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空白!国内新研究揭示:“月经不规律”有多危险

对于女性来说,月经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每月它造访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不便;它不按时报到,又要担心疾病或者怀孕。
图片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月经周期的规律性,可能与心血管健康相关。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阮祥燕
月经不规律,患心脏病风险更高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女性规律的月经周期通常为22~34天,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的女性,更有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研究结果刊登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
图片
研究共纳入58056名女性,平均年龄为46岁,随访追踪近12年。结果发现,与月经周期为28~34天的女性相比,周期≤21天和≥35天,分别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29%和11%相关。
此外,报告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女性一般肥胖程度、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较高,更可能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心血管疾病和中风家族史。
研究人员表示,此项大型研究填补了将“月经周期特征与心血管疾病相联系”的数据空白。月经周期异常意味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可能影响体内雌激素、甲状腺及肾上腺激素分泌,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月经周期怎样才算规律?
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会出现周期性的子宫出血,称为月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周期,也是人类的生殖周期。
图片
月经周期的计算,是从本次月经开始到下次月经开始(都以出血第一日算)的时间间隔。不同女性周期长短有所不同,一般平均在28天左右,每两次月经之间,提前或拖后不超过一周,都属规律范围。
如果间隔偶尔超过一周,大家不必过于紧张,可以暂时观察;若持续发生,需及时就诊查明原因。
正常情况下,月经周期的长短与卵泡发育时间有关。除此之外,在排除子宫、卵巢等疾病可能后,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用药等因素也会影响周期时间。
月经不调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月经是否“不调”,要从周期、经期、经量3个方面综合判断。如果经常出现周期不规律、出血异常等情况,往往预示着疾病的发生。
!
周期过短或过长
周期过短(<21天):首先考虑妇科内分泌疾病,比如排卵障碍型、黄体功能不全等。
周期过长(>35天):月经周期延长两三个月,甚至提前闭经,多与内分泌、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卵巢相关疾病有关;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垂体腺瘤等也可能导致周期延长。
!
出血时长发生变化
一次经期,持续 2~8 天都是正常的。
经期延长,并且淋漓不尽,明显超过以前月经量,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考虑是否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排卵功能障碍、凝血障碍等,建议及早就医。
经期缩短:过度节食减肥、子宫内膜疾病、甲亢甲减等,都可能引起雌激素分泌异常,导致月经变少。
!
出血量异常
月经量多少因人而异,一般少于20毫升为过少,超过80毫升为过多(一般5毫升的量可湿透1片卫生巾)。
出血量过大:与器质性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要及时就医。
出血量变少:压力过大、作息无度、过度节食或口服短效避孕药等,都可能导致经量变少;若同时出现肥胖、多毛、痤疮需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
需要提醒的是,不同人月经周期、出血量等都不一样,关键是要有规律。
第一次发生异常可自行观察,如果超过两次,就要及时就医,通常检查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妇科超声等。
性激素六项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3~5天检查,可以反映卵巢的功能状态;但对月经长期不来潮且急于检查的人来说,随时都可检查。▲
本期编辑:赵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