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ETF因何高度发展?中国ETF如何破局?赵云阳指出国内三大发展趋势

财联社7月10日讯(记者 周晓雅)近年来,指数化投资成为市场一大趋势,年内ETF整体跑赢主动权益产品也成为市场的聚焦点。当下的中国ETF市场发展现状如何,置身于全球市场,我国ETF市场仍存在哪些发展机遇?
博时基金最新举办25周年高质量发展论坛暨2023年中期投资策略会上,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投资总监赵云阳就“ETF发展机遇与挑战”带来主题分享。在他看来,从全球市场看,全市场ETF规模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欧洲。美国在规模方面长期领跑则出于市场、客群、产品策略等多方面原因。
而我国ETF市场经历此前起步摸索、积极创新两大阶段,目前市场竞争激烈。虽然指数产品细分化,但规模留存率下降,为此,寻求ETF市场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家管理人的共同课题。在赵云阳看来,我国ETF市场未来将出现机构投资者占比有望提升、跨境资产有望提升、资产类别不断丰富等三大发展趋势。
纵览全球ETF市场:美国长期领跑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挂牌交易的ETF达到 9663 只,资产总规模为9.53万亿美元。以不同的资产类别计算,股票ETF规模超过7万亿美元,占比达到74.2%;债券ETF规模达到1.75万亿美元,占比18.4%;商品ETF规模约2700亿美元,占比2.8%;货币ETF规模约1500亿美元,占比1.6%。
赵云阳介绍,尽管2022年全球资本市场受到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全球ETF规模相较2021年底下降7%。但近20年来,全球ETF规模仅在2018、2022年出现下降,其余年份均快速增长,近2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仍达22.18%。
规模快速攀升的同时,ETF发行数量自2020 年以来也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是美国证监会于2019 年下半年发布《ETF Rule》,取消了ETF发行需要取得美国证监会特别豁免的要求,大大简化ETF注册流程,提高了ETF注册效率。”他说。
以地域进行区分,赵云阳表示,全市场ETF规模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欧洲,美国 ETF在规模方面长期领跑全球市场。截至去年底9.53万亿元规模中,美国市场规模约6.46万亿美元,占比近七成(68%)。欧洲是全球第二大ETF市场,规模约1.41 万亿美元,占比 15%。 亚太市场规模约0.91万亿美元,占比10%。其中日本ETF市场规模较大,市值超4497美元。
美国ETF高度发展的三大原因
为什么美国ETF得以高度发展?赵云阳从市场、客群、产品策略等三个方面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他分析,美股存在“历史上熊短牛长+有效市场”的市场条件。“美国股票市场历史上总体熊短牛长,这是吸引资金长期流向权益市场的重要条件。”他举例,从1980年到2000年美股经历长达20年的大牛市,彼时,道琼斯指数、标普500指数涨幅约10倍。
另外,由于美国市场的指数化投资能长期跑赢主动投资,指数产品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接受。赵云阳提到,根据晨星的统计,从1985年一直到1999年年底,Vanguard 500指数基金的总回报率达到了1204%,远高于大盘股混合基金类886%的平均回报率。
“在过去十年中,资金持续从场外主动管理的开放式权益基金流向场外指数基金及ETF,十年间从场外主动权益基金流向指数产品的资金接近2万亿美元,且这一趋势在近五年中越发明显。”
其次从客群条件看,机构客群是美国最主要的ETF持有人(其中包含了个人通过投顾持有的部分),主要包括投资顾问、银行、经纪服务商、信托、保险等。随着产品供给的不断丰富、投资者投资习惯的不断养成,机构占比提升并保持稳定。
最后是策略的丰富,美国的ETF通过多样化的策略开发,可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美国的Smart Beta产品是过去十年中快速发展的品种,已经成为美国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广泛、熟练使用的工具。”据赵云阳介绍,截至去年底,美国共有超过1200只Smart Beta ETF产品,规模总计约1.6万亿美元,在6.5万亿美元的美国ETF总规模中约占25%。
同时,跨境股票产品的占比高于行业主题产品,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跨境股票ETF在ETF规模中合计占比15%以上;还有杠杆反向ETF、期权策略ETF等策略也得到市场投资者的关注。
中国ETF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
反观中国ETF市场,赵云阳将我国ETF市场的发展总结为三大阶段。在2004年-2008年的起步摸索阶段,ETF市场以宽基指数起步,从单市场到跨市场,以大盘/超大盘指数为主。2009年-2018年市场迎来积极创新,头部管理人“跑马圈地”,ETF的种类由单一的宽基类 ETF向宽基+行业+主题+策略拓展,辅以债券 ETF和小部分商品ETF。
“2019年以来市场竞争激烈,马太效应强化,指数产品细分化,但规模留存率下降。”他谈到,截至2022年末,全年新发ETF产品的总规模为1031亿元,总体留存率仅约60%,其中,行业主题产品的留存率则不到50%。
在他看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引导市场高质量发展,成为基金管理人的共同课题。一方面是需要引导机构资金从短期追逐行情涨跌,转向长期配置的策略。
“与美国市场相似,国内ETF也以机构客群为主,其中私募、一般机构(重点是央企)为主,投顾、养老金业务也是重要的长期增量,值得重视。”在他看来,投顾、保险资管、银行理财、FOF等机构,为ETF提供长期资金,而包括第三支柱在内的补充养老金,将缓慢而深刻地改变ETF格局。
另一方面,未来的ETF市场还将迎来资产的扩充,其中,跨境资产有望提升。“近两年,我国QDII产品得到较快速的发展,2022年国内ETF合计流入额中,QDII产品占比超过1/3。”赵云阳分析,相比投资者的跨境投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目前的跨境产品主要为港股产品、美国宽基指数产品和中概互联产品,缺乏海外规模较大的发达市场/新兴市场等大宽基产品以及其他细分地区的指数。债券ETF也有望迎来进一步突破,同时, REITs ETF、多资产ETF等正在论证中。
(财联社记者 周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