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杜国平:又去洛塔

身为一个成就颇丰的作家,他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致力追求不重复自己,然而,可他对洛塔却不一样,去过一次又一次……
——题记
图片
1
已是第二次,我陪田耳先生去洛塔。
时间是二零一七年夏。他走重庆过来,在那边参加了一个文学颁奖会后,就带着他的父母和侄女,风尘仆仆地来到龙山。他的女儿跟随她的外祖父外祖母驻在龙山。快放暑假了,他接女儿去凤凰老家住一段时日,培植下她对老家的情感。然而,女儿还未放假,他得在龙山驻留等待几日。这期间,他想陪两位老人外出走走、散散心。我问他去哪儿?他答:去洛塔。洛塔去过了,我提醒他。他说那地方好,上次去感觉特舒服,就再去一次。起初,我还犯难,觉得没地方可去,因为附近的几个游点他都曾到过,再去已无新意。他是一个具有特殊禀赋的小说家,重复地去看一个地方,这不是他的需求,也不符合他的风格。可是,大出我的意料,他对洛塔情有独钟!
记得上次去洛塔,是二零零五年。当年,他受其父母之命,来龙山“捉弟”回家。他弟弟是龙山卷烟厂的销售员,烟厂改制后成了下岗工人,拿着厂里补发的生活费,整天与朋友好吃好喝好玩,待在龙山不愿回老家凤凰。于是,他爸妈就派他来龙山,寻找他弟弟。他把弟弟“押”回家后,又返回龙山,留下来了结一些扫尾的事。此时,龙山正在兴起开发洛塔旅游的热潮,为配合宣传,州作家协会计划在洛塔搞一次大型文学创作采风活动。便于规划采风路线,作协通知我陪他去洛塔先踩踩点,探探情况。
时至初春,一场大雪过后,高山上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残雪压着树枝,天气异常寒冷,大地裹在料峭的春寒之中。在县国土资源局一位副局长的陪同下,我们去了洛塔。
洛塔地处龙山县城北端,横亘在县城与里耶古城之间,距县城46公里,距里耶约68公里,最高海拔1422.9米,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界之山。山上的喀斯特地貌较为独特,为我国南方裸露型岩溶地质的典型代表。上世纪70年代,国家地质部就将这里定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科研基地、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实习基地。境内石林丛生、暗河纵横,洞穴密布、悬崖飞瀑以及古生物孑遗等等······地质遗迹颇为丰富。光岩溶地貌类型就有8类,11种岩溶形态特征,大小溶洞340个,称其为岩溶地质“百科全书”,也是名副其实;还有姊妹岩的民间故事传说、“八仙洞四烈士”的红色故事、五溪时代土司猎王吴著冲的宫殿遗址以及洛塔人战天斗地的英模事迹等等,这些都蕴藏在洛塔的山水石林间,流布在当地人的口语中。洛塔仿佛就是一部大书,它集山水石林、民间神话、红色故事、历史遗迹、人文精神于一体,让人寻思耐读,且常读常新,永读不尽。2017年与保靖红石林等打捆申报,获批为“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似乎不经意间,洛塔便成为世界公园遗址文化的一张名片,让人生出惊奇与向往,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车子缓慢驶过险象环生的洛塔隘口,爬上一个逼仄的山坳,便如释重负地到达山顶。此刻,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上到了天上,云彩就在头顶上飞翔,“咝咝”地吐着凉意,仿佛伸手就能摸到。难怪有人说“上洛塔就好比上天”,这当是不假,我们算是感同身受一番。
