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系列期刊中国作者论文免费读:北大、厦大、中国科大

发表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神经科学》
论文标题:β2-微球蛋白与Aβ共聚集,加重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淀粉样蛋白病理和认知缺陷(β2-Microglobulin coaggregates with Aβ and contributes to amyloid pathology and cognitive deficits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mice)
通讯作者:Xin Wang(厦门大学)
第一作者:Yini Zhao(厦门大学)
DOI:10.1038/s41593-023-01352-1
发表日期:2023年6月1日
论文导读:
大量的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发展的关键。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Aβ本身不足以引发AD相关的变性,而其他病理因素的作用仍不清楚。来自厦门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β2-微球蛋白(β2M)在AD患者脑组织中上调,并构成了淀粉样斑块的核心区域。β2M水平升高会加重淀粉样病理,而且β2M与Aβ的共聚集对于Aβ的神经毒性至关重要。利用多肽抑制β2M–Aβ共聚集,能改善AD小鼠的淀粉样病理和认知缺陷。这项研究表明,β2M是介导Aβ神经毒性的关键因素,是AD的潜在治疗靶点。
扫码免费阅读论文全文
图片
发表期刊:Nature Geoscience《自然-地球科学》
论文标题: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高强度自然源氮氧化物排放(High natural nitric oxide emissions from lakes on Tibetan Plateau under rapid warming)
通讯作者:Jintai Lin(北京大学)
第一作者:Hao Kong(北京大学)
DOI:10.1038/s41561-023-01200-8
发表日期:2023年6月1日
论文导读:
内陆水体的氮氧化物排放通常被认为可忽略不计,现有的空气质量模型和气候模型也没有考虑这类排放源。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基于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卫星观测和高分辨排放反演,发现青藏高原135个面积大于50 km2、远离人为活动的湖泊的排放总量达1.9吨 N h−1,与超大城市的人为排放量相当,相当于西藏自治区人为排放的总和。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该氮氧化物排放来源于微生物过程,与青藏高原的大幅变暖和冰川冻土融化有关,表明可能存在未知的气候-湖泊生态-氮排放反馈。
扫码免费阅读论文全文
图片
发表期刊: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自然-计算科学》
论文标题: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动量空间载流子的实时量子动力学(Ab initio real-time quantum dynamics of charge carriers in momentum space)
通讯作者:Yongliang Shi、Qijing Zheng、Jin Zhao(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第一作者:Zhenfa Zheng(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DOI:10.1038/s43588-023-00456-9
发表日期:2023年6月1日
论文导读:
以往的非绝热分子动力学(NAMD)方法需要使用超胞进行计算,其应用局限于动量空间的载流子动力学研究。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将电子-声子耦合矩阵直接引入哈密顿量,开发了一种用于实时载流子量子动力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NAMD_k)。NAMD_k方法保持了零点能量,并包含载流子动力学的记忆效应。研究团队运用该方法研究了石墨烯中的热载流子动力学,揭示了声子特异性弛豫机制。NAMD_k为研究不同材料中的载流子在动量空间中的实时动力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扫码免费阅读论文全文
图片
发表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
论文标题:实现碳中和对增强和稳定太阳能和风能的协同效益(Co-benefits of carbon neutrality in enhancing and stabilizing solar and wind energy)
通讯作者:Zhili Wang(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第一作者:Yadong Lei(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DOI:10.1038/s41558-023-01692-7
发表日期:2023年6月5日
论文导读:
太阳光伏(PV)能源和风能是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驱动力,但其能源产出会受到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利用偏差校正后的多模式大样本数据集,评估了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情境下,未来气候变化对PV和风能潜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基线情境,人为排放减少将给全球陆地(尤其是亚洲)带来更强的PV。深度脱碳还会提高大部分陆地的PV和风能的时间稳定性。这项研究显示了实现全球碳中和所带来的有益反馈,并指出亚洲可能会在未来成为可再生能源的热点区域。
扫码免费阅读论文全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