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迈向没有“大城市病”的千年之城

图片
文:赵秀池
雄安新区的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和关怀下,正按照规划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天一个新面貌,向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迈进。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打造没有“大城市病”的宜居宜业新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今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雄安新区时,对雄安新区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肯定。
雄安新区得益于9年来的京津冀协调发展不断推进,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卓有成效。雄安新区的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和关怀下,正按照规划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天一个新面貌,向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迈进。
令人憧憬的、没有“城市病”的雄安新区未来之城的规划有如下几个特点:
立足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雄安新区立足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未来要把雄安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创新发展示范区。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初心。
雄安新区的立足点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其初心。因此,雄安新区从规划设计理念上,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核两翼”之一翼,从产业、公共资源等全方位承接北京的疏解资源,既解决了北京的“大城市病”,又从生产、生活、生态角度出发,打造宜居宜业空间,形成一座高质量发展的没有“大城市病”的新城。
绿色高效交通系统先行。
“大城市病”的表现之一是交通拥堵,为此,雄安新区的交通规划坚持公交优先,综合布局各类城市交通设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顺畅换乘和无缝衔接,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的交通体系,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构建了“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起步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高达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
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产城融合、职住均衡才能把人才留下来。有产业人口的城市,有人口净流入的城市,才能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雄安新区的产业定位为高端高新产业,通过承接著名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高端医疗机构,银行及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总部及分支机构、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优势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节能环保、高端新材料等领域的央企以及创新型民营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在雄安新区设立分园区等,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供职住均衡的居住空间。
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中非常关注居住空间的优化布局。注意统筹居住和就业,促进职住均衡。职住均衡也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就是由于职住分离造成,大部分人的住房在四环外,而工作岗位在四环以内,因此,早晚交通拥堵的潮汐现象非常严重。鉴于此,在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中,指出要统筹生产与生活空间,鼓励街区功能复合,落实职住平衡,实现居住与就业、服务混合均衡布局。
提供优质共享公共服务,打造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
雄安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入京津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建设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新区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通过构建建设“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社区中心配置中学、医疗服务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专项运动场地等设施,形成15分钟生活圈;邻里中心配置小学、社区活动中心、综合运动场地、综合商场、便民市场等设施,形成10分钟生活圈;街坊中心配置幼儿园、24小时便利店、街头绿地、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小型健身场所、快递货物集散站等设施,形成5分钟生活圈等,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雄安新区还注重城乡融合,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城郊农村共享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配套设施。
雄安新区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根据规划,通过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退耕还淀,淀区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统筹引黄入冀补淀、上游水库及本地非常规水资源,合理调控淀泊生态水文过程,使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
绿色智能的基础设施,令人向往的宜居生活环境。
主城区按照绿色、智能、创新要求,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采用先进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工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能源、通信、环卫、综合管廊和智能基础设施系统,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营造优质绿色市政环境,筑牢绿色低碳城市基础。
展望未来,没有“大城市病”的雄安新区千年之城令人向往、令人憧憬!千年大计未来之城正向我们展开双翅飞奔而来!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京津冀房地产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 | 《商学院》杂志2023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