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到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被哈工大这张硬核毕业车票整破防了……

图片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这张毕业车票
既深沉浪漫
又鼓舞人心
又到一年毕业季
又逢人生重要选择时
书包变成了行囊
有一群大学生
面临毕业这道选择题时
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如果我能二次入伍
我一定要去新疆或者西藏”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这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22届毕业生
沈丽云的人生格言
在她的经历中
当兵是值得铭记终生的事情
“军人”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忠诚奉献的精神
还有舍小我为祖国的忠实信念
图片
两年的部队生活
让那个青涩的沈丽云不断成长
重返校园的她
秉持着向上探索的心
学习、投入和执着
让她收获了丰硕的荣誉
她在学校结构设计
大学生桥梁设计等竞赛中
屡获佳绩
并多次获得学校学科竞赛优秀奖学金
实践教育优秀奖学金
和学业优秀奖学金等
图片
“那些和我们差不多年纪的驻扎哨所的官兵
在极寒的天气里
仍然坚定的站在自己的岗位上
即使脸颊被冻得艳红开裂
也没有喊过一声苦”
当她想起之前部队分享会上所听闻的
戍边战士经历
心怀敬佩的她坚定了去往西部的决心
图片
除了想成为戍边战士一样可爱的人
以前军营生活时各民族同胞的热情
同样让沈丽云记忆深刻:
“如果我能二次入伍
我一定要到新疆或者西藏去
这两个是我首选的地方”
图片
沈丽云希望能
到西部的基层去发光发热
和西部人民一起
共建美丽祖国
所以她在毕业后毅然投身祖国西部
最终如愿被新疆兵团录取
图片
“相信在祖国西部能看到
他和学生一同拼搏的身影”
“化工学院博士生徐永胜同学
能解决核电废水处理等难题
又能成为篮球场上的国家一级裁判
毕业后他选择赴新疆石河子大学任教
相信在祖国西部的教室和篮球场上
都能看到
他和学生一同拼搏的身影
图片
在6月20日上午举行的
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
2023届博士毕业生徐永胜
被校长金东寒点名表扬和祝福
图片
1994年出生在河北省的徐永胜
2016年从西安一所高校保送至
天津大学读研究生
之后硕博连读七年
师从辛峰教授,研究方向为
连续反应器下的核电废水
和有机废水的处理
硕博连读期间
徐永胜获得过多项荣誉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天津市优秀学生
天津大学优秀学生党员
天津大学三好学生等
除此之外
也获得过多项专业内的奖项
第八、九届化工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
陕西第十届“挑战杯”
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队长)等
图片
徐永胜还是一位资深的
篮球爱好者
身高1.84米的他
从高中时期开始打篮球
“从本科到博士
一直都担任学校篮球队队长”
徐永胜说
篮球是他紧张学习之余
最畅快淋漓的放松方式
因为喜欢篮球
大一时他就自学了篮球裁判员的知识
并以非专业第一名的成绩
考取了二级裁判员
后来,他师从国家级裁判王立刚老师
并最终在研一时
拿到了一级裁判员资格
先后执裁了多场比赛
图片
博士毕业时
徐永胜面临很多选择
可以去海外名校做博士后研究
他也接到了南京、西安等地高校
抛来的橄榄枝
但他最终却选择了
远在新疆的石河子大学
作为自己科研和生活的新起点
谈到这个选择
他说要感谢学院的张金利教授
2014年,张金利教授正式作为
国家第八批援疆干部
担任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张老师带领团队
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
他16年的援疆工作
建立起一支生机勃勃的科研团队
身体力行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心血
奉献给了石河子大学
图片
“张老师告诉我
石河子大学虽然在新疆
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会艰苦一些
但石河子非常缺我们这种工程人才
“不仅是我受到张老师的影响
来到了石河子
今年和我一起毕业的
张老师团队的三位博士
也来到了石河子”
“我们这些青年人,就是援疆的接棒人”
回忆硕博求学的7年光阴
徐永胜说,天大教会了他
做科研要实事求是
做人要谦虚认真
教会了他即使困难再多
也要迎难而上
他将秉承前辈的优良传统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继续在祖国边疆发光
正如校长在毕业典礼嘱托的那样:
步履不停!
“家乡以温柔抚育
我必以青春报之”
大四毕业季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生冯晓丽
迎来了一个无比重要的选择
留在上海?
