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花卉叶瓣纹曲腹彩陶盆——《百件文物说青海》之八

在青海省博物馆,有一件用残件修复而成的彩陶盆,被视为该馆的重要藏品,这是什么原因呢?
它的学名叫“仰韶文化花卉叶瓣纹曲腹彩陶盆”,为泥质红陶,敛口,折沿,鼓肩,曲腹,平底,黑彩,肩腹部主体纹饰为由上下两弧线三角、直线纹构成露白为特征的花卉叶瓣纹,花卉叶瓣纹之间用细直线纹饰相间隔。
这件彩陶盆虽然残损严重,但是器形、纹饰均都很清楚,特征鲜明。最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件仰韶文化彩陶盆,是仰韶文化传入青海的实物见证。
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一般分为早期的半坡类型和中期的庙底沟类型,其中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由圆点、曲线及弧边角等元素构成的各式花卉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被誉为“华夏之花”。庙底沟类型时期,彩陶传播到整个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彩陶艺术的大范围扩散,标志着更深刻的文化认同,为后来大一统文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距今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在黄河谷地落地生根,出现了胡李家、阳洼坡、红土坡、安达其哈等遗址,集中分布于今天的民和、循化、化隆三县,青海由此进入了彩陶文化高度发达的新石器时代。
与这件彩陶盆一起陈列的,是同样发现于民和阳洼坡遗址的仰韶文化尖底瓶残片,它们共同见证了仰韶文化进入青海这一盛事。
从那时起,青海先民渐次挥别了铿锵击石的旧、中石器时代,他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交流史,实证了青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策划:马钧 王丽一
文字:宋涛 辛元戎
拍摄/制作:罗珺
栏目主编:辛元戎
总监:王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