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还是备荒,今年一号文件为什么着重讲粮食?伟大复兴倒计时?

本文章独家|求各位给个好评,也已经做出了视频:备战还是备荒,今年一号文件为什么着重讲粮食?伟大复兴倒计时?
| 文 :戏京同志
|编辑:战忽局
稳定的后方,是帝国维持前线作战的底层秩序,但同时也是对帝国巨大的考验。
面对西方上万项的封锁制裁,俄罗斯涅槃重生,拥抱远东。而北约却在开历史倒车,究其原因就是,俄罗斯内部供应稳定。这个稳定,是指生活水平,和打之前没有变化,一天一条鱼,好几两肉,好几个鸡蛋,一杯鲜奶,这些东西一样都不能少。否则面临外部封锁,时间一长,会出大问题。
图片
(普京在演讲)
你要记住,现代人类对于粮食需求不是一百年前和一千年前,单纯的吃米,面,面包,就能挺过来。现代社会没有肉蛋奶,就没有稳定大后方。
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中,皆是如此。而俄罗斯的种种迹象也不断提醒着神秘的东方大国,谁能率先备粮,谁就能民心所向。谁能民心所向。谁就能稳定大后方。
一批国际猎头垄断粮油,一篇一号文件未雨绸缪,一系列阴暗的无差别轰炸,一次完美的逮捕与虐杀,击碎了猎头恩赐的世俗笑话。
四股力量的结合,都在暗示粮食危急,不知不觉中,这次提醒竟然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
一场由大后方为基础的粮战秩序,开始了!
图片
粮食不只是肉蛋奶
2022年有58个国家和地区,2.58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比2021年,53个国家,1.9亿人状态相比,还要严重。
今年也一样,特别是疫情之后。各国经济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加上地缘动荡,俄乌不知道要打到猴年马月,且没有一个明确走势,甚至不排除一方动用核武器的危险打法,另外各种气候异常不断,比去年只多不少。
所以今年粮食情况按世粮组织的看法,肯定不乐观,不仅是今年,未来十年,由于全球通货膨胀出现结构性变化,极端气候爆发率会越来越频繁,这些因素会使农业生产成本长期上涨,再加上全球大国竞争,包括半导体工业逆全球化都能被冲垮,那其他产业就更不用说,这当然会导致经济贸易多元化,货币多元化。
全球贸易体系运行成本提高,比如粮食贸易,未来可能会更不稳定,而且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到,西方会不会粮食禁运,会不会种子封锁,金融制裁,甚至关闭美元清算通道。若真如此,那日后我们再想用美元在国际上买粮,会很难,因为通道被关闭,目前俄罗斯就是这种情况。
最近一段时间。G7在日本开会,不断突破红线,而且越来越明显,这使得我们现在对粮食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图片
你要知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非常重视农业,每年一号文件都是讲农业的。但是今年的重视程度跟往年不一样,这次,农业耕地,粮食安全问题的急迫程度,是明显升级。
比如水稻上山,高标准农田建设,退林还耕,农业执法大队,成都环城花园,凡是涉及到农业的新闻很快会冲上热搜。
以前是死守18亿亩农田的基本政策,每年都会提,但是没有像今年特别较真。我们有句老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未来十年内。出现重大国际冲突,我不说是什么啊,但正是由于有老同志们看到这一点,那么现在当务之急是什么,就是要把粮食安全,提高到第一位。
图片
这种底线思维,是建立在俄乌爆发,同时西方火力瞄向对岸之上。这使我们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紧迫性,一下提升到相当高度,这就是今年,农业新闻报道背后的底层逻辑。
你把它看通,看透,一下就能发现财富风口,小赚一波,这个后面会讲。
图片
现在回到开头我所说的,口粮够了并不意味着粮食安全,现在社会不能只吃五谷杂粮。在外部封锁时,社会如果要保持长期稳定,老百姓没有怨言的话,肉蛋奶必须足够,不能比现在少,否则时间一长,会出问题。
简单的说,不仅口粮要够,同时各种农副产品包括饲料量都必须足够。这才叫粮食安全。
而不是单纯的认为,吃大米,吃面就够,因为现代社会各种欲望满足不了你。
所以今年高度重视。现在要思考,被封锁的情况下,我们的粮食到底够不够吃。
图片
(现代人的生活不仅是米面粮油)
截至目前,中国粮食连续19年丰收,谷物自给率95%以上,国际标准是400公斤以上是安全的。中国到了480公斤,相当安全。把粮食总数折算一下。只看成大米和白面,因为其他的东西我们不一定吃。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每天也有一斤多的口粮。
基本是够吃的,除了这个之外,未来还要守住18亿亩农田的红线。现在大概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的农田,未来可能要把剩下的8亿亩全部转化成高标准农田。
就比如今年的新闻,政府对毁青苗做饲料,种谷物的农田改种经济作物的惩罚力度就相当大。
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情况不一样了,不能用去年,前年的思维看待未来的粮食问题。
注意我们现在要站在一个极端的情况下,来思考粮食安全底线,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在长期封锁中立于不败之地。
图片
未雨绸缪,人畜争粮?
