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初成形,“静默认证”让济宁更有温度

6月25日至2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即将在济宁曲阜尼山举办。6月23日,新黄河记者来到济宁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探访“城市大脑”在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运营情况。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济宁市将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市民感受数字技术为生活带来的温暖。
图片
在济宁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密切关注大屏上的各项数据,在这里,通过“城市大脑”可以动态感知城市运行情况,及时获取城市运行各项指标。据介绍,济宁市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于201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系统融合共享,构建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枢,实现城市运行态势一屏可视,有效提升了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
“以前,民政部门在发放补贴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上门认证,一些老年人或者残疾人必须要通过拍照或者拿着当天的报纸,来证明自己的生存状态。”济宁市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和创新部的赵义侠介绍,近年来,济宁市针对“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领取惠民补贴不方便、数据采集困难等难题,探索建立了“以静默认证为主,远程自助认证为辅,人工认证为补充”的资格认证体系,打破了传统的现场集中认证、“持报刊拍照”认证等方式,实现惠民补贴领取“免审即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图片
目前,围绕群众反映的高频诉求,“静默认证”梳理出涉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居民养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高频认证事项,推动特殊群体补贴认证全覆盖,目前补贴实际认证事项达34类。
“现在,这些特殊人员只要进行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就医、乘坐公交车,我们就可以通过运动轨迹来确定他的状态,所谓‘静默’就是指群众不需要主动参与,而是由我们通过数据对比来解决群众的认证问题。”
据了解,惠民补贴待遇资格认证平台依据算法,根据活动信息不同,将人员分为黑名单、白名单、灰名单等三类认证名单。“新算法”。认证平台依据算法,根据认证人员活动信息建立黑名单、白名单、灰名单。黑名单为已故人员,停发补贴;白名单为健在人员,继续发放补贴;灰名单为存疑人员,进一步核对人员存续情况后确定各项补贴是否继续发放。
截至目前,“静默认证”模式已完成34类补贴373万人次认证、认证率达到92%,涉及惠民补贴资金40.7亿元。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李睿 编辑:郑楚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