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长安三万里》男主,46岁入仕途,61岁封王侯

图片
作者:青杏,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
《长安三万里》的上映,让我们隔着银幕,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大唐诗人们的极致浪漫,影片以高适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大唐之中的李白、杜甫、王维、崔颢……
今天让我们来看一看《长安三万里》的男主高适的一生。
1
公元704年,大唐渤海蓨的高家喜得一子,父亲高崇文为他取名为高适,字达夫。
适为相合、恰好、达到之意,达夫为见识高超之人,父亲高崇文希望高适可以成为见识高超之人,可见其盼子成龙之心切。
高适的祖父乃大唐名将高侃,追随唐太宗李世民征战天下。
高侃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平定高句丽,获封平原郡开国公,高家也凭借高侃真刀真枪上阵杀敌的军功成为大唐贵族中的一员。
然而多年征战使高侃身有旧伤,早早逝世,高家也逐渐没落。
高适的出生抚平了渴望建功立业却不得志的父亲高崇文的焦虑。
他传授高适兵法之道,武艺之技,渴望高适继承祖父遗志,武运昌隆,报效家国。
于是终日习武养成了高适豪情仗义,落拓不羁的性子,家族对其寄予的厚望又令高适对于建功立业自信满满。
图片
在《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中他写道:
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
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节选
于是带着满腔抱负与热忱,二十岁的高适“直驱长安,叩天子门。
年少时我们总是胸怀激荡,看建功立业仿佛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可现实总是会给少年郎致命一击。
策马奔至长安的高适,带着“扣天子门”的宏愿来到长安,却是被世家门阀们拒之门外,最后遗憾离开长安。
2
遗憾离开长安的高适,一直苦求伯乐却终不遇,他先后想要投幕府、二次赴长安应征却全部失败。
这个将门之后,虽然报国无门,渴求沙场点兵的梦一直未圆,高适却始终心牵沙场,看见了边塞而归的士兵,写下了著名的《燕歌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节选
诗人们写边塞诗大多只着笔战争场面的恢宏气势和报效家国的决心,可这个一心征战沙场的武将他无比地心疼因为将领骄奢淫逸而枉死的士兵们。
图片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更是令那些骄奢淫逸的权贵们愤怒和忌惮,高适却也就此离征战沙场的梦想更加遥远。
在如此报国无门抑郁不得志的的悲寂下,公元744年,高适迎来了生命中一场酣畅淋漓的邂逅。
他同李白、杜甫同游梁宋,这场邂逅不仅让他们收获了人生挚友 ,也成就了大唐诗史的佳话传说。
李白更是在此次同游时写诗:
倾晖速短炬,走海无停川。
冀餐圆丘草,欲以还颓年。
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烟。
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
鹰豪鲁草白,狐兔多肥鲜。
邀遮相驰逐,遂出城东田。
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
归来献所获,炮炙宜霜天。
出舞两美人,飘飖若云仙。
留欢不知疲,清晓方来旋。
三人白日跨骑骏马驰骋草原,弯弓射雕猎狐,晚上举杯畅饮,共赏歌舞,好不快哉!
