深埋于河沙之下。
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老龙”,一起认识一下。
佛山南海盐步老龙
全国现存最老、珠三角久负盛名的盐步老龙,今年已有591岁“高龄”。盐步老龙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全长36.8米(不含龙头、龙尾),座位68个,重约4吨。其鼓后百足旗相传为慈禧太后所赐。
图片
游龙表演前,村民给盐步老龙整理仪容/佛山大沥镇文化发展中心
6月2日,龙舟盐步老龙再出江湖;6月22日,盐步老龙将赴广州泮塘荔湾涌探“契仔”。
图片
端午节前盐步举行“起龙”仪式
广州荔湾泮塘“老龙”仁威一号
400多岁的“老龙”仁威一号,建造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传统男子长龙,全长38.3米,宽约1.2米,重近3.5吨,龙船满员共计约90至108人。
图片
今年5月26日,“沉睡”在水底的“老龙”被“唤醒”。起龙仪式拉开了端午“扒龙舟”的序幕。
图片
150多岁的老龙舟“东坡号”
广州车陂老龙舟“东坡号”,跨越3个世纪,见证了车陂龙舟文化的发展传承,堪称车陂龙舟文化的重要图腾。
近几年,这艘“功勋老龙”局部出现变形、腐化等,“新东坡号”诞生。
图片
广州“扒龙舟”仪式
起龙
农历四月初八
举行祈福仪式,将埋于河涌池塘的龙舟挖起,清淤、紧龙筋、上油、装饰,把龙舟和龙头龙尾重新加添色彩,整理罗伞旗帜。
采青
农历四月廿八前后
采摘禾苗、龙眼叶、柏树枝等植物枝叶,并用红布捆绑在龙头、龙尾、罗伞、神龛等龙舟物品上,并举行祭拜仪式。
招景
农历五月初一到十八
由村中父老向兄弟村、老表村发“龙船帖”,约定好日期,划龙舟过来探亲,此举便是“招景”。
趁景
农历五月初一到十八
兄弟村、老表村的龙舟四面八方汇聚一起联络感情,只表演技巧不论名次,喝龙船茶、吃龙船饼、宴龙船饭。
图片
赛龙
龙舟竞渡又叫斗标,得胜者可获赏全只烧猪、烧酒等。
藏龙散龙
端午节之后,最晚到农历五月十八
挑选吉日将龙船的船头、船尾和船身分开保存,船身一般藏在水里(河道的泥下),龙头、龙尾则供奉在祠堂里。然后,村民聚在一起吃当年最后一顿“龙船饭”,等待下一个端午到来。
来源 | 羊城晚报综合 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央视新闻、央广网、新华社、南海桂城微信公号、三联生活周刊、阳江广播电视台、中国新闻网等
部分文字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柴智 苏荇 龙希 樊美玲
图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梁喻 钟振彬 赵映光 苏荇 张韬远 梁正杰 余秋松(署名除外)
编辑 | 立羽
校对 | 桂晴
审核 | 岑杰昌
签发 | 郑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