不久,我们到达沙沟石林。据游客说,这里的石林可与云南露天石林嫔美,规模虽然不及,但她神奇、秀丽、精致。一下车,前面就呈现出一大片石林,仿佛瞬间从地下突然冒出来似的,令人颇为惊奇。我们走到一个山口,抬眼观望,只见对面山坡上、湾道里全都是峭拔的石头,高高矮矮,密密麻麻,形似一片神奇的树桩。沿着一条卵石铺砌的小路,我们走进石林。石林里异常的幽静。迎面而来的一根根石柱,粗壮挺拔,有刀状的,剑状的,锥状的,塔状的等等,形状不一,且各具特色;也有的或如雄鹰展翅、或如海龟望月、或如箭弩待发,似像非像,神态自如,宛若天成,不禁令人称奇。他说:“这里的石林美就美在它的原汁原味,原生态风貌,未经任何雕饰。乍一看,野旷天生,粗狂自然,不像有的地方,为搞旅游,专为造景,甚至别出心裁,搞出一些水泥人工造型,让人生厌,不由心生遗憾。事实告诉我们,假就是假,再怎么倾心,也乱不了真,其结果,适得其反。我们需要敬畏自然,尊崇自然,才能活出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
我们一边走,一边默默地观赏,谁也不开口说话,生怕惊扰了她们。走着,走着,忽然一些刺眼的粉笔字画突然刺入眼帘,有画牛的,有画狗的,有画猫的,有画鸡的……“我要去广州”“我要去浙江”“我要找个乖婆娘”……这些字画大多出现在一些美丽的石头上面,令人大煞风景。由此可见保护石林,已经时不可待,大家心里彼此都有了一种担忧感和紧迫感!然而,此情此景,却触动了他的灵感,引爆了他的创作火花。他兴奋地抚摸着那些石头,紧瞪着那些鬼画桃符般的字画,仿佛看到了一个神秘、奇异的世界。回城后,他紧紧抓住石头上的字画为线索,兴奋地连夜创作出了侦破小说《重叠影像》。小说不久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实现了他在主流文学刊物上第一次发表中篇小说的梦想。
图片
2
翌日,天转阴凉,逐随人意。我们在城里用过早餐,他驾着一辆红色SUV带着我们直奔洛塔。新铺的沥青炒砂油路,蜿蜒曲折,在山间公路上穿行,道路宽敞平整,舒适亮丽,车子跑得顺畅惬意,令人感到无比的兴奋!一路上,他播放着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我们再次来到洛塔。先去哪里?他问。八仙洞天池,我答。不久,车子便在八仙洞水库下边一个弯道里停住,下了车,稍事休息,我们就循着一条小路上山。石条铺砌的台阶逶迤的通向一个山坳口。爬上山顶,眼前忽现一泓浩淼的湖水,就像一面绿色的镜子,一尘不染,这就是人称的“八仙洞天池”。
据资料介绍,“八仙洞天池”以“八仙洞”而得名。传说八仙在山上洞穴里居住过。天池其实是一个人工改造的溶洼水库,海拔高1350米,湖水面积大约6万平方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里受喀斯特地貌影响,罕见缺水,是个“人在地上愁,水在地下流”的苦地方。“有女莫嫁洛塔坡,洛塔坡上洋芋多;三颗洋芋一颗米,还骂媳妇米着多”生存难,讨媳妇更难。穷则思变,要翻身,就得想办法把地下水引出来,灌溉田土,形成活力。在党的领导下,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洛塔人进行了一场“改地换天”的大战斗。他们选派十八名勇士下到从没有人敢下去的天坑里,寻找水源。并通过八十一米长的软梯,依靠人工背运,硬是将几百吨水泥沙石运下天坑,堵断地下阴河,把附近的八仙洞、刺猪洞、燕子洞等六个溶洞的地下流水串联起来,汇流成湖,形成一个天然溶库,使这青山环抱的岩溶洼地变成一尘不染的碧水天池。因其地理位置在洛塔界上最高处,又以八仙洞水为主流,故称为“八仙洞天池”。
天池分东西两池,池水四季清秀,冬温夏凉,不浊不涸。我们沿着左边的游道下去,绕湖而行,山风扑面,湖水荡漾,浪花轻拍湖岸,啷啷有声,使这万绿丛中的一泓碧水更显幽雅恬静,恍若仙境。夏天,游山玩水,这里确是一个很美的去处。
