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

图片
“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这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成立一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视察时的殷殷嘱托。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身处其中的江苏产研院在深化改革方面大胆探索,成功闯出一条从科技到产业的新路。
图片
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成立联合创新中心
为企业精准对接全球专家
成立于2013年的江苏产研院,是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如何破解?江苏产研院拿出真办法:与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成立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创新中心主要做战略研究、做技术路线图,提炼征集企业解决不了但又愿意掏钱解决的“真需求”。
江苏万邦药业就是有着“真需求”的企业之一。江苏万邦医药是“2018中国化药企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主要聚焦内分泌和心血管两个治疗领域,公司产品胰岛素系列产品、万苏平、心先安位居国内市场前三位。
2019年5月21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JITRI)-万邦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成立,江苏产研院了解到万邦药业解决不了但又愿意掏钱解决的“真需求”。肝素钠是一种具有强抗凝作用的物质,用于防治血栓类疾病。过去,这种物质从动物中提取后化学合成,存在纯度低和成本高的问题。一直以来,万邦药业想以新的技术去代替传统做法。
得知万邦药业创新需求后,江苏产研院积极利用遍布全球的创新资源网络,帮助江苏万邦药业对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促成双方开展行业颠覆性技术“生物合成新型低分子肝素抗凝血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合作,万邦药业出资300万美元。
目前,研发合成生物技术已替代传统动物提取法,解决了高品质肝素钠制造的难题。“多亏了联合创新中心帮我们精准对接专家团队,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困惑。”万邦生物负责人介绍。
图片
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破解创新企业融资难题
“拨投结合”为研发团队提供上亿元项目经费
2017年,苏州汉骅半导体有限公司落户苏州工业园区,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他们的技术团队由来自海内外的高端专业人才所组成。
汉骅半导体独有的硅基/蓝宝石基红、绿、蓝全色氮化镓外延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新一代高端显示领域,可在晶圆层实现硅基集成电路与III-V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的高密度常温混合集成。
不过,在早期的研发阶段,由于要源源不断投入资金,且回报周期较长,团队在寻求投资时遭遇种种困境,导致国内独一无二的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无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在聚焦前期市场融资难点后,江苏产研院与苏州工业园区达成共识,探索通过“拨投结合”方式为团队提供上亿元项目经费,帮助团队承担创新项目早期研发风险,在项目进展到可以进行市场融资时,再将前期的项目资金按市场价格调整为投资。
这种“拨投结合”的方式,正是以机制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具体举措——通过先拨后投、适度收益、适时退出的模式,既解决了前瞻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早期募资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确定项目支持强度和获利研发成果的收益,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在这种创新模式下,我们团队不仅仅拿到了第一笔资金,整个团队还保持了主导权,积极性和能动性就大大提高了。”苏州汉骅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义倥如是说。
目前,汉骅已掌握氮化镓射频材料技术,在国内率先发布4英寸、6英寸全波段的氮化镓射频外延材料,在国内外多家知名客户完成流片,公认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估值也达到了20亿元人民币。
图片
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园区内绿植丰沛。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一所两制”“合同科研”创新做法
让科研能“顶天” 服务更“立地”
江苏产研院一楼大厅内,一张“研发载体分布图”引人注目:13个设区市、72家研发载体,涵盖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和能源环保等领域。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推动下,江苏产研院正编织起一张引领江苏省新兴产业发展的巨网。
作为试验田,江苏产研院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行”的专业研究所建设运营模式,让团队既拥有研究所的运营权,还拥有研究所成果的所有权、转让权和收益权,极大激发了团队积极性。
无锡双马钻探工具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HDD钻具供应商,也是江苏产研院的联合创新企业之一。由于传统的钻杆杆端加厚过程十分依赖人工经验,劳动强度大,公司急需进行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升级。
在江苏产研院的积极推动下,集萃先进复合材料成型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帮助双马钻具设计开发了钻杆加厚柔性生产线,实现了钻杆加厚工艺流程中各工序之间的作业自动衔接,降低劳动力成本50%以上。钻杆由年产30万支提升至50万支左右,温度控制精度和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严格控制在精准范围之内,有效保证了生产进度。
多年来,江苏产研院围绕先进材料、能源环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领域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布局建设了一批专业研究所。不同于传统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完全由市场评价,即考核的核心指标就是专业研究所的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到底能从市场上得到多少收入。
其间,江苏产研院通过“一所两制”“合同科研”等改革举措,力求科研“顶天”、服务“立地”。比如,在“一所两制”运行模式下,江苏产研院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包含高校、公司两套人马。高校一组抓科研,公司一组盯市场,各司其职。
这种“既非政府机构又非事业单位,既非高校院所也非成果转化中心”的模式虽被业内称为“四不像”,但成效显著。
