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润果州|杨吉甫 七封家书写忠诚

图片
杨吉甫故居。
图片
杨帮贵向记者介绍杨吉甫生前的家书手稿(复印件)。
图片
杨吉甫烈士纪念碑。
人物简介
杨吉甫(公元1903—1931年),又名杨仁叔、仁杰、号家瑞,曾化名杨德光,西充县青狮镇苦竹垭村人。他是四川最早的中共组织负责人之一,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担任四川省委委员,1931年被捕入狱,坚贞不屈,英勇就义。1950年,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亚斌/文 梁洪源/图
朱红色的大门“吱嘎”一声打开,今年80岁的杨帮贵热情地将客人迎进杨吉甫故居,随即念道:“叔爷,今天有人来看您了。”
杨帮贵口中的叔爷,正是杨吉甫,其故居与杨帮贵的家隔着一小块菜地。每当听到故居外有脚步声,杨帮贵都会在第一时间赶来开门迎客,并向来访者讲述杨吉甫的革命经历。
5月的一场小雨,浇灌着山村的每一片土地,流淌在西充县青狮镇苦竹垭村茂密的竹林间。雨珠晶莹剔透,一滴一滴从竹叶尖滑落……伴着丝滑的雨滴声,在革命烈士杨吉甫的出生地苦竹垭村,我们怀着敬仰之情,重温了他坚韧而又勇毅的革命历程。
烈士忠魂长眠苍松翠柏间
青狮镇苦竹垭村因一小片竹笋生长出来,嚼着有苦味而得名。从西充县城驱车不到半小时,我们便来到了这里。
一夜的小雨将通往杨吉甫革命烈士墓的一条道路洗涤得异常干净,我们的脚步在一个叫宝嘴山的地方停留,杨吉甫烈士的墓地和纪念碑就在此地。
缓缓登上10余步石梯,高高的纪念碑矗立在眼前,碑上刻有鲜红的大字:“杨吉甫烈士永垂不朽”。碑下是杨吉甫烈士的生平介绍。碑后,是杨吉甫与妻子的合葬墓。
纪念碑和墓地两旁是葱茏的松柏,挺拔站立的姿势庄重而又肃穆。
眼前这座纪念碑从修建到落成,对于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姜华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每次来到这里,都有不同的心情。
“人的生命虽然短暂,杨吉甫却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和坚守!”姜华围着纪念碑转上一圈,随后来到纪念碑前驻足凝视,并鞠躬致意。
从事党史研究工作以来,姜华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来苦竹垭村。虽然来去匆匆,但他每次都认真地向杨吉甫烈士鞠躬表敬意。“对烈士的敬仰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的丰功伟绩感召我一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前行。”
离开宝嘴山,穿过一片竹林,就是杨吉甫故居。
打开房门,杨帮贵将客人们引进正屋。“今天雨有点大,大家快进屋避避。”
穿着一身绿色迷彩军服,个子不高,今年已近80岁高龄的杨帮贵,走起路来双腿矫健灵敏,脚下虎虎生风。
故居正屋里存放着一个玻璃展柜,里面存放着杨吉甫家书手稿的复印件和几本介绍杨吉甫生平事迹的书籍,杨帮贵用毛巾将桌面擦拭干净后说,“叔爷是我们家族的骄傲,守护这座故居和他生前的这些东西,我已整整陪伴他近60年了!”
虽然向客人们讲的都是些零零散散的片段,言语中杨帮贵透露着满满的自豪感。
高大的松树枝繁叶茂,笔直的枝干直插云霄,像两列整齐的哨兵日夜守护着故居。
踏寻青石板上留下的印迹,一位投身革命的富家子弟向我们缓缓走来。
七封家书里的青春岁月
“目前保留下来的故居只是当年杨家的一处房产。”据当地村民介绍,杨吉甫出生在家业殷实的地主家庭,其父杨德儒,清代贡生,乡间私塾教师,用现在的话说,杨家当年在当地可谓既有钱又有势。
1923年1月,不顾父母的劝阻,年仅20岁的杨吉甫离开了苦竹垭村前往成都求学,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儿子的离去,让杨德儒无法理解:“家里容不下你嘛,非要出去干啥呢?”