绕湖一转,我们从右边的游道上来。在山顶上突然与一座坟茔遭遇,坟用水泥砖砌成,坟前上方有一个红五角星,长眠在这里的是四位龙山籍的红军烈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在掩护主力红军西征转移时不幸负伤被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视死如归、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残酷杀害。他们的故事一直在洛塔界上广布流传,就像这天池湖水一样长流久远。
从八仙洞下来,我们沿着一条盘山渠道行走。湖水通过一条人工凿出的隧道奔涌而出,顺着渠道流淌。渠道全长260多华里,贯穿整个洛塔境内。正是有了这条流水,洛塔界上的土地才注入了活力,勃发无限生机。因此,这条水渠,被人称之为是“一条流淌在天上的河流”。有了源头活水,开土造田,五年奋战,洛塔新开梯田四千六百多亩,新增粮食产量二百零八万斤。时任湖南省委书记专程来到这里考察,在楠竹坪住了四晚,并亲自起草了《关于开展向洛塔、野鸡坪学习的决定》。《人民日报》也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长篇通讯《土家山寨换新天》,报道了洛塔人“宁愿苦干,不愿苦捱”,战胜自然,改变生产、生活环境的事迹。
洛塔,洛塔,这个深藏在武陵山脉腹地里的地理名词,瞬间如雷贯耳,响遍神州大地,成为人民口头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子。站在渠道上望山下,层层梯田梯土,从山下重重叠叠的铺达山顶,铺到云天。时下,地理的庄稼一片碧绿,像一块块绿色的翡翠。一栋栋青瓦木屋如同星星般散落在山下的台地里或坡地上的树林间,生活的血脉都情系着这条流水,他不禁感慨道:“洛塔真是块风水宝地,这里的毕兹卡人(土家人)真是了不起,他们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的意志,创造了人间奇迹!”
图片
3
离开八仙洞,我们去看两颗老古树。你别小看它,它可不是一般的树种,是世界上极其罕见的古水杉树。百度查阅资料,在第四世纪冰川时期以后,世界其他地区已经灭绝,仅在湖北鄂西,四川和湘西洛塔发现,被林学家们誉为国宝。洛塔古水杉树有三棵,分别在老寨村和泡木寨村。最大的一棵在泡木寨,树高41米,胸径183.8厘米,树龄在一千五百年以上。
我们来到近边的老寨村,车子从山上下来,远远地看见两棵水杉树傲然挺立在一片屋宇中,并排而生,树龄在九百年以上。据资料记载,洛塔三棵水杉的高度都超过湖北利川和四川石柱发现的三棵水杉,可称当今世界上的水杉之王。《世界林业杂志》发表过它的照片,“新华社”撰文称其为“土家山寨活化石”。
为了便于游客观看,当地政府把一条水泥公路修到了树子下面,但树子被一道栅栏圈围保护起来,每棵树都挂了“禁止采伐”的牌子。一个老人坐在树下歇凉。老人姓田,八十多岁。我们问他这树子有故事没有,他说故事可多哪,没打围栏时,一到夏天,大家都到树下歇凉,妇女打鞋底、织毛线,老人就讲故事,那时没有电视,一年难得看场电影,大家就喜欢听故事。讲得最多的是洛塔姊妹岩的神话故事,传说远古洪荒时候,突发大水,人类毁灭,天底下只剩补所雍兄妹俩了。在天神墨巴洛里和龙巴洛里的劝说和巧妙安排下,兄妹两成了婚,婚后生下一个血球,按神的指点,他们把血球剁成血浆,合上泥土撒出去,天下便有了土家;合上青草撒出去,天下便有了苗家;合上砂子撒出去,天下便有了客家即汉人。听完老人讲的故事,我们好奇地问老人,姊妹岩在哪里?老人抬手朝山下一指,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果然看见两棵人形的挺拔石柱,高高耸立在洛塔车街后面的山坡上。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看,都像一对相依相偎,灵气活现的恋人,似乎永世都不会分开。
图片
4
车子驶离老寨,沿着一条新修的村级水泥公路行驶。他提议去看“吴著厅”遗址——五代时土著首领吴著冲修建在山巅上的部落宫殿。
