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8人!传承吴瑞精神,接力在西湖

图片
吴瑞是谁?CUSBEA是什么?吴瑞奖学金为了什么?
这背后,是华人生物学界将近半个世纪的接力,而在2023年的西湖大学,交出了一棒。
图片
第一届CUSBEA合影
一粒光子在太阳内部形成,由于太阳的等离子体层充斥着各种粒子,光子被迫走出一条横冲直撞、反复折返的路线,像穿越一个无限循环的棱镜之门。
当它抵达太阳表面后,飞向地球只需要8.3分钟。如果足够巧合,落在西湖大学学术环的玻璃上,它将被反射向位于校园几何圆心处的学术会堂。此刻,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粒光子,即便它是光速,在太阳内至少已经跑了100000年!彼时的人类祖先还非洲草原上捡石头,而此时的学术会堂,人类正在研讨生命运行的奥义。
7月8日至9日,第十二届吴瑞纪念研讨会暨吴瑞奖学金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748人报名参加。
学术会堂的前排,有一位白发的教授特别显眼,不时做着笔记。他是西湖大学讲席教授马秋富,他和团队发现了包括痛感在内的控制躯体感觉细胞形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并在疼痛通路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去年12月,他离开哈佛,全职加入西湖。
还有更多熟悉的生物学家面孔——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孙仁,他曾和团队首次在单核苷酸精度上解析病毒全基因组的功能图谱;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牛津大学教授施扬,他开创性地发现了首例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
图片
2022、2023吴瑞奖学金获奖者合影
这些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华人生物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CUSBEA学员。但他们不是今天学术会堂的主角。讲台上,话筒更多地交给了吴瑞奖学金、顾孝诚讲座奖的获奖者。在生命科学领域,吴瑞奖学金面向在读博士生,顾孝诚讲座奖面向生命科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特别是鼓励学成归国工作。
很多人不知道吴瑞,如果你不在生物学领域。但吴瑞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影响深远,他在1970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DNA测序方法,为后来的大规模基因测序打下基础。1980年代后期,他在水稻转基因技术上做出先导性探索。
图片
交流现场对吴瑞先生的回忆
1981年,吴瑞发起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英文缩写CUSBEA,旨在选拔中国生物学领域年轻人赴美留学,这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吴瑞说服了很多美国高校接收中国留学生,甚至免去学费。中方的主要对接人是北京大学的顾孝诚教授。1989年,CUSBEA完成了历史使命,历经8届,共计 422位学生奔赴美国70多所高校攻读生物化学方向的博士学位。
2008年,按CUSBEA同学们的计划,在康奈尔大学满山红叶的时候,给吴瑞先生过80岁生日。这所大学依山而建,校园里有峡谷和瀑布,在山顶可以眺望狭长的卡尤加湖。
只是,期待中的生日会,成了追思会。
2008年,吴瑞因心脏搭桥手术后并发症去世。追思会上,CUSBEA项目的同学们,决定捐助成立吴瑞纪念基金会,并在第二年开始颁发吴瑞奖学金。
第一届吴瑞奖学金颁奖现场,2009年的照片有些模糊
2023年7月8日,吴瑞奖学金在西湖大学学术会堂颁发,这也是吴瑞奖学金第一次在如此大的空间颁奖。对很多获奖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在空旷的舞台上作报告,并且要面对听众的自由提问。主办方有意将获奖者和知名学者穿插在一起作报告,吴瑞纪念基金会主席孙晓红说,这是想给获奖者更大的展示机会。
于洪涛是本次活动的报告人,他是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曾是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院研究员。他在台下坐了两天,听其他人的报告,这其实也是对演讲学生的一种鼓励。
