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手机分化的童年:有孩子玩手机抢红包当零花钱,有孩子在班级群传播涉黄小视频

核心要点:
  • 1

    调研中一个孩子天天在一个APP上点红包兑现,这已经成了他零花钱的主要来源。还有一个孩子,6年级,在班级QQ群里传播涉黄小视频,后来被班主任发现后联合全班家长,勒令封群。

  • 2

    在小学阶段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是中下阶层中留守的孩子和底层的孩子。前者缺少父母管教,很少和家人交流,头脑中早早就充斥了手机中各种的刺激性信息。后者青春期后很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或者自己变成小混混。

  • 3

    初中孩子中最容易出问题的是混混群体,其次是中下层和底层的好学生和普通生。第一类学生,即混混群体,有可能游走在违法的边缘。第二类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者青春期适应问题。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观察源自2019年12月——2020年1月笔者在河南一县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田野调查。在当时,孩子们接触手机有着明显的年龄分化,初中孩子大概从小学开始接触,小学孩子很多从小就与手机为伴。当我们深入孩子群体内部时发现,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对手机的理解、用法和玩儿法并不相同。从这里,我们窥见到了分化的童年。
以下是正文:
小孩子玩手机是个让家长们头疼的问题。从调研来看,孩子们开始大规模沉迷手机大概是在2015年左右。与智能手机全面铺开普及,各类手机APP纷纷涌出的时间刚好吻合。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对手机的态度不同。
从年龄来看,小学生普遍自制能力比较差,从一二年级开始玩手机,到五六年级就很有成瘾的趋势。这批孩子大部分在一二年级时留守在村,由爷爷奶奶照顾,缺少家长引导,玩手机不加节制。中学生普遍自制能力比较强,不会过分沉迷,有明显的青春期特征。这批孩子接触手机时大概四五年级,年龄比较大,父母讲道理也听得进去,加上课业上的压力越来越大,成瘾的现象比较少。不仅有年龄差别,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拥有手机的时间点不同,喜欢玩的东西也不一样,使用手机的能力也明显有差异。分年龄段来看。
(1)小学部
在小学部,中上层家庭一般在4-5年级会考虑给孩子买手机。这些孩子中,男生喜欢玩游戏,尤其是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这一类,还有看漫画。女生喜欢刷抖音看小视频,看影视剧。他们都喜欢玩QQ,互相加好友,偶尔说几句话。中层家庭会把父母或者其他人用过的手机给孩子,喜好都差不多。中下层家庭里条件好一点的,或者父母都在外打工的会给孩子手机。条件比较差,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家的,一般不会给孩子手机。底层家庭的孩子就更少接触手机了,他们甚至很少和父母联系。
看起来只是有没有手机的差别,其实已经构成群体性差别。中层和中上层的孩子,父母会给他们手机,同时也会很注意管教他们。一般中上层家庭会有一人专门负责管孩子,他们会很注意养成孩子的习惯,想各种办法管教孩子,不管是规定时间、关禁闭、奖罚分明还是打打骂骂,终归是能管住。这类孩子慢慢就会养成比较好的习惯,形成学习习惯,把手机变成自己生活中比较正常的一部分,不会耽误正事。不仅如此,手机还成为帮助他们扩展知识技能的工具。比如学魔术、学跳舞、学英语、学音乐、学手工等等。
