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为何会导致食源性中毒?应该如何预防?

小摊食物,可以让城市充斥烟火气,尤其是经历过特殊的管理措施之后,人们更加希望身边的小街小巷热闹起来。不过,小摊食物,甚至是家里做的家常菜,也时常会惹来麻烦。夏秋季节,气温升高,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中毒更为多见,而米酵菌酸,则是1种容易忽视且后果严重的祸首。
图片
米酵菌酸,简称BA,是1种高不饱和的三羧酸脂肪酸,这种物质的最大麻烦,是热稳定性,在摄氏100度或高压状态,都无法破坏其成分。开水烫,都烫不死,那些敷衍了事的所谓消毒,根本无法杜绝感染。同时,米酵菌酸,也是1种危害严重的物质,人体的中毒剂量,是每公斤体重0.1至0.5克,致死剂量是每公斤体重1到2克。
图片
那么,米酵菌酸是如何产生的呢?以往的观点认为,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污染食物以后产生的,2020年以后,研究确认,米酵菌酸来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致病变种,简称BGC,这种致病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是好氧菌,最佳生长温度为摄氏25度至37度,最佳产毒温度为摄氏26度至28度。因此,夏秋季节,是米酵菌酸中毒的高发季节。
图片
望文生义,米酵菌酸,是1种与发酵制作过程相关的物质,常见的污染来源是发酵面食,有些地方将玉米或谷类加水浸泡10多天,发酵后,再磨成粉,制作成食物,比如,酸汤子、凉粉、粉条等,发浸泡过程中,如果发生BGC污染,就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米酵菌酸。此外,泡发食物,比如,木耳、银耳、海带、鱿鱼等,如果泡发时间较长,而且,没有及时换水,就容易被BGC污染,产生米酵菌酸。
图片
人活着,离不开呼吸,而细胞活着,离不开线粒体。线粒体,就像细胞的供能器,而米酵菌酸,是线粒体毒素。米酵菌酸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道黏膜吸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形成细胞毒性,影响细胞供能,造成肝脏、肾脏、心脏等主要脏器的损伤。
图片
米酵菌酸中毒,潜伏期约为20分钟到12小时,个别人的潜伏期会延长到1至2天,中毒症状取决于食物所含米酵菌酸的多少,以及进食量。主要表现是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头晕、腹泻、全身无力,还会出现黄疸、呕血、皮下出血、血尿、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抽搐、休克,严重者,会出现呼吸衰竭。相关统计表明,米酵菌酸中毒的平均死亡率为68%到89%。目前,没有针对米酵菌酸中毒的特效药物,主要处理方法是催吐、洗胃、清肠,同时,可以应用微囊活性炭血流灌洗,达到吸附效果。因此,怀疑米酵菌酸中毒,需要尽快就医。
图片
预防米酵菌酸中毒,主要措施是提高认知水平,尤其是在高温季节,避免制作或食用那些需要经过长时间浸泡或发酵的食物,比如,发酵玉米面制品、久泡的木耳、酸汤子、糯米面汤圆、湿米粉或河粉。食物浸泡,不宜过夜,变质的粉条等食品,不能食用。应该选择低温、干燥、通风的地方储存食物,避免阳光直晒。发霉的食物,不能冲洗去除霉点后再食用。没有合格的设备、不具有专业知识者,避免在家中自制酵素或葡萄酒。同时用餐后,如果有1人发现米酵菌素中毒,其他人也应该及时就医检查,以防意外。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