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领衔,14位作家导师把一场庆典变成文学课和追星现场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方涛
6月24日,莫言和苏童在同个会场撞衫了——两人都身穿一件紫色短袖衬衫。为化解尴尬,苏童说:“这证明我和莫言都是精心打扮的。”
这个需要“精心打扮的”的活动是“新时代文学教育高峰论坛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6月24日-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
图片
与会嘉宾观看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十周年纪念短片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马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原副校长陈光巨,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等出席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贾平凹、曹文轩、余华、韩少功、苏童、格非、叶兆言、欧阳江河、西川、毕飞宇、李洱、艾伟、徐则臣、鲁敏、乔叶等作家代表,丁帆、白烨、陈晓明、孟繁华、张旭东、陈剑澜、陈福民、宋明炜、王宏图、何平、马兵、李利芳、黄平、吴景明、丛治辰、王立志、王振等学界代表,李少君、宗仁发、杨青、季亚娅、徐晨亮、李蔚超、崔欣、张菁、曾攀、何同彬、饶翔、文苏皖、李兰玉等文学和学术刊物代表出席了本次庆典。
6月24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马俊在致辞中表示,十年来,在莫言的带领下,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围绕文学交流、文学教育、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开展了全方位的卓有成效的实践,展现了出旺盛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已经建成国内一流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学交流平台。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致辞
“国际写作中心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培养老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照亮”。莫言在致辞时提到,国际写作中心建立的意义在于把许多优秀的当代作家团结在一起,通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平台紧密合作,共同从事文学传播、教育、创作、研究、交流等工作。莫言、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等写作中心作家教师不断展开与北师大学生的双向交流,在点评学生的作品的同时,也感受到年轻一代的不同生活和文学的青春活力。
图片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李敬泽致辞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李敬泽表示,过去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在新时代中国文化、文学和教育等方面的独树一帜,尤其在文学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活动现场,张宏森、马骏向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贾平凹、余华、欧阳江河、西川、苏童、格非、韩少功、毕飞宇、叶兆言、李洱、东西、艾伟等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纪念相册。
图片
向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相册
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作家代表致辞。他们表示,大家在国际写作中心有许多的不约而同、心照不宣,共铸了有趣的“文学乌托邦”。贾平凹、韩少功、叶兆言、格非、毕飞宇作为驻校作家代表也先后致辞。
图片
著名作家贾平凹
图片
著名作家韩少功
图片
著名作家格非
图片
著名作家叶兆言
图片
著名作家毕飞宇
图片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
图片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 丁帆
图片
北京大学教授 陈晓明
图片
纽约大学教授 张旭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回顾了国际写作中心十年来的工作情况。201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正式揭牌,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发展,由莫言指挥统筹,经由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四位老师等共同组成的团队的努力,逐渐发展壮大,先后引入十四位驻校作家。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
图片
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余华
图片
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欧阳江河
图片
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苏童
图片
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西川
作家鲁敏作为毕业生代表上台发言。她谈到,在文学创作班学习的经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上世纪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文学创作专业学生,培育了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等著名作家,成就了文坛佳话;2017年开始,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再次携手合作,正在接续这一文学传统。
图片
毕业生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招收文学创作方向2018级硕士、作家鲁敏
6月24日下午,“通向写作之路——驻校作家与北师大师生面对面” 与“新时代文学教育与写作能力培养”主题论坛同步进行。“通向写作之路——驻校作家与北师大师生面对面”论坛中,莫言作为主持人,与贾平凹、余华、韩少功、苏童、格非、叶兆言等十几位作家和师生对谈。
“新时代文学教育与写作能力培养”主题论坛上,曹文轩、白烨、陈晓明、张旭东、孟繁华、徐则臣、鲁敏、杨庆祥、陈福民、张柠、张莉等数十位学者、作家、期刊主编、教授分四个主题进行了四场对谈。驻校作家阿来未能来现场,通过视频参与互动。
名家毕至的主题论坛也成了北师大文学院文艺青年们的“追星现场”,不少同学排队拿着作品请名家们签字留念,并就当代文学创作,小说的构成等问题与各位文坛大咖们展开交流讨论。不少同学表示,这是自己上过的最生动的一堂文学课。
新时代文学教育和写作,已经渐渐成为潮流。论坛上提到,从新世纪以来,王安忆、毕飞宇、莫言等一大批作家走进高校,走上讲台,教授写作。大学能不能培养作家,他们在用行动和努力给出答案。
图片
6月25日上午,“青年写作能力的养成——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作品研讨会”开始了。围绕作品《耘:每当有人醒来》,国际协作中心的师生和李洱、徐则臣等作家进行了讨论。
本书由北师大教授张莉主编,2014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12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在著名文学期刊发表的12部小说。于文舲、陈小手、叶昕昀、焦典、武茳红……这12位青年作者师从莫言、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等作家导师。
图片
正如余华所说,只有学生的成长才是写作中心的成长,国际写作中心十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路,北师大京师学堂“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展”进行了回顾。展览将持续至6月26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