中层家庭中,父母或者因为忙于工作,或者因为在外地,平时可能疏于管教,但并不意味着放养。调研中我们多次遇到那种外出打工的年轻妈妈听说孩子不听话,立刻请假回家管孩子的案例。这类家庭的孩子,父母忙于工作,爷爷奶奶虽然是中年人,但管教也比较松,最多说他们两句,或者打电话给孩子父母告状。因此,他们玩手机的时间更长,接触到的东西也相对多一些,管教起来比较难,需要使用一些强制手段,比如摔手机、打骂等等。也有部分中层家庭矛盾比较多,两代人之间、亲戚之间、夫妻之间等等。这类家庭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老成,过早承担了大人转移给他们的情绪压力,非常敏感,会察言观色,也很会与成年人周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两类家庭的孩子在手机上接触的信息高度相似,他们玩同款游戏,看同本漫画,追同样的剧集,并由此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子,大家课间休息时、放假后也常常约着一起聊天一起玩。在社交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
中下层家庭里有手机的孩子相比上面的孩子,父母管教更少,爷爷奶奶一般年纪都比较大,并不懂手机里的东西,放任孩子自由。这类孩子一般没有自己的手机,大都是玩儿父母淘汰留在家里的手机。他们玩手机时间很长,接触的信息很杂。不仅是游戏,他们对各类视频APP,抢红包兑现的APP也很熟悉。调研中一个孩子天天在一个APP上点红包兑现,这已经成了他零花钱的主要来源。还有一个孩子,6年级,在班级QQ群里传播涉黄小视频,后来被班主任发现后联合全班家长,勒令封群。这类孩子在生活中缺少和家人的交流,回到村里也没有几个同辈小朋友可以玩耍,很小就被手机上各种刺激类信息吸引。比如我接触的一个孩子,脸上很少有表情,和他说话也不太有反应。他听得懂你在说什么,也会按照你说的意思去行动,但是非常木讷,像个小僵尸在神游一样。据孩子的爷爷说,他从来不好好吃饭,就喜欢吃方便面和辣条(我们访谈时孩子的嘴巴都已经有点红肿)。听孩子自己讲,他有几个玩伴,不过他们一般也都是聚在一起玩游戏,相互之间交流互动很少,没有形成很稳定的朋友玩伴圈子。
中下层家庭没有手机的孩子,一般都有父母至少一人在身边管教。这些孩子的特点非常鲜明,少言,听话,老实,淳朴。从我接触过的几个来看,男孩子放假休息时会通过骑自行车、打球、到处乱跑打发时间,女孩子们会看看电视,跳绳之类的。他们的玩伴圈子一般都是自己家的兄弟姐妹、亲戚之类的。因为有父母管教,这些孩子一般会默认手机是不好的东西,觉得自己不该玩手机。在学校里,他们和有手机的孩子之间形成了一道隐形的屏障。他们知道有很多孩子有手机,但不会产生嫉妒或者自卑心理,只要自己有几个好朋友,家里生活平淡幸福,这些孩子一般都还比较乖巧。
底层家庭的孩子一般都没有手机,他们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封闭、很少和人交往、心事重重。这类孩子从小缺少和父母沟通,爷爷奶奶也只管吃饱穿暖,同辈玩伴也比较少。虽然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这些孩子却像孤岛一样,没有办法和家人建立起正常的亲密关系,也很难自己去建立同学朋友关系。长期被封闭和忽视,让他们的心变得脆弱又麻木,很难触动却又一碰即碎。比如我接触到的一个五年级小朋友,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少和他联系。他非常想念母亲,却又不敢打电话。一两年没见母亲,上一次母亲回家,他觉得既陌生又激动。母亲临走时他虽然心如刀割,却还是像个小大人一样,让母亲在外面不要为了自己太辛苦,不要担心他。和这个孩子对话期间,他一直看着地板,没有抬头和我对视一眼。但是我说的每一句话他都听到并且接住,每一个字都回答得很用力很用心。
综上,在小学阶段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是中下阶层中留守的孩子和底层的孩子。前者缺少父母管教,很少和家人交流,头脑中早早就充斥了手机中各种的刺激性信息。后者青春期后很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或者自己变成小混混。
(2)初中部
初中部的孩子们初次接触智能手机是在3-4年级左右,一般到中学都有了自己的手机。他们的父母大都是70后和80初的人,代际分工半工半耕仍然是主流的家庭分工模式。其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留守本地的孩子一般很早就有手机,主要用来和父母联系。从了解的情况看,这些孩子和父母视频通话非常普遍,交流比较多,亲子关系普遍不错。而父母至少有一人在家的孩子,只要条件允许,一般上中学后有自己的手机。总体来看,男生用手机玩游戏、看小说比较多,女生用手机刷抖音、看剧、聊天比较多。重点班的同学主要是刷刷小视频、看段子、玩游戏,普通班的同学除了上述这些更多的是聊天和看小说。
