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宝《五牛图》如何“起死回生”?

195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一件古画被秘密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办公室。负责接收工作的文物处副处长张珩已等候多时,他第一个冲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装着《五牛图》的箱子。
图片
随着画卷徐徐展开,张珩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眼前的《五牛图》画卷,污垢不堪,遍体霉斑。长四尺、高六寸的卷面上,光虫蛀的破洞就有上百个,有的连牛头都已模糊不清。
图片
图片
文史专家 萨苏
一般人一想到名画,都是很光鲜的样子,其实不是。很多名画在收藏过程之中,已经变得非常蔽旧,所以出现破损也是正常的。那么,损坏到这个程度的文物必须要进行修复。
文物修复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医术不高,则可能断送病人性命。鉴于当时的文物修复技术,《五牛图》最终只能雪藏,静待条件成熟后,再行修复。
1958年8月12日,张珩收到了一份来自文物局的移交文件。文件要求“拨交唐韩滉《五牛图》卷等古画共计八件”。
图片
遵照周恩来总理当年密令收购《五牛图》时的指示,这件“生命垂危”的珍贵文物在收购后的第五个年头,正式入藏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吴仲超决定大力发展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队伍。经过多方打听,吴仲超亲自南下,奔赴当时文物修复成熟的苏杭地区寻觅人才,选拔了张耀选、江绍大、杨文彬、孙承枝、孙孝江等一批顶尖文物修复师。
图片
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对《五牛图》进行修复。这张编号为“新8717”的文物修复记录中,详细记载了孙承枝与文物小组对《五牛图》所出具的最终修复方案。
图片
“揭去旧裱,原补无画意处可揭去重补,涉画意处可把深色洗淡,如洗不掉可揭去重新补全,并请画师接笔。仍用原签、原玉别,尽量用原明锦色首,如实在不能再用,可换旧锦色首。”
由于《五牛图》纸质破损,根本不能动,孙承枝和助手沈洪彩只能把画平铺在桌案上,用笔蘸满水,轻轻抖动,让水珠像下雨似的淋在画上。清水淋上去,黄汤流下来,画面渐渐清晰起来。
图片
冷水只能洗去画卷表面上的浮土,最重要的是还要再用沸腾的热水轻轻淋在画上,这样一来,画上的霉斑和霉菌就会在高温的喷刷下逐渐去除。最后,再用棉布吸干画面上的水分。
图片
《五牛图》的装裱共有多层,紧邻画心起到保护画面的第二层纸为命纸,紧靠命纸后面的为背纸。
图片
背纸相对容易揭去,然而,当修复人员准备揭去命纸时,孙承枝发现命纸与画心已经紧紧地粘连在了一起,根本没办法分层。
孙承枝揭出《五牛图》的命纸,当真是慎之又慎。他先用镊子一点一点地揭去命纸,遇到难点就要靠手指揉搓,以中指触觉掌握力度,轻搓慢捻,搓捻成极细的小条,再小心取下。这样既不伤画心,又不留碎片,圆满无损地过了这一关。
命纸揭除后,《五牛图》上的破洞显露无遗。孙承枝仔细琢磨每一处破洞,对洞眼大小和边缘纹路都了然于心。
图片
然而,纵然对于《五牛图》的破洞再了解,没有合适的配补用纸去补这些破洞,接下来的工作就无从下手。到底去哪里寻找配补用纸呢?
孙承枝查阅了大量的故宫书画典藏,反复比对。幸运的是,因故宫馆藏丰富,他最终找到了和《五牛图》纸张纹理、色泽相似的配补用纸。孙承枝等人将配纸裁割拼对、粘连缀合,开始补洞修复的工作。
前前后后八个月过去了,《五牛图》终于修复完毕,装裱成卷。
图片
2012年12月11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晋唐宋元法书名画展”上,修复后的《五牛图》首次走出故宫博物院,与观众见面。
图片
从韩恍手绘到清宫秘藏‍
历史流转1000多年‍
从掠出北京到现身香港‍
国宝流离半个世纪
从历险海外到入藏故宫‍
南北跨越4000里‍
从寂寞雪藏到重现风采‍
《五牛图》这幅传世名画
未来定将在文明交流互鉴之路上
在展示好中华文明成果的新时代
有更多机会走向世界 惊艳世人!
编审:王海涛 赵   斌
主编:潘羽嘉
总导演:周莉芬 颜卫国
导演:张海东 颜晓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