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7座古宅,有一段传奇……

众所周知
珠江水系有三条主要干流
分别是西江、东江、北江
你是否曾好奇:有没有南江?
——当然有!
在明清时期
这条南江的地位
还不亚于三条主干
时人合称为“广东四江”
南江,古称泷水,又名罗定江,发源于信宜,流经罗定,在郁南汇入西江,其流域为两广地区的交界地带。因此,南江古水道是大西南连接珠三角地区的重要通道,是海陆丝绸之路最早的对接通道之一,通过这条水路经商致富的人不在少数。
坐落在南江河畔的郁南县大湾镇,是南江古水道重要的交通节点。这里的大湾古建筑群,便是南江商路上创业致富的历史见证。
《广东印记》之“大湾古建筑群”
与你漫步南江河畔
细赏古朴典雅的历史风韵
遥想昔日商路上的艰辛与兴旺
显赫的李氏家族
大湾古建筑群,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至民国初年,其中80%属当地李氏家族。
明朝崇祯年间,李氏祖先李儒宏、李茂生父子从南海沙头堡走难到大湾,在此开山辟地、繁衍生息。
图片
李氏家族一方面借南江古水道之利经商兴家,一方面鞭策子弟勤勉读书、考取功名。数百年来,家族人才辈出,清朝时出过武进士、翰林。
在此基础上,李氏不断兴建大屋、祠堂、学塾。
图片
岭南建筑风格与工艺
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的大湾古建筑群,规模庞大、造型美观,有着浓厚的广府文化特色,具有岭南建筑风格。
这里的建筑布局以方块为主,外部封闭,内部以纵横巷道连系,中以天井作间隔方式采光。一般采用纵向三、五、七座排列,逐级升高台基,两侧分别各有一排和两排厢房(两排俗称“双登带”),有的置有前后小院。横向亦有一座三门,多至首排三座七门,外加围墙、花厅轿厅、后花园等构成。
图片
图片
大湾古建筑群融绘画、书法、雕塑、建筑于一体。其建造材料考究,木雕、浮雕、灰塑、壁画、壁书和脊饰等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虽经历悠悠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散发出迷人的风采。
图片
图片
这里的灰塑工艺,更是岭南建筑传统装饰中的艺术瑰宝。建筑物的脊下、山墙、墀斗均有灰塑,以浮雕、镂雕手法呈现。
灰塑题材有图案式、壁画式,造形多样,画面生动。图案式多为瓜果蔬菜、图案动物,也有山水花鸟;壁画中出现最多的是饮酒图,有“李白醉酒”“夜宴图”“竹林七贤饮酒图”等。
图片
穿行于47座古宅之间
目前,大湾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47座,其中古民居大屋27座、祠堂19座、庙宇1座。
在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峻峰李公祠、祺波大屋和其昌栈大屋。
图片
沿着百亩荷塘,走进大湾古建筑群景区,迎面的是一排以峻峰李公祠为中心的建筑。
峻峰李公祠,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坐东南向西北,深三进,面宽6.25米,进深32.7米,建筑面积204平方米,高8.5米,比两边的祠堂都要高。
该祠祠主名为李峻峰,左侧是其祖父及祖父之兄的祠堂,右侧则是其父亲的祠堂。一排四祠,一门四位考中科举,辈分最低的李峻峰夹在中间,其祠堂门面最窄,却是最高,寓意老一辈打根基,后辈青出于蓝。
图片
图片
从一排四祠右侧绕过,穿过建筑间纵横有致的巷陌小路,就来到了位于东北角落的祺波大屋。
祺波大屋,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大湾富商李景献第二子李祺波建造,因装饰富丽而享誉南粤。
大屋坐东南向西北,广三路深三进,总面宽15.88米,总进深29.85米,建筑面积474平方米。
图片
穿过门楼,进入大屋主体。以中轴为线路步入正门,依次经过轿厅、天井、龙舞厅(客厅)、第二进天井,最后到神厅、后堂。
大屋内,顶梁柱所用坤甸木产自缅甸,只算运费就已价值不菲。置身其间,触目之处,尽是工艺精致的木雕、砖雕、壁画。一二进厅内,均有雕刻屏风隔扇;二三进门头及两边,均饰有雕花挂落,上面配有木制通花;屋高厅阔,加上天井,厅内光线、通风良好。
图片
从祺波大屋向西北方前行,气势雄伟的其昌栈大屋坐落于此。
其昌栈大屋,由富商李其敏于1920年建造,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深三进,总面宽28.85米,总进深39.55米,建筑面积1141平方米,采取“纵向推进,横向扩展,灯带护围”的对称性布局。
图片
若走进大屋,会发现三进房屋一进比一进深,一进比一进高,加上屋内共有三个大厅、六个小厅、四个书厅、十个天井和三十七间房,令初次深入者容易迷失其中。
其采光、通风、行道、防水、防盗、供水等设施样样周全,可谓大宅之典范。
图片
大湾古建筑群
为研究岭南地区的
建筑史和建筑艺术
提供了详实资料
具有岭南古民居建筑风格的
学术研究和旅游开发的价值
2013年
大湾古建筑群被列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
大湾古民居被郁南县列为
重点招商引资的旅游开发项目
希望通过对古民居
进行保护性的旅游开发
抢救发掘濒危的古文化瑰宝
策划 | 广东发布、方志广东
编辑 | 吴展桥
校对 | 牟元凯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