遗址在吴王堡上。吴王堡是一坐孤立突兀的山峰,地处洛塔中部,海拔1040米,山顶平坦,四周悬崖峭壁,无路可通,仅北边有一危径,手抓藤蔓勉力可上,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选择在这里建造宫殿,在部落纷争的时代,可谓是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车子从一新修的悬崖公路绕上去,冲下一个斜坡,“嗤”的一声停在一片姹紫嫣红的百合花中。此刻,我们已来到吴王堡上,循着山岗上的残墙碎瓦的历史遗迹,去感受吴王的气息。
在洛塔人的故事传说中,吴著冲(冲,土家语王的意思)是个狠人。他身高八尺,健步如飞,擅长涉猎,有百步穿杨的非凡本领。那时人们的生活主要靠捕鱼和狩猎。他每次带人进山都能捕获到丰盛的猎物,并以“上山赶仗,见者有份”的方式把猎物均匀地分配给在场的人,这种均等分配方式得到了众人的拥护,渐渐成为一代猎王,成为一个土著部落的首领,而后自称为王。做王后,他在吴王堡上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宫殿分“内洛城”和“外洛城”,内洛城属吴著冲居住的寝宫,外洛城由牧马场 、练兵场、粮仓、兵舍等组成。山上还建有观察哨。为了解决山上饮水,吴王还派了工匠,在南边一悬崖上建造输水工程,造了水车和水槽,通过人工踩动水车,把水从悬崖下输送上来。如今在悬崖上留有一岩洞,叫车夫洞,是踩水车车夫驻扎的地方。
夜幕降临时,山上挂起红灯笼,燃起熊熊篝火,赶猎归来的人们,围着篝火旁,吃肉喝酒,或踏足而舞。有诗云:《福石城中做锦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丈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透过那些残缺的宫殿城墙和练兵场上的残砖碎瓦,我们依稀可见当时的歌舞繁华景象。然而,吴著冲称王后,便变得骄奢淫逸、蛮横无道,百姓“讲婆娘他有只脚,买田土他有只角”。梁开平四年被溪州刺史彭碱联合他的部下里应外合所灭。一代猎王枭雄,以平均分配主义思想而起势,最终以背离人心而覆灭。“无道”彻底摧毁了他所缔造的“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诠释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生存法则。
站在山巅上,我们望着那些掩映在绿草丛中的残墙断壁,破砖碎瓦,不禁感慨万千——天地大道,人心不可违。
图片
5
在南竹平吃午饭,他特意点了“洛塔大肉”这道美食。这大肉如巴掌大小,肥厚油腻,咋看上去,颇有些吓人。他说:“这能吃吗?”我说:“能吃,非常好吃。”他试着夹了一块,连连说:“好吃好吃!”接连吃了几块。而后,我们去游了“五虎赶六羊”、长天坑、公公洞、波波洞、龙湾石林。出了龙栖沟的顺风门,我们一路顺风北下。这时天色渐晚,他说还是要去看看“天书崖”。我心领神会,一个写书人,到了洛塔不去“天书崖”则如没到!车子过了洛塔水泥厂,朝洗车河方向行驶。
不久,在一山腰上停住。下了车,我们站在公路上遥望峡谷对面,只见一堵白皑皑的绝壁入眼而来,且层次十分分明,确像摆放在山梁上的一层层“天书”。相传一位神仙负责运送“天书”,行到这里,被旖旎的洛塔山水迷醉,误了归期,结果被贬下凡,这些天书也便得此存放人间,形成“天书崖”这道独特的景观。江湖流传“得天书者得天下”,这天书到底藏有怎样的秘密?谁又能读懂?我望向他。他神情专注,异常兴奋,仿佛他已破译了“天书”的密码,寻到了密道,发现了更为神秘奇异的世界,不禁自语道:“秒,真是奇妙!太奇妙了!!”
这时,暮色苍茫,“天书崖”渐渐融入暮色之中,变得朦胧、神秘起来。我提醒他,该下山了。他才缓过神来,慢慢地向车边走去,边走边说:“洛塔这地方是真不错,每次来都感觉特舒服,若有时间,下次还可以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