图片
高适也在当时写诗写道:
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
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
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
晚年饱受战争摧残,贫寒交加的杜甫更是回忆此次同游的快乐。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
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
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
然而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这三位大唐诗人也各有各的使命,他们短暂的相交,结下深厚的友谊,又重新回归到原来的人生轨道。
三人分别后,李白前去寻仙问道要归于青天,杜甫游走于各处想要科举应试,高适也为了一个沙场点兵的机会四处求索。
图片
3
公元747年,虽然人至中年尚未建功立业,可高适依旧是自信的,他相信自己的才能,相信终有一日,他会继承祖父的遗志沙场点兵。
这一年,高适告别好友也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典范。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二首其一》
这是对琴师董庭兰的赞美和安慰,却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相信自己会有施展壮志的那一天。
在告别董庭兰之后,喜讯悄然而至。
公元749年,四十六岁的高适在快要知天命的年纪,终于得以进入仕途,被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虽然只是边塞军中小吏,可高适兢兢业业地干着自己的工作,然而越是深处基层军中,他发现唐军的弊端越多,所以在此期间他的边塞诗总是愤懑寂寥的。
比如这首《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边疆的萧杀冷肃和军塞小吏们的可怜衣单,跃然于纸上,这个一身武艺对待侵略者金刚怒目的大唐武将,心肠却又是那样的柔软,对于军塞上的小兵们他总是悲悯的怜爱,如菩萨低眉。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盛世大唐如大厦将倾,那些在大唐史中闪闪发光的诗人、大家们四处凌乱,朝不保夕。
图片
53岁的高适辅佐哥舒翰守潼关,然潼关失守,哥舒翰战死潼关,已至暮年的高适却凭借着一身武艺,一骑绝尘地逃出潼关并追赶上了逃跑的皇室大军,向玄宗皇帝说明哥舒翰将军并没有投靠安禄山,而是英勇战死,更是直言皇帝的决策失误。
对于高适千里奔骑的忠义,对于高适的军事才能,玄宗都大加赞赏,他当即重用高适。
这位半生报国无门的老者,也终于在53岁这年得到重用,走入自己仕途的春天。
4
高适随玄宗一路来到成都,玄宗又任命他为彭州刺史,在这里他遇见了杜甫,当年那个意气风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如今却贫困潦倒,甚至缺衣少饭。
于是,高适全力帮助杜甫。杜甫作诗《酬高使君相赠》,感谢高适。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对于曾经的兄弟,杜甫没有虚假客气,有时候高适公务繁忙忘记接济杜甫,杜子美写诗道: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因为有高适,在安史之乱后,在成都的日子,是杜甫后半生少有的安稳幸福时光。
公元756年的冬末,永王李璘谋反。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
令高适想不到的却是自己和曾经的兄弟李白站在了对立面。
图片
李白在当世有诗仙美名,粉丝无数,永王李璘想要依靠李白的名望招揽天下英才,便三顾茅庐请李白出山。
这对于一生都汲汲渴望一展抱负却无门的李白来说是巨大的诱惑,同时这个谪仙诗人对政治敏感度极低,不认为永王李璘是谋反。
于是,曾经的兄弟一江之隔成为对手,最后结果不言而喻,高适平叛了永王的谋反,李白却性命难保。
为了曾经的兄弟情义,也不忍诗仙太白就此陨落,高适致信郭子仪,同郭子仪一起救李白性命,最终朝廷对李白的惩罚改为流放夜郎。
所幸尚未至夜郎,流放夜郎途中皇帝大赦天下,李白便被赦免,于是喜不自禁的诗仙墨笔一挥,写下千古绝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5
在平叛永王之乱后,54岁的高适又奉命平定安史之乱,创下救睢阳之围的军事功绩。
这个直至知天命的年纪才有机会进入战场的老者,一直在用真刀真枪去书写自己的军事传奇。
戎马半生的他在61岁这年被进封渤海侯,也缔造了大唐诗人唯一被封侯的神话。
或许在加封渤海侯的那天,这名老者会想起自己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平定高句丽的祖父吧,想起一生抑郁不得志英年早逝却将自己视为毕生希望的父亲吧。
图片
他高适无愧先祖使命,虽然前半生报国无门,却也抓住机遇戎马半生,平定叛乱,还大唐安宁,终究是武运昌隆,得封渤海侯。
这名老者也会想起那些同样抑郁不得志,报国无门,心有千秋锦绣却在战争中或死亡或贫疾四方零乱的诗人们吧。
想起李白,想起杜甫,想起王维,想起贺知章、崔颢、岑参、王昌龄……他带着他们一心报国的使命,终于平定叛乱,走向诗人仕途的巅峰,得封渤海侯。
对于高适,少年公子狂放不羁是他,中年不得志飘零四方是他,老年征战沙场,戎马半生亦是他。
或许就像《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为高适所写的诗来形容他最为贴切: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作者-
青杏,我有一支笔,可以慰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