到初中,没有手机的一般就是条件比较差的中下层和底层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会分化成两种,一种仍然继续小学的状态,非常老实听话,常常和自己的同类聚在一起,聊天的话题仍旧是村里家里的一些事情。另一种会产生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业、社交造成负面影响。
大部分有手机的孩子中有着明显的群体分化。首先,好学生玩手机一般都是消遣,或者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主要精力仍然在学习上。他们偏好一些搞笑漫画、小视频、动漫、游戏、综艺节目等。普通学生玩手机的时间会更多,他们集中在抖音、快手、QQ、游戏还有各种网络小说APP上。其次,中上层家庭的学生聊天打游戏,追赶流行趋势的更多。比如偶像明星,潮牌,流行音乐,动漫等等。他们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审美,吸收大量网络信息,主动塑造学生群体文化。中层家庭的学生很多都在看小说,尤其是男生,集中在玄幻、修仙、离奇、惊悚这几类。女孩子们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偏好,也不太看小说,也不太看电视剧,最多就是刷抖音和快手,时间常常不知道怎样就过去了。中下层和底层家庭不论男生女生,刷抖音、看剧的都更多,他们很少看书,说看不进去。
到青春期,学生们个性上的分化开始出现,每个阶层都会出现好学生、普通学生和混混三类人。其中,混混的阶层差异表现地特别明显。中上层家庭的混混,一般比较低调,人缘好,讲义气,少年老成,在社会上吃得开。中层家庭的混混,一般比较浮夸,穿衣打扮上总是标新立异,行为举止也比较造作,经常装大人装成熟。中下层和底层的混混,一般都走野蛮路线,认大哥收保护费,常常惹事打架欺负老实人。
好学生的差别主要在于,中上层家庭的孩子学习轻松又多才多艺,性格开朗又善于交际,非常显眼。中层家庭的孩子比较踏实认真,也有一些小兴趣爱好,活跃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中下层和底层家庭的孩子朴实低调,更老成懂事,考虑的现实问题更多,也更容易紧张焦虑。
至于普通学生,中上层家庭的孩子更会玩儿,涉猎的范围更广,各种游戏、动漫、漫画、电视剧、综艺、明星、小说等,性格上整体也都比较明快。中层家庭的孩子许多都在看小说,而且看得很认真,各类网络小说、沈石溪的小说他们读起来都如饥似渴,回忆起来也很带劲儿。中下层和底层的孩子刷抖音看电视更多,他们消遣时间的方式非常简单,往往不费脑也不费力,在街上乱晃也可以。这里面往往有很多老实人,他们非常内向,常常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
如果和家庭状态对照起来看,混混的家庭大都存在问题,或者不完整,或者长期不睦,或者从小对孩子缺少关注和管教。普通生的家庭,父母大都老实本分,对孩子成绩的要求不算太高,在做人方面的引导比较好,家庭整体氛围比较和谐。好学生的家庭,父母都比较重视孩子读书,亲子相处平等亲近,只是中下层和底层的孩子更容易有负担,既害怕对不起父母,又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综上,初中孩子中最容易出问题的是混混群体,其次是中下层和底层的好学生和普通生。第一类学生,即混混群体,有可能游走在违法的边缘。第二类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者青春期适应问题。
总之,虽然同样是玩手机,小学生的玩法和中学生不同,不同阶层学生玩的也不同。总体来看,现在的小学生很小就接触手机,如今集体面临管教问题。而中学生已经形成了群体分化,手机背后暗含着不同性别、不同圈子的文化和趣味。如果将时间纳入考量,现在的小学生未来会成为中学生,或许到那时,从小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差异,会让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张力更明显。当然,这些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