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周,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启发?

图片
通过首届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周我们不难发现,电竞能够为传统体育赛事带来的发展想象空间正在逐步转变为现实。不过在此之余,我们还能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思忖的问题。
作者:二闹
今天,首届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周迎来了收官日。
对于整个电竞行业以及传统体育领域来说,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周有着十分明显的重要性。但这里的重要性并非来自“奥林匹克”这个名头,而是来自电子竞技与传统体育深度结合的时代背景。
这个“时代背景”大家都能很容易地感知到,在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周的前后,还有多项赛事是“体育+电竞”性质的,比如在国内举行的亚运征途赛事和即将到来的杭州亚运会。
亚运会还给电竞和体育行业的结合留着最后一段缓冲时间,此时IOC的“实验成果”,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再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电子竞技首次以“主角之一”的身份登台变得更加完美。
那么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来了:从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周,我们看到了哪些电竞与体育结合的必要性与具体价值?又有哪些问题是后续两个行业应该注意的?
图片
01
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周(后称“电竞周”)已经充分说明,电竞能够为传统体育“承前启后”。
在电竞周过程中,不少参赛运动员都提到,虚拟体育赛事由于在设备、场地维度对于用户相对友好,门槛更低,这些虚拟体育项目更容易对年轻人群与儿童人群产生启蒙效果。
这恰恰是不少传统体育赛事的发展痛点。在过去我们分析为何电竞能够吸引顶级传统体育赛事、传统体育组织青睐时便发现,不少传统体育赛事在观众维度存在明显的老龄化趋势,这已经成为危及前者可持续发展的严肃问题。
而从电竞周各竞赛项目背后的游戏产品、竞技设备能够发现,无论是游戏产品本身还是PC、手机、PS游戏机或者任天堂Switch这些设备,都已经成为当下全球年轻人的“必需品”。这更易帮助传统体育赛事吸引年轻人群参与,为现实中的传统体育项目搭建一个更深入大家生活场景的造血“温室”。
而在此类虚拟体育赛事能够为现实体育项目造血的同时,能够享受“造血红利”的必然还有对应的游戏产品与电竞项目。此时,各类电竞项目与游戏产品在传播过程中自然就必须更加慎重。
亚运征途赛事期间,电竞解说们对竞赛术语、游戏角色/技能的“喜感”描述成为热门话题,也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反感。而如果我们站在造血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行业想要避免争议并更加顺畅地吸引小年龄段观众,这样的“保护性”措施就必须为之了。
说回正题。承前是一方面,电竞正在延展竞技体育的“长度”。在电竞周的赛场上,我们发现了不少现役/退役职业运动员的身影。
例如虚拟帆船项目中的新加坡选手Colin Ng,是1998年亚运会帆船项目以及3届东南亚运动会的金牌得主,也是新加坡体育名人堂成员。还有我们更熟悉的,虚拟跆拳道项目中来自中国的吴静钰,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21年伦敦奥运会夺得跆拳道项目金牌。这样的选手在各个项目中还有许多。
全新的虚拟体育赛事为曾经征战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手带来了绽放“第二春”的机遇。正如吴静钰所说:“对我来说,在这个阶段遇到电子竞技是最好的时候。因为我现在进行虚拟比赛的时候,我真的是完全地投入、去享受它,我很快乐。然后也不用担心我的年龄和伤病各方面的问题。”
吴静钰的话已经将电竞延展传统体育“长度”的价值体现得十分具体。
图片
此外,对于外界观众,展现“体育+科技”的融合成果也是电竞所具备的优势。如今传统体育赛事的“科技含量”不低,从观赛技术到裁判技术,都有各类黑科技的应用。但电竞也能在赛场上新兴科技成果更具象化地表现出来。
同样以虚拟跆拳道项目为例,这一项目便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与体感设备,才能够在虚拟场景中将参赛选手的技术动作充分还原。对于“高精尖”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让外界观众接受电竞,认可电竞。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体育化”同样是游戏产品、游戏厂商绕不开的发展课题,或许游戏厂商们也需要在此维度投入更大的重视度。
根据官方数据,本届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周的诞生背景——奥林匹克电子竞技系列赛,参赛人员已经突破50万。在这一数字背后,参赛选手们的画像十分多元,有现役/退役的职业运动员、有活跃于直播平台的游戏主播、有对应竞技项目的体育运动爱好者,也有各类自媒体作者。
从上述内容来看,首先,广泛的赛事参与者能够为这些竞赛项目背后的游戏产品提供更直观的用户人群。其次,无论是奥林匹克或者亚运这样更具大众辨识度的品牌,还是覆盖不同领域、不同圈层的参赛选手,实际上都是对应游戏产品触达更多细分人群的绝佳端口。全面的“背书价值”,能够为游戏产品的未来发展提供明显动力。
通过电竞周,在大赛即将到来的背景下,电竞与传统体育所需的着重发力点已经非常明显了。那么下一个问题,电竞周是否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内容?