尽管受到父亲的质疑,尽管对生他养他的故土充满眷恋,青春热血的杨吉甫仍然毅然决然把目光投向了山外的世界。
姜华为我们还原了杨吉甫的革命轨迹。1923年,杨吉甫毅然离开故土远走成都宾萌公学求学。1926年秋,他考取上海大夏大学政法系。进校不久,杨吉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年轻的杨吉甫与进步青年一道为革命奔走。西充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许阳说,“他们父子间来往的书信共有七封,如今都保存完好。这七封家书是杨吉甫留给后人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乡间一般贫民和城市一般工人多么苦啊!我们应当给他们一点同情心……”在上海求学参加地下党组织活动时,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杨吉甫表露了这样的心迹。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上海处在血雨腥风之中。杨吉甫不畏艰险,与同志们一道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时年,叛徒王光宇从上海潜回老家青狮镇,恐吓杨德儒说,“杨吉甫为共党危险分子。”儿子长年在外,杨德儒本来就担惊受怕,听了王光宇的话后,更加提心吊胆。立即修书命杨吉甫“急束装归家,另作良图”,并削减其学习和生活费,施以经济压力,以期杨吉甫放弃革命理想,早日返家。
“儿在外节衣缩食,即使忍饥挨饿,贫病加身,也不会放弃革命理想……”杨吉甫致父亲的信言辞激烈,同时也表达了对党的忠诚。
在此期间,杨德儒一封接着一封书信寄往上海,期盼儿子早日归家。杨吉甫对父亲的回信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名共产党员对革命立场的忠贞与坚定。
1931年9月9日,杨吉甫在重庆与从事地下组织工作的同志接头并开会时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吉甫始终没有背叛组织,动摇自己的革命信念。同年10月29日,杨吉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光荣牺牲。
“杨吉甫烈士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短暂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英雄事迹流芳百世。”据姜华介绍,杨吉甫的遗体送回故乡时,当地贫困农民、民主人士、青年学生及知识分子,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压力,以“年少英俊、赤胆忠心、功德盖世、浩气长存”等挽联排成长长的队伍,迎接烈士忠骨。
青山绿水间浩气长存
仰望浩若烟海的历史星空,杨吉甫虽不是最亮的那一颗,但他的光芒照亮着后人,赋予了足以让杨家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动力。在苦竹垭村杨氏家族中,杨常伦的爷爷与杨吉甫同辈,所以他称杨吉甫为大公。
“为参加革命,大公啥都不顾,他用生命书写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对党的忠诚。”今年82岁的杨常伦是杨吉甫的孙辈,说起话来声如洪钟。
杨常伦是通过父辈们口口相传得知大公的事迹的。后来,他也入了党,当过村会计,固守着苦竹垭村的一方土地,经过一代代人的拼搏,他与村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这里是生我养我大公的地方,我们杨家人世代以大公为荣。对党忠诚,这就是大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杨常伦说,尽管他不认识杨吉甫,但他以大公的英勇事迹激励后人,以正家风,代代传承。
今年84岁的杨帮俊与杨帮贵同辈,他称杨吉甫为叔爷。
“叔爷牺牲得太早了,如果他不被杀害,还要做更多惊天动地的事。”杨帮俊说,小时候常常听长辈们讲,家里得知杨吉甫牺牲的消息后,亲友们前往重庆,在叔爷被害地将其遗体装棺,并抬回了苦竹垭安葬。
“听说安葬叔爷那天来了好多人,大家心情都很沉重。”末了,杨帮俊口中喃喃道:“要是叔爷能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天,他肯定会有更大的作为!”
杨帮贵、杨帮俊、杨常伦,三人同为杨吉甫的后代,他们聚在一起,谈论着家族的荣光,也对今天苦竹垭村“苦尽甘来”的日子点头称道。
“叔爷的浩然正气与苦竹垭村长存,守护故居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事。”送走客人,杨帮贵轻轻地锁上故居的房门,招呼着老伴做午饭。
徐徐清风从山林吹来,空气中弥漫着麦香。
小雨还在继续下,放眼望云,身后的苦竹垭村青山连绵、树木葱茏、云遮雾绕,晚熟柑橘、花椒等富民产业在无尽的山丘、沟壑之间绵延,把乡村装扮得生机勃勃。
青山绿水掩映,“杨吉甫烈士永垂不朽”的烈士纪念碑在苍松翠柏间傲然挺立,陪伴着杨吉甫烈士的忠骨浩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