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 | 反身性:当下文艺理论自我救赎的方式

图片
视域
“反身性”应当也已经成为当下文艺理论知识生产的主要知识型,它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未来文艺理论的发展方向。
图片
原文 :《反身性:当下文艺理论自我救赎的方式》
作者 |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王亚芹
图片 | 网络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语境下,当下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视域发生了位移,其明显标志是传统文艺理论知识生产方式的终结,各种新型的提问方式、话语方式、思想方式等不断涌现。总体而言,当下文艺理论的生成通常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源于既有文化实践的总结与回望,在这种模式中,理论晚于实践,是对实践的反思;另一种是对当前文化现象的理论展望与未来预见,在这种模式中,理论起到先导作用。也就是说,当下文艺理论的知识生成本身就是一种“反身性”的过程。当然这里的“反身性”不只是简单地“回头望”,也不只是批评意义上的经验教训,而是指理论本身的“反躬自省”,是一种思想对思想的元反思。因此,“反身性”应当也已经成为当下文艺理论知识生产的主要知识型,它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未来文艺理论的发展方向。
文艺理论的自我反思
Reflexivity,一般译为“反身性”“自反性”,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托马斯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其本义是,如果我们进行自我判断的情况与自身有关,那么这个判断会反过来“验证”这一事实。其后,它被应用到数学、金融学、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含义也各有侧重。这里所说的文艺理论的“反身性”,主要指当下文艺理论知识生产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自我反思的主要特征及文艺理论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反躬自省”倾向。特别是在新技术与新媒介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文艺理论知识生产更多体现出了主体/意识本身的自我反映与互照,包括将知识或信息以新方式整合进原有的环境系统中,从而使得这种场景得以重组或重构。从这个意义上看,“反身性”更强调思想主体(人类)对于自身的知识生产的自我反思,更契合了后人类主义所强调的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等知识型的一种反躬自省,以及对未来人类社会/人类话语体系生产的建构与谋划。
早在2004年6月,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美国知名期刊《批评的探索》(Critical Inquiry)联合清华大学举办了题为“批评探索:理论的终结?”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议题主要包括当代文学理论的反思、从中国的视角阐释西方文学、从西方的视角阐释中国文学、文化翻译和理论批评阐释、面对文化研究冲击下的文学理论之未来前景等。我们从这些议题中就可以看出,当下国际学术界对于理论的危机意识和理论自我反思的重视。“反身性”作为当前人文学科研究的关键词,虽然不同研究领域对该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讲,“反身性”意味着当下社会的知识和实践本身是与对其知识和实践的反思连接在一起的,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在这种“反身性”的视野中,人文学科受到的影响比自然科学更加深刻和复杂,甚至使得很多人文学科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比如,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所谓的“反身性转向”就不仅改变了学科研究的主要议题,而且改变了该学科自身的自我认知。
图片
文艺理论走出困境的方式
当下以技术为主导的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在时空的伸延、技术的脱域等现代性动力机制作用下,确定的知识与信念已经土崩瓦解,社会呈现出一幅碎片化的、无根基的、无标准的面貌,面对当下的高风险社会的诸多不确定性,人们只有依靠自我反思才能获得安全感。进一步来说,当前文艺理论的“反身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反身性要求探本溯源、回到根性(rootedness),要求一个得以行动的情境;另一方面,反身性也意味着所有假设都应该受到质疑,所有乌托邦的药方都应该被扬弃。在这种意义上,“反身性”知识型的出现,使得文艺理论的知识生产不仅是历史性的、情境性的,而且能够给人类经验赋予意义,并不断丰富整个意义域,指导我们从中汲取洞见。因此,“反身性”似乎是目前文艺理论走出困境和自我救赎的唯一方式。
一如邢建昌教授在《理论是什么——文学理论反思研究》中所总结的那样:反思性,是世界范围内后现代语境下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反思成为众多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化解危机、超越自身的基本方式。中国文学理论的反思研究,既是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反思研究在这个问题中的落实,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文学理论的反思与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理论反思构成一种互文关系。……反思,强化了文学理论研究的理性自觉,增进了文学理论与批评不同流派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当下文艺理论进入了一个富于学理和建设的历史时期。这里不仅肯定了当下文艺理论研究的“反身性”范式,而且对于未来文艺理论的深入发展抱有积极而乐观的态度。
图片
对当今文学理论建设的价值
那么,理论或者文艺理论为什么会具有反思的特征?从理论主体的角度看,毫无疑问理论的主体是“人”,人区别于动物及其他生物的本质特征是有意识。作为意识主体的人不仅可以将自然界、人类社会等都视为意识的对象,而且可以思考意识本身。同时,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不是适用于任何现象和任何事物的普适性理论,而是有各自限度、受各自条件影响的一种“有限性”的理论,它需要在不断的修订和改进中呈现自身价值。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理论只有在不停地自我反思中才能得到改进。反思的过程会进一步促进理论范式的转型与变革。也就是说,反思是理论实践的进一步例证,这也再次证明了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具体到文艺学而言,文学与艺术都是具有“自我反身性”的,因为文学艺术是一种作者力图提高或者更新的实践,它永远含有对文学艺术的自我折射。正是这种建基于自反性基础之上的渴望驱动着理论永远不会消亡。换言之,文艺理论的自反性是一种永无止境的驱动,它已经超出了人们一般的思考水平,因此,“这是一种自我充实、自我反省的渴望”。当下文艺理论的这种自我反身性促使它能够突破禁锢,重塑知识生产的体系。虽然理论出现的初衷之一是为了克服哲学在许多真理问题上的物化,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理论本身也有可能被物化。而理论的“反身性”在一定意义上避免了理论走向物化的可能性,而这未尝不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方法论,对于当今文学理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视听审美的知识生产问题研究”(21BZW187)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2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图片
拓展阅读
“12世纪文艺复兴”:欧洲中世纪盛期研究的嬗变 | 社会科学报
视域 | 科学审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