近20年,中国的粮食消费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粮食消费是分成四种的,人吃的饭,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
饲料粮消费量超过了口粮,而饲料加上工业用粮,占全部的粮食总消费量的65%。
这些数据也反映了大趋势,2022年中国进口1.47亿吨粮食,大豆是9100万吨,玉米则是2066万吨。两者占76%的份额,小麦进口不过980万吨,大米进口620万吨左右,占进出口粮食总量6%和4%。
而且进口的大米,绝大部分是用来做饲料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农业条件,没有办法生产出足够的大豆,玉米。饲料粮若想满足老百姓对肉蛋奶的需求,只能依赖进口。
图片
因此连续19年丰收,并不意味着粮食就安全了,实际上粮食供应是越来越紧张的。
从某种程度来说,现在中国粮食安全的本质是人和饲养的家畜共同争粮食。所以考虑的不是口粮安全问题,而是饲料粮,因为他占大头,能不能在封锁情况下保证国内能生产,和国外能进口。
现在什么形势,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不说。因为所有东西都有变化。不一定会走到那个程度,但是我们现在考虑粮食安全时,必须要假设真的发展到那个程度。
现在这个情况,说白了,是大豆和玉米结构性短缺,已成为中国的短板。我们的大豆和玉米一旦被拿住,粮食安全就会落空,口粮能吃饱,但肉蛋奶却保证不了。老百姓的生活会出问题。
所以真正的粮食安全应该聚焦在饲料粮上,包括工业用粮中的豆类和玉米的加工品。
我们大豆严重依赖外国市场。自2016年以来,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量占全球大豆贸易市场的60%,比例太高了。2022年自产大豆2000万吨,而进口却是9100万吨。
图片
探讨这个问题,很多人是后知后觉。实际上,石油依赖程度不如粮食依赖这么可怕,因为吃不饱饭,吃不着肉跟没有汽油相比。吃饱肚子这事要更底层一些,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一号文件,共同指向一个地方,确保大豆产能,一定要恢复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
这事得和远东突然开放相联系。为什么今年突然大力发展,你想想啊,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是什么?点到为止。
所以现在能多种一亩就是一亩,能多收一斤就是一斤。口号都喊成这样了,你要是还听不明白,那就真没办法,新财富风口你把握不住。
大豆之死?大豆重生!
2001年为了加入世贸,我们做了大规模妥协,包括降低农业关税,从以前的大豆出口国,突然变成大豆进口国。但不管什么原因,最终结果就是,中国大豆进口配额被全部取消。而且关税税率下降到3%。这怎么挡得美国转基因大豆。
我们大豆行业肯定受到严重冲击,所以从95年开始,两股力量,一股是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发展,人们对肉蛋奶需求提高,所以饲料业,蓬勃发展,这个时候大豆产量在下降,外国进口大豆蜂拥而来。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就导致中国大豆产业逐渐边缘化,到现在为止,已是被外资逐渐垄断。
1990年进口才100万吨,2022年就9100万吨,我们成了世界第一号进口国。
国内大豆产量低,因为是非转基因。并且主要用于做豆腐,豆浆,酱油等老百姓日常食用的,假如是转基因豆浆,那消费者就不买。所以国产大豆主要是用来做吃的。进口大豆,主要是生产食用油和动物饲料,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图片
去年中国大豆,获得了比较高的产量。但是你会发现,由于外资控制了饲料,榨油,所以增产东西卖不出去。这就导致,国产大豆虽然丰产,但种豆的老百姓没有得到更高的收益。
这已经说明,大豆垄断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比如海关总署,以前发表过一个预警报告,指出外商投资的企业,正在加强对中国粮食领域的全方位控制,甚至直接点名,丰益国际,斥巨资进驻东北,企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市场,这是海关总署的原话。
实际上,大豆和玉米,事关整个中国粮食安全的最重要战略,还不是口粮,而是没有肉蛋奶,老百姓就不干。所以大豆和玉米变成一个战略短板,掐住这个就等于掐住中国的喉咙。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会被消灭,进口转基因大豆会彻底垄断全国市场。所以从生产到加工,必须得把控制权夺回来,否则,如果未来封锁时,你还能指望别人放过你吗?大国之间是没有投降按钮的。
玉米。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养殖规模化,家禽养殖变少,对饲料的需求迅速飙升。最近一段时间,玉米的库存逐渐减少清零。所以玉米供应短缺,是非常值得担心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善。