02
在电竞周中,我们发现几大竞赛项目对应的游戏产品不同,所处平台不同,背后的厂商也有所不同。这实际上带出了两个维度的问题:竞赛项目的游戏质量问题和生命周期问题。
虚拟体育品类在整个电竞行业当中略显“小众”,但在具体的赛道中同样高手如云。那么对于负责“选品”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来说,整个行业中是否还有游戏质量更出色、游戏受众更广泛的“平替”产品?
纵观电竞周竞赛项目对应的游戏产品,其中既有独立客户端的游戏产品,也有类似“页游”的存在。游戏质量的参差不齐必然会对公平竞赛、高质量竞赛以及观众体验造成障碍。而即便是质量十分过硬的产品,如何优化OB端,让虚拟场景中的竞技体现得更淋漓尽致同样是赛事与厂商需要着重关注的。
图片
与此同时,游戏产品也不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那样,前者的生命周期必然是有限的,而传统体育的举办节奏又相对缓慢。那么传统体育组织是否需要在竞赛之外,给予游戏产品更多的关注与扶持呢?
此时可能一些读者会产生疑问:既然行业内的同类产品不少,赛事大可不必为项目发愁。
确实,游戏与电竞行业发展至今,其中并不缺少实力雄厚的厂商与优秀的产品,但我们也需要思忖,如果IOC品牌或者亚运赛场中的竞赛项目不够稳定,是否会对“教育观众”形成障碍?是否会阻碍电竞在大众领域的传播效果?降低电竞对传统体育赛事的反哺价值?
而如果每届赛事的项目均有所变动,在大型综合体育赛事这个十分严肃的语境下,电竞的整体形象或许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
同时,电竞周中的射击项目堡垒之夜,也让我们发现了传统体育赛事对热门电竞项目的内容问题。
在IOC手中,堡垒之夜变成了打靶射击与竞速游戏。诚然,这样的竞技内容避开了IOC始终忌讳的血腥暴力问题,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IOC版堡垒之夜是否对于原有的电竞观众有足够的吸引力呢?如果只是打靶、竞速这样的内容,选择堡垒之夜的理由还足够充分吗?
除了游戏内容调整带来的内容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明显问题:虚拟体育赛事的内容吸引力。为了迎合奥林匹克的价值观,虚拟体育显然是它们结合电竞的最优选。但站在观众维度,还原现实的虚拟体育相比于现实体育,在观赏性方面显然更加弱势,那么虚拟体育如何彰显对观众人群的独特吸引力?
上述内容还引出了一个问题:电竞周的收看渠道也与电竞人群的收看习惯相悖。我们能发现,电竞周的赛事直播并未普及至大家更喜爱的直播平台,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对于青睐电竞的传统体育赛事来说,牵手电竞自然有一个核心目标便是吸引数以亿计的电竞人群,但是无论是从内容维度还是收看渠道维度,实际上它们都未真正切中电竞人群的需求与习惯。
亚运在即,电竞与体育还有最后的缓冲时间,而奥林匹克电子竞技周的一些价值与问题,可能会成为我们在未来不到3个月内,完善自身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