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游令”下防沉迷效果明显 持续汇聚社会合力

限制时段时长、接入国家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限制付费、引导家庭学校承担监护职责……2021年8月发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网络游戏防沉迷工作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开启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新篇章。
近日,腾讯等公司接连公布端午假期未成年人游玩限制规定——未成年用户可以在6月22日至24日期间的每晚20点-21点之间登录体验游戏,6月25日(星期日,工作日)无法登录游戏,简单来说,未成年在端午假期最多可以玩3个小时游戏。
自游戏防沉迷新规出台后,近两年来国内游戏厂商积极响应,也主动探索上线新防沉迷举措,推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下简称《报告》),在新规的指引下我国未成年人游戏沉迷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超75%的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控制在3小时内,未成年人注册用户占比及充值占比大幅下降。
图片
企业发布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根据腾讯发布的一季度财报,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和流水仅占腾讯本土市场游戏总时长的0.4%和总流水的0.7%,较三年前同期分别下降96%和90%。
在取得明显成效之下,各大游戏公司在防沉迷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
游戏行业防沉迷平均分提高
身份识别是未成年人防沉迷中最重要也最有难度的环节,只有确定未成年人身份,防沉迷的各项限制策略才能生效。
今年游戏产业年会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就曾指出,批准运营的游戏已实现100%接入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验证为未成年人的用户将严格受到时段时长控制和消费金额限制。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身份信息或购买成年人身份信息绕过实名认证,突破身份限制,使得时段时长限制无法发挥作用,成为影响防沉迷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这个难题,作为一直在技术防沉迷上投入最早最多的腾讯,率先将“人脸识别”这一技术应用于游戏防沉迷中,通过AI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对用户游戏内的行为特征进行判定,“抓”出可能冒用的账号,要求二次验证,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的用户即纳入未成年人防沉迷监管,受到游戏时长和消费限制。
具体来说,腾讯游戏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追踪”疑似未成年人账号,一方面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策略在实名制之外再立一道防线,尽可能减少未成年人冒用家长等成年人身份进行游戏;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性缓解黑灰产租售账号问题,比如在多地频繁登录游戏将会触发腾讯游戏人脸识别验证,用户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在首次触发人脸的设备和游戏内完成人脸识别,否则账号就会受到限制。同为大公司的网易,也选择搭建了自己的AI未成年人识别模型。
这一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未成年保护的力度,减少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情况。
根据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连续3年发布的《20款手游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测评(2023)》,国内手游产品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表现正在逐年进步,其中2021年、2022年的平均分分别为62.65分和71.33分,而今年,平均分达到了75.6分。
其中得分最高是95分的《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则以85分的高分位列第二名。同时,相比于去年只有5款达到高等级(80分至100分),今年达到该等级的游戏共有7款。中等级(60分到80分)也有进步,从11款上升至12款。
图片
防沉迷是一项系统过程,从目前诸多成果来看,行业已逐渐形成大型企业带头加码、中小型企业积极响应的趋势,未成年人保护有望更进一步。
新阶段,防沉迷需形成社会合力
也有人提出,既然人脸识别策略如此有效,为什么不让所有游戏设置每次登录都必须扫脸呢?这样就能一举解决问题——这个说法几乎每年都有人提起。
但容易被忽视的是,人脸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具有不可更改性和唯一性,容易被犯罪分子窃取利用或者制作合成,破解人脸识别验证程序,侵害隐私、名誉和财产,由此引发的案件也不在少数。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与限制,运营者在对其进行收集和使用时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并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
目前腾讯与网易游戏几乎采取的都是疑似未成年人脸识别策略,即只有系统自动判定到疑似未成年人,才会要求用户进行人脸识别,实名未成年人不会触发。针对是否存在隐私泄漏风险,企业也专门做出了说明,用于验证的用户身份信息不会被记录、存储,或用于除公安权威数据平台数据源验证以外的任何其他用途。相关数据均通过加密处理,在与公安权威数据平台数据源比对的验证过程中,全程均为机器识别,没有人工参与。
基于技术与成本原因,大厂能够做到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率先探索,但对中小游戏厂商来说则是具有一定门槛,数据的处理也存在风险,短期内“人脸识别”很难全行业推广。
所以,人脸识别不是一剂万灵药,在未成年人防沉迷这个问题上不能也不该只依赖技术手段,而是需要充分发动全社会的力量。
正如游戏防沉迷新规中所提到的,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政府、行业始终把防沉迷作为游戏管理的重中之重,严格防沉迷管理的制度和执行,也需要广大家长、老师更好履行监护教育职责,切实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加强关爱陪护和约束规范,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用网习惯。比如在冒用账号绕过防沉迷限制的问题上,就迫切需要家长加强监护督促,学校加强教育引导,更好地帮助指导未成年人了解掌握法律规定,严格执行相关要求。
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各群体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并逐步落于实处,未成年人防沉迷之路也将越行越远。 
图片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宋胜男 李金凤 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