在颁奖的前一天下午,主办方安排2022、2023年获奖者和往届获奖者交流。正在麻省理工做博后的张超逸分享了他在博士期间的科研工作,以及申请博士后的准备工作。有同学问他,什么时候要开始做博士后的准备,他说:
“如果你想做博士后研究,博士的第一天就可以准备。”
图片
西湖大学学术会堂
活动当晚的晚宴上,座位是按照抽签来决定的,“迫使”大家和陌生人交流。晚宴结束后是工作坊,已经走上科研岗位的吴瑞奖学金得主向最近两届的获奖学生传授经验。讨论的内容很直接很具体:
“一篇论文发表了,那是你牛还是你导师牛?你要问一下自己。”
“你能提出三个科学问题吗?一定能拿诺贝尓奖的那种。”
“科比不想做第二个迈尔克·乔丹,做科研同样道理。”
“一定要出去看看,看看顶级的科研机构是如何运转的。”
“从博士后到实验室负责人,你要学会对经费的管理,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图片
工作坊
孙晓红说,就像当时CUSBEA的学员定期交流一样,如今的吴瑞奖学金获得者,也希望他们能保持这样的“传统”。
而这次活动的筹备和主持过程,也更多地交给了年轻人,比如早年获得吴瑞奖学金的郭天南、雷凯和吴建平,他们都是西湖大学的年轻PI(特聘研究员)。
当年CUSBEA的学生组织交流的时候,吴瑞就过去听,他会认真做笔记,因为毕业后学生会有新的研究方向,他未必都能懂。他还有一个本子,统计着每一个CUSBEA学生的去向。这种氛围,也延续到了如今的吴瑞奖学金颁奖和学术交流活动。
图片
袁钧瑛和学生交流
图片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致辞中回忆了吴瑞先生曾给他的鼓励
为什么要鼓励大家相互联系、彼此交流?孙晓红说,生物学可能和物理和数学不太一样,可以在一个非常小的角度扎下去,而生命现象本身就是彼此相互联系,比如做神经研究的,最后发现和免疫也有相关性。
那么,吴瑞奖学金的特质又是什么?这是一个难回答的问题,但可以从评奖流程上看出一二。这个奖项,不只看申请材料,不唯论文发表,和CUSBEA相似的是,面试环节尤为重要。
2011年,郭天南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博士,他飞到北京进行吴瑞奖学金的面试。那个时候,蛋白质组学刚刚兴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尚未普及。面试官问了他一个灵魂问题:你独到的发现是什么?郭天南回答说:
“我相信,这项新的技术,会改写我们对生命研究的认知。”
图片
2011年,郭天南(右二)在颁奖现场
某种程度上,郭天南在实现自己的预言。相比基因组,蛋白质组更加复杂,而且瞬息万变,这些年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下,我们对蛋白质组的数据,对生命有了新的观察视角,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郭天南团队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质分子病理全景图。
孙晓红回忆,有一次,一位候选学生回答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答案是“我的导师感兴趣”。这是评委会最不希望看到的答案。孙晓红认为,生命研究者最重要的特质,是对生命现象的那种好奇心。
尧冰清在面试的时候,遇到了“压力测试”,主考官故意说,你这个研究没有意义。虽然紧张,尧冰清还是完整地“证明”了自己和所从事的研究。她是西湖大学蔡尚实验室的博士生,他们发现了细菌在乳腺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和机制。
图片
尧冰清(中)上台领奖,右边是导师蔡尚
对生命问题的好奇心、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这些特质,从CUSBEA,到吴瑞奖学金,再到西湖大学,一直在传递。
因为政策限制,孙晓红没有能参加高考,在北京医学院一边做技术员,一边旁听大学课程。1982年秋天,在CUSBEA的资助下,她成为康奈尔大学的博士生。在康奈尔连绵的秋色中,在峡谷的涓流之上,红叶铺满两岸。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新时刻,而她已经知道。
彼时的中国,在十年浩劫后,重新打开自己,无数年轻而饱满的生命,顺流而下,探寻属于自己的江河海。岁月荏苒,而今,吴瑞的学生们,又像是洄游的鱼类,溯流而上,回到祖国,寻找自我和生命的本源,及至这个夏日,在西湖交汇。如吴瑞所说:
“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注:来自“西湖大学”,标题有改动。
青科沙龙 | ZmRPN1特异调控玉米花粉数量自然变异的机理解析
Deep Science预印本
投稿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