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生呼吸心脏骤停,3小时跨省转运至上海,移植心脏起死回生

图片
患者经救护车跨省转运到中山医院
随着一颗健康的心脏在胸腔内有力地搏动,17岁的小叶(化名)终于迎来出院的日子。回想一个多月前,他正挣扎在死亡线边缘,等待一场心脏移植手术。
男孩生命垂危,3小时跨省转院
小叶今年17岁,一名高二在读学生。半个月前,他开始出现发烧、呕吐,继而发生全身乏力、胸闷、胸痛等一系列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中还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紧急植入体外膜肺氧合(ECMO),并转入ICU治疗。
经初步诊断,这是暴发性重症心肌炎。若治疗不及时,早期即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急性重度心衰,死亡率极高。
经11天ECMO治疗后,小叶的心功能仍无明显改善,还相继出现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命悬一线。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家属慕名来到中山医院,求助心外科著名专家王春生教授。王春生教授判断患者的病情已极危重,尽早进行心脏移植是唯一的生存希望。
这类心脏移植的手术风险很大,但考虑小叶太年轻了,王春生教授决心为他争取最后一丝转机。心脏移植团队杨兆华副主任医师随即与当地医院沟通,仔细制定跨省转运方案,并对转运中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充分准备。
5月5日深夜,经3小时跨省转运,一辆救护车呼啸驶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车刚停下,早早等待的医护立即拉开车门,将这名特殊“乘客”急速转至心外科重症监护室。
初步检查显示,小叶病情的危急程度远超预料,不但出现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并且存在严重的肺部感染,以及全身凝血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等多种合并症,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图片
心脏移植术前,患者在中山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
ECMO、IABP、CRRT、呼吸机……几乎所有重症监护室的生命支持手段,都给他用上了,只等合适的移植心源,才能真正解除生命危机。
心脏移植手术600余例,手术量、效领跑全国
幸运的是,在转入中山医院后不久,国家器官分配等待系统(CORTS)就传来好消息:小叶分配到了匹配的心脏!
5月6日上午,心脏外科杨兆华、刘鼎乾、殷秀杰三位医师携带设备赶往心脏供体所在医院。当天下午3点,该团队就顺利完成供体获取,即刻赶回中山医院。
手术室早已做好充足准备,供心一到,王春生教授立即带领团队开始心脏移植手术。
经5个多小时奋战,心脏移植手术顺利完成。小叶成功脱离了ECMO和IABP辅助,一颗健康的心脏在他的胸腔内重新恢复跳动。
术后,在心外科重症监护室精心照护下,小叶相继克服急性排斥、感染、营养不良等移植手术重要关卡,原已严重受损的各项身体机能逐渐恢复。
术后14天,小叶的肾功能恢复正常,不再需要依赖血透治疗;术后20天,小叶成功脱离了呼吸机;术后一个月,小叶从心外科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
图片
6月23日,小叶术后恢复良好,各项指标向好,顺利出院。
中山医院自2000年开展心脏移植以来,在王春生教授带领下,历经20余年发展,累计完成心脏移植手术600余例,手术数量和效果位居全国前列。
在中山医院,心脏移植已成为常规手术,被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视作最后的希望。然而,移植之路并非坦途,移植团队凭着“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的信念,在一次次与死神较量中全力以赴。“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我们就必须做出100%的努力。”王春生教授说。
作者:唐闻佳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