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丨老藤:《北地》第八章 妫山(片段)

图片
图片
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获奖作品:
《北地》第八章 妫山(片段)
文/老藤
站在康养中心楼前,常寒松拍了很多照片,他发现从各楼层开着的窗子里探出许多黑乎乎的人头,因为光线的原因,无法看清他们的五官。
的确,精神疾患会让人五官变得模糊。
次日上午,韩科长带两人去妫山。
韩科长说去妫山可以找史三乐,史三乐是农场当年的宣传干事,退休后在家写小说,听说在写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写了好几年,还没有杀青。因为都是文学爱好者,史三乐和韩科长很熟,韩科长去接了他,大家一道去妫山脚下的七知青墓。
从场部到七知青墓并不远,不一会儿车子便直接开到了墓地前。下车前常寒松说,我们是不是看墓地看多了,怎么有些压抑感呢。任多秋说,七知青墓必须看,老爷子专门写到的地方能不看吗?
高高的荒草掩映着七座一字排开的水泥墓,每座墓前都立有一块墓碑,与徐华墓形成对比的是,七知青墓有人打理,墓前有个铺着地砖的小广场,两侧还有宣传栏。一个姓杨的烈士墓基因为水泥脱落露出了红砖,红砖缝隙里长着苔藓一样的植物,有几处竟然开出了米粒大小的白花。七座墓碑上都镶嵌着一枚烤在瓷板上的半身照片,照片上的姑娘看上去个个朴实、美丽。姑娘们不会想到死后能有这般待遇,将照片烤瓷在圆盘上,这在她们牺牲的年代是想想都会犯错误的事,现在已经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了,城乡每一座公墓的墓碑上,大都贴有容貌各异的照片,这些照片构成了另一个可以还原却不能重启的世界。
七个姑娘本来不该牺牲,史三乐说,打山火是有说道的,她们不懂,什么也没想就冲上去了,结果被回头火卷了进去。
任多秋问:是一场什么山火呢?
应该是农民烧荒引发的山火,这样的山火经常发生,但这次威胁到了农场粮种库,所以广播里号召大家快去扑火。史三乐说,扑火过程不用更多描述,无非用树枝、扫帚扑打,那个时候没有风力灭火机,也没有防火服,头发一落火星就会着,危险性极大。扑火时最可怕的是回头火,明明看到这里扑灭了,一个火球飞来大火立马又会复燃,火龙最会杀回马枪,扑火牺牲的人十有八九是被回头火夺去了性命。这些女知青哪懂这些呀,像战士打仗冲锋一样就上去了,草甸子都是没膝深的干草,火龙钻过来怎么得了。她们看到大火转向后,刚要歇息一下擦擦汗,结果一道回头火从沟里窜出来,一下子把她们裹在火眼中间。打扫火场时我亲眼看到了姑娘们的遗体,主要是因大火耗尽氧气窒息而死,她们蜷缩在塔头沟里,回头火从身上一扫而过,便带走了她们鲜活的生命。
如果有人对她们进行一些扑火知识培训,也许就能避免这种牺牲对吧?任多秋问。
话可以这样说,但见到火不往上冲那怎么行,那个时代没人愿意当胆小鬼。
这是我们应该检讨的地方,毕竟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任何时候都要生命第一。任多秋在草丛里摘了一朵不知名的野花放在那座基座有些水泥脱落的墓碑上,这座杨姓女烈士墓列在首位,照片上是一个青春洋溢的漂亮姑娘。
我不同意您这个观点,史三乐说,有些时候不能过于强调惜命之说,如果惜命成为借口,打起仗来就不会有人愿意冲锋陷阵。史三乐是个爽快人,一点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接着说,有什么可检讨的呢?难道她们听到广播在房间里无动于衷就正确?现在有些人,永远不会理解烈士的思想境界,因为他们视任何牺牲都是一种愚蠢行为。
任多秋脸红了,没想到这个史三乐还是个老愤青,急忙解释说,我不是否定她们做出的牺牲,我是为七个年轻的生命难过。
韩科长说史老师正在写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看来是入戏了。
史三乐说,知青被有些人丑化了,知青承受了苦难,但绝不是灾难,绝大多数知青在北地是阳光的,经过历练对生命和信仰有了深刻认识,人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境遇来大发议论,知青们的命运和牺牲值得尊重,就说牺牲的这位小杨姑娘吧,出去扑火前正在记日记,日记记到一半时广播传来扑火通知,她连日记本都没合就冲出去了。我看了她没写完的日记,那是真实的思想写照,从她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小杨没写完的那页日记是这样的:
今天,是我调到猪舍的第四天,在这四天中,自己还算行吧……。今后,还应该继续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更好地把——”
还有一件事。扑救山火当天,农场团委正在讨论一个叫小檀姑娘的入团申请,小檀是一个放牧员,正赶着羊群从野外归队,看到火情后直接奔向火场,结果不幸牺牲。
一个姓施的姑娘在诗中写到:
我们不贪图舒适的生活,
我们向往着火热的斗争。
我们深深爱上了农村的一草一木,
更爱上了艰苦创业的战斗生活。
——《北地》第八章 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