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迹青年|赵益:在生态摄影里找寻人生旷野

图片
梦想与工作不可平衡吗?答案是否定的。
野生动植物爱好者赵益,从一名杂志图片编辑到成为COP15会议胸针的设计者,他用一张张照片将野生动植物定格,也将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梦想交融在一起。前者的实现将为个人梦想带来助力与加持,而后者的实现也是前者的信心来源。
未来,是轨道,更是旷野。01出发的地方
图片
高山花海 孙军 摄
云南拥有高大起伏的山脉、深邃的峡谷、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还有如梦幻般的云雾,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谓到处是超级风景。这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有着“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及“印度—缅甸”三大区域的核心和交会区域,是全球生物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地区之一,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生活在云南的野生动植物爱好者赵益是如何接近它们并拍下令人震撼的画面?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益在微博上看到博主南粤荒野的照片,有象甲、网蝽、羽蛾、叶甲等上百种不曾听过名字的昆虫,也有常见的蚊子、螳螂、蚯蚓等。这些照片总体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比实物大,二是非常漂亮、清晰。赵益说,“外行会感叹于这些照片的美丽,像是一幅工笔画,线条清晰、层次分明、特征显著、活灵活现;内行则会依据特征作出判断,确定物种。”
图片
赵益
赵益接触的第一份与摄影相关的工作是在杂志社担任图片编辑。每期杂志都会有一个确定的主题,下设栏目,赵益则会为栏目稿件配上相关的图片。“我偶尔会去采访,也会拍拍写写,当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杂志上,也能获得同行同事的夸赞,感觉还不错。”赵益说,虽然他已经拍过很多照片,但并不清楚博主南粤荒野的照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付出。
出差过程中,赵益也会偶尔碰上走访各类保护区的机会。2019年,在普洱市梅子湖畔,赵益意外发现一位守茶园的本地农民养了一些不同种类的螳螂、螳蛉。这些小昆虫都是他在茶园附近的原始森林发现的,借这个机会他带赵益走进了原始森林。在这里,赵益拍到了云南特有的兰花螳螂、云南亚叶螳等美丽又有趣的小昆虫,通过媒体传播获得了很多网友的点赞和喜爱。
然而,相较于博主南粤荒野,赵益认为自己的照片差了许多。“那时候总觉得我照片里的小昆虫缺少活力,不像是动物。”经过咨询相关专家,赵益意识到昆虫拍摄需要摄影师诱导,同时,由于会受到野外环境的影响,有时还得用上闪光灯,并在它们最好的状态下按下快门。
图片
普叉深山锹甲 赵益 摄
为了熟悉动植物习性,赵益通过书籍等方式自学。为了拍到动植物,他从拍摄家门口的花花草草开始,甚至不满足于常规的摄影方式,通过紫外线光诱摄影的方式,了解花朵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拍下它们最美丽的一面,发现不同寻常的美。
前些年,赵益的周末通常这样度过——
清晨,在小区的花坛里,赵益摘下一朵虞美人后,迅速跑回家中。他将虞美人置于全黑的环境中,用能发出不同波长光的特殊灯盏照射虞美人,拍摄出不同照片后作对比。在通过光诱摄影的方式拍摄了约300个品种的花卉后,赵益发现,叶绿素含量高、花瓣薄、颜色浅的花朵适合紫外光诱摄影,365纳米的紫外线光适合大部分花朵。而这样的场景只是赵益练习摄影技术的一个缩影,他通常可以在全黑的环境中忙碌一整天。
