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进入淘汰期,模拟IC行业并购潮起

集微网报道,在经历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后,国内模拟IC行业在2022年正式迎来了调整期,市场需求、股权融资皆遇冷,对于当前的国内模拟IC市场,行业洗牌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2023上半年将尽之际,集微网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得知,尽管国内模拟IC市场未来仍具较强的发展潜力,但初创企业陷入生存危机,行业整合的号角已经吹响。不同的是,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模拟IC)行业一直在洗牌,其他业内人士却表示,行业真正的大规模洗牌还未开始,但拐点已至。
以成本低,管脚兼容为卖点,从国产替代到替代国产
早在2019年,集微网在采访某国内IC设计企业创始人时,就聊到了行业何时会洗牌的话题,其表示,经济不好就会迎来行业洗牌,半导体亦是如此。
当时,模拟IC行业正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与此同时,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美国政府将华为、海康威视、大华科技等一系列国内杰出的终端厂商列入实体清单之中,导致国内终端厂商纷纷调整供应链以规避风险。
为抓住这一机遇,众多国内模拟IC厂商都从各个细分领域直接对标德州仪器、亚德诺公司的产品做进口替代,在价格更低的情况下替代掉美系厂商的产品,成本更低、pin-to-pin兼容一度成为本土芯片的最大卖点。
上述策略使得国内模拟IC厂商迅速崛起,并逐步抢占消费电子市场份额。而在科创板的助力下,国产模拟IC厂商更是纷纷登陆A股资本市场。截至目前,A股资本市场已经汇聚了超过30家模拟IC厂商,包括圣邦股份、韦尔股份、艾为电子、富满微、思瑞浦、纳芯微、英集芯、芯朋微、希荻微、帝奥微、卓胜微、唯捷创芯、国博电子、臻镭科技、上海贝岭、晶丰明源、富满微、明微电子、必易微、恒烁股份、灿勤科技、赛微微电、杰华特、南芯科技、美芯晟、慧智微、裕太微、灿瑞科技、力芯微等。
除上述已经上市的企业外,还有数十家模拟IC厂商正在冲击A股上市,而大量以性价比更高为卖点的国产模拟IC厂商诞生,也让市场逐渐从国产替代演变成替代国产。
据集微网了解,不仅是国际巨头厂商的技术和产品被对标,国内厂商的创新技术亦无法避免。
“公司曾在2009年推出一款采用独创技术的芯片产品,但由于无法与国际巨头产品进行管脚兼容,尽管产品本身具备优越性,也难以获得传统市场认可。”据某国产模拟IC厂商表示,经过多年的市场推广,公司产品逐渐在新型消费电子市场站住脚跟,并向被进口产品垄断的传统市场发起挑战,同行却陆续推出类似的芯片产品,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尽管该厂商已经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并在多起侵权案中胜诉,但震慑效果并不好,侵权产品仍在市场上层出不穷。
市场需求未见起色,价格战困局难破
自2021下半年以来,在地缘政治冲突、经济发展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下,半导体市场面临较大压力,终端消费动力不足,且在经历快速增长以及产能扩充后,行业供需情况出现反转。
特别是在电源管理芯片、LED驱动芯片、射频芯片、MCU、指纹识别芯片、中低端MOS管等领域,供过于求较为明显。早在2022年5月,集微网就曾在《国内芯片原厂惨遭退货,成本价去库存仍存压力》一文中引述某中小型国产模拟IC厂商高管的话:“由于前期备货量较大,市场需求又忽然遇冷,为了避免大量的货砸在自己手里,我们开始成本价清货,但去库存的压力还是很大。”
由于后续市场需求并无起色,成本价清货,甚至低于成本价清货成为业内众多半导体厂商回笼资金、扩大市占率的手段。谈到当前的市场竞争情况,国内某模拟IC上市公司已经用“恶性竞价”来形容并表示:“毛利率下降已经无法避免,公司后续可能还会继续调整价格,以争夺市场份额。”
为夺回市场份额,模拟IC龙头厂商TI也加入了本轮价格战,足见市场竞争的残酷。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国内模拟IC厂商内卷已经非常严重,TI无法覆盖所有细分领域,其在标准品方面的降价影响并不大。某国内领先的模拟IC厂商销售总监却并不乐观,在TI尚未加入本轮价格战时,该名销售总监就曾对集微网表示,国内模拟IC厂商当前主要的竞争优势在于价格,但以TI的业务体量和自有工厂,其产品的成本把控可以比任何一家国内模拟IC厂商更低。
针对价格战的持续时间,上述业内人士指出,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价格下行是大趋势,若下半年需求未见明显反弹,本轮价格战将持续至年底。
事实上,在全球经济陷入下行危机的情况下,智能手机、PC等终端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业内期待的今年Q1或是Q2市场触底回升并未到来,全年衰退似乎已成定局,部分厂商甚至逐渐将经营重点放在2024年。