还是回到4000公里外
生我养我的家乡新疆?
图片
经过仔细思考,冯晓丽作出了选择
“回到家乡
找一份与专业匹配的工作”
“故土对于游子
总是带有别样的意义
能让自己所学在家乡有所贡献
更是我所期盼的
图片
“而当我选择回到故土时
我在这里寻找到了
自己的职业方向
所学即所用
这就是我选择化学的初衷
家乡振兴,人才先行
以我的青春为家乡的新能源事业助力
相信这是多少学子都渴望的方式”
如今,冯晓丽已签约
新疆当地一家新材料公司
将在毕业后回到新疆从事一线质检工作
“走出大山
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
许继聪来自广西,父母在家务农
曾是当地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得益于国家助学金和爱心人士的资助
他从广西小山村考入了厦门大学
儿时的他曾经无比渴望
走出贫困的山村
却放弃直接推免保研机会
奔赴“西海固”这片更加贫瘠的土地
选择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图片
支教期间
他跑遍当地19个乡镇、67个村组
募集爱心助学金10余万元
资助300多名贫困学子
和自己一样境遇的孩子走出大山
回到学校后
他带动上百名青年学子
报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接力投身西部地区乡村振兴
图片
许继聪说:
“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
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反哺大山”
如今,站在研究生毕业的路口
也曾有去北京发展
和留在厦门工作的机会
但他仍决定回到家乡、去到基层
用在厦大七载的所学所知
支教一年的所感所悟
实习学到的技能本领
去建设家乡、服务人民
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书写新的优异答卷
“轮椅上的清华博士”毕业了!
他将去这所大学......
十三岁时父亲意外离世
他立志努力读书
顺利考进清华大学后
却不幸失去站立的能力
近些年
清华数学系博士生朱晓鹏的励志经历
曾打动不少网友
图片
朱晓鹏与妹妹(2017年拍摄于清华校园内)
6月25日
清华大学举行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
9000余名研究生即将毕业
迈向人生新阶段
作为数学系2023届博士毕业生
朱晓鹏将前往位于祖国西部的新疆大学
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图片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为朱晓鹏颁发学位证书
朱晓鹏生于湖南的一个小山村
初中时父亲因意外离世
2010年
酷爱化学的朱晓鹏
作为全国化学竞赛省一等奖的获得者
获得参加清华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
最终以优异的成绩
进入清华化工系学习
2011年6月
突感全身麻痹、无法动弹的他
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瘤
他不得不暂别学习生涯
一别就是两年
困顿中的朱晓鹏一遍又一遍地
翻看霍金的《时间简史》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为了争取上学的机会
他像婴儿学步一样
从无法站立
到一分钟、十分钟、半小时
从走一米、两米、直到爬上楼梯
图片
休养两年后
他重新回到学校
转到了数学系
并于2017年开始攻读数学系博士学位
学习之余
朱晓鹏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多次前往偏远地区公益讲学
还和同学们发起创立了清华无障碍协会
希望通过宣传无障碍理念
让残障人士和老年人
都能在校园里便利生活
图片
清华无障碍协会举办公益活动,邀请大家体验坐轮椅游清华。(左三为朱晓鹏)
最终
朱晓鹏确定毕业后去新疆大学
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以专业所长
促进西部地区基础学科教育发展
图片
6月21日
朱晓鹏参加了清华大学
2023届毕业生党员大会暨启航出征仪式
他因在进行职业选择时
自觉将个人发展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
被清华授予了“启航奖”金奖
图片
即使经历了太多生命中的不确定性
朱晓鹏对未来依然怀抱憧憬
“新疆很美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我想贡献一份力量
像老师一样
钻研学术,教书育人”
图片
朱晓鹏在毕业生党员大会暨启航出征仪式上发言
同人民一道拼搏
同祖国一道前进
服务人民、奉献祖国
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好儿女志在四方
有志者奋斗无悔”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高校毕业生
鼓励引导他们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批又一批的青年选择
用智慧和汗水
浇灌一片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时间为证
这一粒粒播撒到基层的青春种子
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写下一个个动人的奋斗故事
编  辑丨简蓓茜
校  对丨袁 博
校  审丨孟诗琪
值班编委丨张 宇
图片
亮“在看”,奔赴山海,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