图片
看进口情况,2020年之前,玉米进口保持在1000万吨以下。2020年达到了1130万吨2021年达到2835万吨。去年有所下降,仍然高于2000万吨,这说明玉米对外部的依赖非常严重,仅次于大豆。
进口源主要是美国,现在一方面是贸易摩擦,我们在找其他来源,比如巴西。
这是很漫长的路,大豆和玉米搞不定,就别谈粮食安全。面对这种战略短板,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在稳定玉米的产量之下,2025年时把大豆产能提高到2300万吨。注意,大豆和玉米是土地竞争关系。
如果我们考虑未来十年内,某一天突然被封锁。用美元在国际上买不到东西,甚至用人民币买粮食,但运不进中国的临海,这种情况之下该怎么办。最理想情况肯定是靠内部解决。比如说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
把问题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因为高标准农田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能达到10-20%。
图片
如果改良种子突破,那么它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会超过45%。所以,一个高标准农田和一个是优良种子加在一起。就能够使生产方面得到一定的缓解。现在已有10亿亩的高标准农田,另外8亿亩也会全部升级。这可能需要几年时间,但这件事一定会被做,政府还会大力投资,帮助种子行业发展。
在现有的农田情况下,改善种子,用最大的投入,挖掘生产潜力,把生产能力提高,这一点至关重要。
所以大家想象一下,国家的重点投资方向,包括大家投资的方向是一个道理,能分清2023年粮食安全的问题,和2022年2021年不是一个性质。你就会知道,未来在这个领域中,我们会投血本,机会这不就来了。
除此之外,还有科技突破,比如大豆,玉米在一块田里混合耕种,去年我们用了700万亩尝试,今年会跨到1500万亩以上,这两种作物可以相互促进协同,既收大豆,又收玉米,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能缓解战略问题。
当然,这还只涉及到一千七百万亩,够还是不够。玉米能不能额外产生2000万吨产量。大豆能不能产生九千万吨,哪怕七八千万吨也行,如果能达到这个数量级,那真正的制裁,封锁时,完全不担心。
如果自己粮食产量仍然不足,这个时候也可以考虑从外国进口,但是外国进口必须得保证它的安全性。而且最好不要使用美元结算了。因为可能用不了。
图片
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已经开始布局,加速从稳定可靠的地区进口粮食通道。
亚洲时报5月13号的报道,专门提到俄罗斯远东经济走廊。俄罗斯会在今年10月1号前跟中国达成协议,增加远东西伯利亚粮食产量,向中国出口,这中间还要涉及到关税,减免,物流问题,但当这些问题解决后,中俄粮食贸易会大幅提升,而且会重点从俄罗斯进口大麦,小麦做饲料的。减少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西方国家粮食进口份额。
这大大降低了危险性,保证在作战情况下,陆路通道不会中断。在此期间,规划了十年的中俄陆路走廊大项目突然开始了。
这个项目12年俄罗斯提出,但当时都没有推进粮食大通道的需求,直到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才受到了真正的重视。
所以未来在相关的陆地口岸,包括铁路线路上。要进行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最终可能会形成满洲里,绥芬河等陆路粮食口岸,直达俄罗斯内地,把粮食运回来,这种解决思路相比海运,时间成本会大大缩短,而且安全性也得到成倍增长。所以粮食运输的重要性超过了石油。
那么除了从俄罗斯进口粮食之外。我们还跟巴西,金砖五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其他国家可以沿用同样的模式,就中国的粮食进口,你可以全方位打开。
图片
不光是从巴西也可以从阿根廷,其他国家做粮食贸易,这个时候会形成新的粮食贸易合作框架。
如果情况并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糟糕,那国际粮食贸易也可以做起来,所以2023年,对农业问题的紧迫性是明显提升,概括起来就四个字,备战备荒。
当然,这是从最坏的角度入手做准备。我们肯定也会争取最好的结果,毕竟很多事有一种普遍性的规律。当你准备好迎接最坏结果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朝好的方向进行。
当然,我们也希望全球和平发展,共同发财,而不是打打杀杀,尖锐对抗。毕竟两败俱伤,对大家都没好处,所以粮食安全问题,不是从发展农业,三农角度切入,而是要从战略角度来看。
从现在开始,我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投资程度,投资力度,包括惩罚程度等很多方面都会升级。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全新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