截至2022年底,江苏产研院已在先进材料、能源环保、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以及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建设专业研究所72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6200多项,衍生孵化1200多家科技型企业;与省内20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成功解决技术需求400余项,合同总额超过11亿元。
如何科学规划让珍贵的土地资源得到深度开发?阅读更多↓
南京江北新区地下之城好比“城市倒影”,公共平台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与新区共成长
图片
南京江北新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南京给武汉市党政代表团的启示
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刘子清:
从供需两端精准发力,在科技创新中做有为政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南京江北新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发展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认知、看到了差距,也激发了新的工作思路。下一步,武汉经开区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坚持把创新书写在发展的大旗上。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我们将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全力“杀出一条血路”,重点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作出车谷贡献。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作用。学习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先进做法,在科技创新中做有为政府,从创新资源供给和企业技术需求挖掘两端精准发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助力东风公司科技跃迁行动,加快推动华科大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三院”等科创平台建设,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三是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充分发挥武汉经开区数字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化”协同,以云为基、以数为翼,加快建设环太子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全国领先的“双智”场景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新的增长点。
市委常委、长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俊勇:
学习借鉴江北新区经验做法,推动长江新区高质量发展
江北新区在新旧动能转换、创新要素集聚、生态环境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长江新区将对标对表,担当作为,争做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干将”、改革创新的“闯将”、攻坚克难的“猛将”,加快打造武汉经济发展新引擎、区域重要增长极,为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全面推进武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区贡献。
一是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学习江北新区产业结构转变的经验,长江新区将培育发展低碳、健康、智造和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大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重大项目引进。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学习江北新区快速集聚创新性资源的经验做法,长江新区将广泛吸引优质创新资源,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是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学习借鉴江北新区提升生态支撑力的经验做法,长江新区将坚决扛实共抓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加快推进河湖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大力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四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学习江北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的经验做法,长江新区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在做精街道、做强社区、做实网格上下功夫,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杜海洋:
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天的参观考察,让人印象深刻、深受触动。特别是江北新区成立不到8年,迅速成长为省市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他们坚持自主创新先导、推进地标产业崛起、强化制度集成创新、统筹建设“人民城市”,这些创新举措值得深入研究、借鉴学习。
下一步,东湖高新区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围绕高标准建设武汉新城、加快打造“世界光谷”目标,谋划推进各项工作,奋力创建世界一流领先科技园区。
要进一步转变科技创新思维,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学习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集成攻关的先进经验,巩固发扬九峰山实验室、武创院等建设运营模式,创新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机制,构建以“用”为导向的创新平台,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要进一步转变产业发展路径,坚持招大引强与本土培育同步发力、源头孵化与链群集聚相向而行,集聚培育高层次人才,实施产业技术研究和前沿领域集成攻关,持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向又“高”又“新”攀升。
要进一步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统筹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着力打造山水城、家园城、智慧城,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加快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作出光谷贡献。
(长江日报记者刘海锋 实习生姚智丽 叶梦奇 题花制作:胡欣)
【编辑:王戎飞】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