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服输学霸任真、外冷内热的高远《追光的日子》谱写14班同学各不相同的原生家庭故事

导语
看《追光的日子》高三14班的“问题学生”,每个人的家境与经历都代表了这个社会不同阶层高三学子的不同境况;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种无奈,那种痛苦,那种无助,真的太戳人心了!
1.永不服输的学霸少女任真被“ 不靠谱”父亲坑,填错志愿,不得不复读
首先,剧中的“任真”,是一个非常刻苦且努力的女孩,成绩优异,但却因有一位每天只知道去打麻将、赌博、酗酒、跟朋友鬼混、没有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的父亲,人生变得坎坷。
除了父亲不着正道,“任真”的爷爷奶奶也偏心她叔叔,把所有的家产都留给了叔叔,他的父亲看不过眼,跟叔叔争夺老房子,叔叔争不过他的父亲,就跑过来欺负他们娘俩,把她母亲辛苦经营的饺子店砸了个稀巴烂。
图片
且这位父亲不仅爱赌博,还爱喝酒,每天一喝醉了就把怒气都撒在他们娘俩身上,即使他们娘俩已经搬出来租房子住了,父亲也会找到他们的出租房,不开门就在门外拍门吵到邻居,一打开门就进去说胡话,或者把家里的家具都全部给砸了…
有这样的一位父亲,为了养活女儿,任真的妈妈不得不起早贪黑!任妈妈又只是一个普通的妇道人家,没有学历,找不到好工作,只能靠着自己会做饭的手艺,开了一个饺子馆,每天只少贪黑的开店…十几年来积劳成疾,任妈妈身体非常的不好,时不时腰疼,头晕眼花…
图片
父亲当甩手掌柜、母亲为了养活任真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压根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关心任真的学习,小小年纪的任真学习完全靠自觉,即使遇到了困扰,也只能自己自愈,因为父母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当她的听众…
且因为父亲听信牌友的谣言,认为:只要关系够铁,别人就一定有办法帮她女儿搞到华清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擅自做主改了任真的志愿,导致第1次高考,任真即使已经考了530分,远远超过了一本线,却没有被任何一家学校录取,连专科都读不了,如果想继续上学,只能复读,让任真的原本应该非常顺畅的人生非常的痛苦…复读后,压力更大,每天只要一做题,情绪就紧张,压根静不下心来,摸底考试成绩一塌糊涂!
图片
2.哥哥不幸英年早逝,母亲迁怒高远,高远痛苦不堪
剧中第2个主人公“高远”,其实算得是中产小资家庭的孩子,因为他的父母都是三甲医院有名的医生,收入稳定又受人崇拜,家里有房有车!
高远还有一个比他大8岁的哥哥高峰,原本考上了国内最顶尖的医科大学,都已经毕业出来实习,马上就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了…也许是天妒英才,1年多前的一天,高远的哥哥高峰遭遇车祸去世了……
图片
哥哥去世后,高远的一家都没有走出来,特别是他的母亲每天都精神恍惚,觉得自己的大儿子还活着…
父亲的精神状况也不好,但是想到还有一个小儿子需要高考、需要照顾,才强撑着……
而高远自己也走不出来,每天都想着哥哥…因为父母的精神状态都不好,所以这一年多以来,没有任何人管过高远的学习…
图片
3.留守学生贾坤成长过程的无助,无人倾诉
而第3个主人公“贾坤”的经历,也许更像大多数普通人!因为在剧中贾坤的人设是:留守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他一个人在老家读书,平时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放假或者周末就回乡下亲戚家住上一两天。
因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贾坤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爷爷奶奶去世后,贾坤就独自生活了。父母离得远,工作又忙,压根没有时间关心贾坤的学习和生活,只记得每个月按时给他打生活费。
图片
影片为了凸显“贾坤”的难处,有几个特写镜头:比如,学校要求开家长会,贾坤给他在外地的父亲打电话,父亲很想回来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可贾坤的父亲没有什么学问,只是在建筑工地上干体力活赚钱养家的,请一天假,要扣好几百块钱的工资,再加上来回的车费,回老家参加孩子的一个家长会,也许需要上千块钱的成本…而且这种工作本来就不稳定,频繁请假,很可能就会直接被老板给炒鱿鱼了…
图片
所以贾坤从小到大每次的家长会,父母都没参加过,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父母都能抽空来参加家长会,他的父母却不见踪影,贾坤的此刻的心酸,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理解。
因为贾坤长期一个人留守,即使肠胃炎病得起不来,也连一个送他去医院的人都没有,只有一个外地来打工的“艾琳姐”见到贾坤,仿佛见到了自己在老家的弟弟可以了贾坤关心和照顾!