拉开窗帘,赵益的房间里,电脑桌上,以憨态可掬的亚洲象、有着彩虹般绚丽羽色的白尾梢虹雉、头顶弯弯犄角的高黎贡羚牛、身披紫金盔甲的普叉深山锹甲、长着厚厚红嘴唇的滇金丝猴、红白黄三色组成的滇山茶花、正在开屏的绿孔雀等为原型的8款胸针一字排开,它们曾在去年底召开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加拿大蒙特利尔会场亮相过。与会嘉宾往往惊叹于每一枚胸针的细节,它们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这是梦想与工作交汇的成果。”多年来,赵益凭借做精兴趣爱好和一次又一次的岗位流动实现跨圈,达到梦想与工作的平衡。02意外的收获
图片
白尾梢虹雉胸针
赵益随手拿起一枚胸针介绍,这是白尾梢虹雉,是一种有着彩虹般绚烂羽色的大型高山雉类,行为笨拙,沿喜马拉雅—横断山狭窄地分布于祖国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和印度东北部、缅甸东北部,定居在海拔2500米至42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森林中,估计全球族群数量不足2000只。设计胸针时,赵益突出了白尾梢虹雉彩虹般的绚烂羽色。
由于数量少,拍摄白尾梢虹雉的难点在于运气,是否能够遇见。然而,从技术层面考虑,只需借助一支400毫米以上焦距的镜头便可完成。
“作为拍摄者,我必须尊重拍摄对象的习惯,选择时机进入白尾梢虹雉生活的领域。虽然它们行动笨拙,跑不过相机的快门速度,但我还是要保持距离,这样我可以获得最自然状态下的白尾梢虹雉影像。”赵益说,这是一类比较“听话”的拍摄对象,只要愿意等,就可以获得与白尾梢虹雉见面的机会。
图片
白尾梢虹雉 李成 摄
对于不太“听话”的摄影对象,则需要更专业的摄影设备和直接诱导。“摄影设备有最近距离放大倍率的概念,这是指相机影像传感器与实物大小比,专业的微距镜头放大倍率很大,能把微若米粒的昆虫拍的纤毫毕现,但也存在一个问题,需要距离物体很近。”赵益解释,“但是,摄影师靠近,昆虫会跑开,我该怎么办?”
“阿玛多刺蚁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蚂蚁,正常情况下很难近距离接触。”赵益说,阿玛多刺蚁嗜甜,当用蜂蜜水喷洒到它活动的区域后,它进食的时候会变得很迟钝,近距离拍摄就会特别顺利。
有些拍摄对象则需要借助长焦镜头,例如赵益一直在寻找白线燕凤蝶的线索。这是一种个头很小、飞行速度奇快、对环境特别敏感的生物,所以也就几乎不可能靠近拍摄。2021年,从事野外科研工作的朋友告诉他:“白线燕凤蝶经常在昆明轿子山保护区附近的河谷出现。”他便驱车5个小时来到描述的生境地,按照白线燕凤蝶的习性,应该有很多才对,但事实正好相反。
在河谷中寻觅的赵益,总是感觉周围有类似蜜蜂发出的“嗡嗡声”在环绕。他根据白线燕凤蝶的习性,准备了稀释过的盐水,并喷洒到周边的石滩上。经过耐心的等待,终于看到这种小生物停下来吸食盐水,这时他才真正看清楚了这种神秘的蝴蝶。那一天赵益记忆犹新,拍到那一瞬间,他很兴奋,但还是穿着迷彩服守在河滩边的丛林里,一动不动,只为多拍几张。
图片
白线燕凤蝶 赵益 摄
2019年7月,赵益跟随一名植物研究专家,去了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虎跳峡、丽江市的老君山。一路上,他们采集标本,记录植物植株状态,预估数量,测量当地湿度、温度,考察周围植物分布状态,并拍下图片。
然而,在整理照片时赵益却发现,由于野外环境复杂,拍下的照片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除了风吹植株引起摇摆、丛林光线昏暗等原因导致的画面模糊外,更多的是不熟悉植物习性,不知道何时按下快门拍下植物的最好状态。
“这就像你看一种植物觉得你认得出,但同一种属下的几个类目的叶子放在一块,你根本搞不清楚它是什么。”赵益说,就像生物课上,老师让学生看鸟类羽毛图片填写鸟类名字一样让人不知所措。
一周的采集结束后,赵益跟随这名专家制作植株标本。“我们除了将不同植株的叶片分类放到不同的标本盒,还要做大量的细节信息补充,以便将两种极其相似的植株的细节指出,方便区分。”赵益介绍,这个过程很严谨。
“我认为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也因此进入了生态摄影这个圈子,进而找到自己兴趣爱好,并将其与本职工作结合,相互促进并带来快乐的过程。”赵益表示:“这样的话,我不会陷入本职工作与个人价值实现的两难取舍,也不会因此焦虑,因为二者已经融为一体。”03人生有了轨道,便是旷野
图片
