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学:数智时代的中国企业视角》《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4版)》新书发布会在香港浸会大学成功举办

图片
由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组织管理学:数智时代的中国企业视角》《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4版)》新书发布会于IACMR 2023年会期间在香港浸会大学成功举办,两本书的主编张志学、陈晓萍、沈伟等十余位作者,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林君秀等参加了此次发布会。
图片
张志学老师首先回顾了《组织管理学》一书的缘起。他说,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学者们从事基于中国情境、中国现象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但是相较于此,无论是案例教学材料还是对教学方法的指导,都相当不足,IACMR会员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新任社长马建钧、总编辑助理林君秀等的倡议下,他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的井润田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沈伟教授组织编写了这本展现中国特色的《组织管理学》,并希望能够以此为起点,推动IACMR加大对教学资源、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作者团队不负众望,趁疫情居家办公之机,以极高的效率反复研讨打磨,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书稿的写作。他特别感谢所有作者的付出,也呼吁未来有更多的IACMR同仁能够参与教材版块的工作,共同为中国管理学教学做出贡献。
张志学老师
陈晓萍老师
作为《组织管理学》《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两本书的共同主编,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沈伟老师说,虽然《组织管理学》的编写时间非常紧,但大家确实倾注了很多心血,因此称得上是拿得出手的一本好书。《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从第一版延续到第四版,意义非常重大,从这本书中受益的人远远超过它的销量。他在编审这两本书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对于实证方法这本书的审读,也是一个重要的重温过程,所以无论是硕士生、博士生,还是已经做了多年研究的学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各位参与的作者不仅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智慧和成果,还将把所有的稿酬捐赠给学会,支持学会的发展,体现了学者对教育和学术社区的双重价值。
沈伟老师
复旦大学的李绪红老师代表IACMR出版委员会以及两本书的作者之一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李老师说,IACMR出版委员会一贯的原则就是,既要有高度,要体现国际的高水平,又要能够接地气、有深度,让大家能够发现管理中突出的实践问题,两本书在内容上都进行了“顶天立地式”的打造。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扎实系统的科学研究并且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的学者,这两本书的出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让大家能够了解国际前沿的方法,并知道中国的管理研究现在在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去教授我们的学生这样一些管理研究方法以及应对实际管理问题的对策。IACMR的使命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同样重要,希望老师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热情、更多的激情在教学上,践行我们的双重使命!
李绪红老师
接下来,参与这两本书编写的部分作者也上台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得。
清华大学的陈国权老师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入了大量的西方理论以及案例,这些理论和案例对中国管理教育、学术研究以及管理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形势发生重大改变,我们的管理学研究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创建源自中国学者的原创性理论,同时研究基于中国企业的案例,并且把这样的理论和实践形成教材,来推动中国管理教育的发展、管理学术研究的进步以及管理实践的提升,已经是中国管理学界以及实践界的共识。《组织管理学》这本教材的编写,就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本书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里面所有的章节都是管理学中的重要主题,而且很多理论都是由作者提出来的、原创性的,里面的案例也全部是中国本土案例,是对中国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研究成果很好的总结,希望各位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阅读并用于课堂教学,在使用中完善,在完善中推动知识新一轮的更新进步。
陈国权老师
南京大学的贾良定老师介绍了他撰写的“企业的专业化管理”这一章的幕后故事。在这一章中,他们界定了专业、专业化管理等概念,比较了专业化管理与企业化管理、关系式管理之间的异同,结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境,讨论关系式管理与专业化管理之间的冲突,并提出了“逆关系实践”这一重要概念,以提升企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
图片
贾良定老师
香港科技大学的周文芝老师介绍了她所撰写的“多元文化的个体行为”这一章的相关背景。她讲到,这一章里的案例是一家香港家庭企业里面的小故事,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发展,更为深入地体会个人在多元文化中的复杂行为,思考如何培养文化能力和技巧。
图片
周文芝老师
中国人民大学的魏昕老师分享了这本教材与众不同的编写形式,即用类似撰写论文的严谨流程在编写教材。第一轮时,所有作者先独立撰写自己所负责的部分,然后进行交叉评审,每一章实际上都会由其他的2-3位作者做评审,提出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她最后总结道,《组织管理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在研究方面也会给予读者很大的启发。
魏昕老师
北京大学的张闫龙老师讲了“企业社会责任”一章的写作背景。这一章结合了张老师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课程“企业社会责任”上的授课心得,较为系统地呈现了过去几年所探索出来的一些符合中国MBA学员认知的思路,突出的特色在于中国的本土案例。张闫龙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供反馈,以便后续的版本能够不断改进。
图片
张闫龙老师
中山大学的秦昕老师讲到,在《组织管理学》编写过程中,作者团队开了多次研讨会,有些时候甚至产生了一些争论,所以这是一批真正的学者在以做研究的方式来编写教材。虽然有分歧,但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的组织管理学科确实需要这样一本教材,这也是张志学老师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凝聚这么多优秀学者一起来做这件事的重要原因。为什么教材这么重要?因为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正确地指引学生成为一位“职业选手”,让他所在的领域会因为他的存在而有所突破。秦老师认为,这是高校培养毕业生的努力方向。
秦昕老师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朱洪泉老师参与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18章的编写。他认为,IACMR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把科学的方法带到了中国管理领域,所以研究方法是联系所有人的一件事情,也是界定学者和非学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编写这样一本书也是意义深远的一件事情。大家基本上都是在义务奉献,陈晓萍老师和沈伟老师奉献得最多,他们两位的专业奉献精神,给所有参与者树立了榜样。朱老师还说,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在不断演变的,所以这本书今后也会不断修订完善。
朱洪泉老师
最后,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林君秀老师介绍了教育部关于教材出版的最新精神。她认为这两本教材突破了用原有理论解释中国问题的教材编写模式,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尝试构建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符合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中国系列教材以及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计划”的指导精神,希望这两本教材能够有机会被更多的高校选用,推动高校管理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林老师最后还对学会和各位老师多年来的信任和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并希望未来能与更多的朋友一起共同努力,为中国管理学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林君秀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