以国内模拟IC龙头矽力杰为例,2023年1至5月矽力杰实现营收57.56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3.38亿元),同比下滑45.86%。其中,5月实现营收11.72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2.72亿元),同比下滑48.04%。
展望全年,矽力杰董事长陈伟在5月26日举办的法说会上坦言,受全球景气影响,半导体产业持续进行库存调整,今年营运展望不是特别乐观,但随着今年底前库存调整结束,明年将恢复长期年营收成长目标。
融资难,上市难,创业公司进入淘汰期
与市场需求同时遇冷的还有资本市场。从2022年初开始,科技股股价暴跌,国内科技行业也进入融资寒冬,而2023年半导体行业的融资环境甚至比2022年更差。
一级市场方面,据集微咨询(JWInsights)数据显示,2023年度前四月,无论是半导体投资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较上年同期下滑较为明显,融资事件同比下降19%至149起,融资金额同比下降37.5%至218.4亿元。
此外,今年以来,已经有包括硅动力、钰泰股份、芯龙技术、中感微在内的数家模拟IC厂商主动撤回IPO申请,尽管具体原因无从知晓,但上述企业都出现了业绩下滑的情况。
在市场遇冷和融资遇阻的情况下,中小型模拟IC厂商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积压,但对于已经上市拥有充足储备资金的企业来说,却迎来了产业投资和并购的黄金时期。
从TI、ADI的发展史来看,并购无疑是模拟IC厂商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内模拟IC上市企业都在关注产业并购的机会,市场并购潮也悄然到来。
2022年3月,上海贝岭宣布拟以3.6亿元自有资金收购矽塔科技100%股权,同时以5005万元收购上海翌芯持有的上海岭芯剩余30%股权。矽塔科技主要从事电机驱动、电机控制芯片的模拟数字混合IC设计,上海岭芯主要从事电源管理类IC设计。
2022年6月,南京英锐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琻捷电子)宣布完成收购聚洵半导体76.90%股权。聚洵半导体主要产品为电源芯片和信号链芯片。
2022年8月,雅创电子以人民币2.4亿元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取得欧创芯60%的股权。欧创芯主要从事模拟IC设计业务,交易完成后,欧创芯成为雅创电子的控股子公司。
2023年1月,纳微半导体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从希荻微二级子公司HaloUS手中收购其合资公司的剩余少数股权。该合资公司A主要从事消费类AC/DC电源管理芯片的研发和销售。
2023年3月,晶丰明源再次宣布收购凌鸥创芯部分股权。凌鸥创芯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业务,主要产品为电机控制类MCU。
2023年6月,必易微宣布增资并控股动芯微正式完成交割,动芯微主要研发布局面向智能家电、工业及安防、汽车及新能源、服务器及算力等领域的电机驱动及磁传感器芯片。
同样是2023年6月,思瑞浦宣布收购创芯微95.6587%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创芯微是一家专注于高精度、低功耗电池管理及高效率、高密度电源管理芯片研发和销售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当然,对于模拟IC行业并购潮的出现,业内早有预料。小米产投管理合伙人孙昌旭就在今年的集微峰会上表示:“模拟芯片从去年开始,随着这一波新时代的模拟芯片公司上市,模拟芯片市场的格局就基本形成,而且料号和产品的种类特别多。现在新的公司与他们竞争,基本上是拿鸡蛋碰石头,所以我觉得接下来是并购整合。”
即便在2022年的市场和资本寒冬之下,业绩已经出现下滑的某国内初创模拟IC厂商,仍完成了上亿元的融资,但近期该厂商却传出了被并购的消息。对此,该厂商销售人员对集微网坦言:“公司没钱了”。
当然,“没钱”的并不止这一家。面对高额的研发支出、薪酬水平及持续上升的存货金额时,2023年,众多初创模拟IC厂商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业绩持续下滑和现金流危机。
早在2022年末,就有MCU厂商创始人表示,接下来要“节衣缩食”,市场已经开启淘汰赛,没有储备足够多资金的厂商就很危险,不只是MCU厂商,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处于供过于求赛道的厂商也一样,若是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持续疲软,预计未来三年半导体行业将出现大规模倒闭潮和并购潮。
在近期举办的艾为电子2023技术研讨会上,艾为电子董事长孙洪军也表示,从近两年的行业形势来看,中国芯片设计行业的企业数量已经到达拐点,整个行业即将面临洗牌,预计10年后存活下来的芯片设计公司不会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