高黎贡羚牛 王斌 摄
相比许多生态摄影师,赵益的优势就是生活在云南,他可以拥有难以计数的拍摄对象。
“它们太美了,我在老君山第一次看到了星空湍蛙。试想,当时要是准备充足、技术还可以,我会在夜晚伏在溪边找准月光的角度,这样,远离都市光源的星空、老君山轮廓和人工光源照耀下的星空湍蛙会形成一幅绝美的画面。”赵益说。
有的选择用长焦镜头拍森林的摄影师,镜头扫过的画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森林,焦点忽然锁定了远处的一点,比如瀑布。当镜头逐渐拉近后,按下快门,便得到一张明暗对比强烈的照片。而对于赵益来说,他选择进入森林,去发现生物多样性之美,再用微距镜头拍摄,得到的照片可以清晰呈现出某种植株上的细微纹理,或是呈现某种昆虫腿上的倒刺。
人文摄影与生态摄影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生态摄影中出现的往往只有花草、昆虫、候鸟等元素,由于缺乏故事性的文字说明,受众需要看到清晰的照片,而不是故事,且生态相关的故事不适宜人的出现。
图片
美丽绿绒蒿 孙军 摄
赵益说,生态摄影的对象是花草、昆虫、候鸟等,那么要吸引受众,只能采用有冲击力的照片。受众只在乎昆虫、花鸟等图片清不清晰、漂不漂亮。此类作品的另一使命也是为了让研究人员更加清晰地观测到研究对象的细节。
他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在大理巍山的鸟道雄关,这里是世界上发现拥有唯一最早、最古老的关于“鸟道”记载的地方,保护区工作人员会为迁徙的候鸟装上定位系统,记录它们迁徙的踪迹。环志的方法是中指和食指紧紧握住小型鸟类的大小腿,拇指固定大腿,放置脚环的同时防止鸟类剧烈挣扎弄伤脆弱的腿部,但这个专业姿势看起来很像把鸟类的腿“掰折”了,所以当相关图片发到朋友圈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我没有去解释,受众看到图片总是会有自己的思考。况且,摄影师的本位就应该在图片背后。”
因为这样的经历,赵益通常会在拍摄动植物照片时尽量减少人工干预的痕迹,尽量不打扰到它们。他的摄影技术也因此不断提升。2021年,赵益因为拍照能力、图片鉴赏能力出众参与了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有关工作,并在大会期间与22位国内知名生态环境摄影师共同集结付梓COP15献礼图书《奇妙物种在云南》,并以普叉深山锹甲设计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主题胸针,之后也顺理成章进入COP15第二阶段会议筹备工作专班。
图片
普叉深山锹甲胸针
“因为拍摄了众多生态相关照片,也熟知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的习性,所以再次提出设计胸针的想法。”赵益回忆道,最终,他设计的6款胸针出现在了COP15第二阶段会议会场。
如今,赵益在生态摄影圈已经小有名气,发表了8种本土节肢动物物种照片作为COP15大会第一阶段主会场展示作品,收录于云南生物多样性目录,获得COP15东道国网站、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只要有时间,他就可以去到他想去的很多地方进行拍摄,同时也会收到来自不同部门的邀请,讲述他与生物多样性的故事。
赵益认为,他未来的轨道应该如此,但技术还要进一步提升。未来,他也将继续寻找更适宜自己的岗位,实现兴趣与工作的更完美结合。当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梦想交织在一起,他感受到:前者的实现将为后者带来助力与加持,而后者的实现也是前者的信心来源。
未来,是轨道,更是旷野。
赵益部分摄影作品欣赏
↓↓↓
图片
爬山虎
图片
叶报春
图片
雪层杜鹃
图片
水仙
图片
荷叶狸藻
图片
风铃草
图片
凤尾鸢
图片
百子莲
图片
捕蝇草
图片
大飞燕
图片
醡浆草
图片
虞美人
图片
鳟鱼秋海棠
部分胸针
从上至下分别为
亚洲象、山茶花、金丝猴
白尾梢虹雉、高黎贡羚牛
图片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 出品(作者 普孟秋)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