图片
也因此,艾琳后期决定去上海发展后,贾坤情绪几乎濒临崩溃,想不顾一切的追随艾琳去上海。而因为贾坤逃学了,学校和老师和领导找不到贾坤,无奈之下只能给他远在外地的父母打电话。
贾爸爸得知儿子逃学了,千里迢迢从外地赶回老家,来到出租屋,找到贾坤,父亲情绪濒临崩溃,指着儿子鼻子大骂:他自己每天在外面累死累活,汗流浃背,辛苦赚钱供他读书,而贾坤却不知道珍惜,反而还逃课了…
图片
看着贾坤跟父亲吵架的那一幕,同样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真的能感同身受。
其实我的经历跟贾坤有点类似,在我的记忆里,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长期在外地的工地干活,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春节才回来几天,而我的母亲虽然在老家,但母亲又要种地,还要出去打散工,更要操持家务,每天早上当我起床睁开眼,母亲早就把早饭做好、外出干活了,我起床自己刷牙、吃早饭,自己去上学…
下午我放学回家,母亲都还没忙完回家,我饿了就自己随便做点饭,填饱肚子,实在太困,我自己洗完澡,上床睡着了,母亲都还没忙完回家…
即使偶尔能见到母亲一面,母亲手里也忙着各种家务,压根没时间听我说话,更没有闲情逸致听我分享学校里遇到的各种事情…
所以从某种程度,我在剧中的“任真”“贾坤”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图片
4.“孤女”赵晓晓,一边照顾年近90的姥姥,一边上学
再比如,班长“赵晓晓”,母亲意外去世,爷爷奶奶姥爷也走了,爸爸要在外地打工赚钱,她一个人只能跟着年迈的姥姥生活,姥姥又年近90岁了,身体非常的不好,不仅眼睛的视力模糊,且腿脚不便,与其说“姥姥帮忙照顾赵晓晓,还不如说赵晓晓照顾姥姥”
赵晓晓每天在学校上完课,回家还要去买菜做饭,给姥姥准备好一日三餐。姥姥时日不多了,最大的愿望是在生前能看到赵晓晓去上大学。
赵晓晓又是复读生了,心理压力非常大,但又没有任何人有时间可以聆听她的倾诉,开解她,所以她只能通过抠手指来缓解焦虑,把自己10个手指都抠得出血了…
图片
5.母亲控制欲过强,被压抑窒息式亲子教育关系逼得喘不过气的吴凯
而第5位主人公“吴凯”的故事,可能城里小康以上家庭的孩子更有共鸣!吴凯,父母有不错的收入,有文化,是公司职员,家里经济条件也不错,父亲是画家。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吴凯的母亲讨厌画画,虽然不理解吴凯母亲既然讨厌画画,当年为什么还要嫁给职业是画家的老公,但他们夫妻感情不好,离婚后,吴凯跟母亲生活。
图片
因为自己婚姻不幸,吴凯妈妈把儿子当做自己的全部精神寄托,把儿子当“老公”养着,试图控制儿子的一切言行举止;从小打大,小到儿子每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搭配什么颜色的鞋子、一日三餐吃什么食物、今天在学校跟XX同学说了多少句话,大到儿子学习成绩怎样、上哪个学校,母亲都要管,并且要求吴凯一定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不然她母亲就“一哭二闹三上吊”了....
吴凯的母亲算是个女强人,离婚后没有要丈夫1分钱的抚养费,自己1个人工作,让儿子衣食无忧,还一个人赚钱把儿子送去了各种昂贵的补习班、兴趣班,且吴凯第1次高考失利,母亲又花高价帮他转学到私立学校“云青”。
可正式因为母亲太爱自己,控制欲又强,总会歇斯底里干预吴凯填志愿,阻挠吴凯的梦想绘画,强制吴凯一定要报考财经,多次爆发冲突...
为了断绝吴凯的画画梦,母亲甚至随意翻看孩子的书包,损毁孩子绘画工具等行为,造成了压抑窒息式亲子教育关系....
图片
6.父亲打压式教育,让王放产生叛逆心理,总想跟大家对着干
“王放”可以说是影片这么多主人公中,家里经济条件最好的,是一个富二代,父亲是做生意的,家里住着大别墅,豪车好几辆。
俗话说“每个人活在这世界上,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烦恼”王放也不例外,虽然他家境富裕,又生活在父母身边,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相比于其他的同学,其实挺幸福的。
图片
王放的父亲思想保守,跟中国式家长一样,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才是最优秀的,从小对王放采取的都是打压式教育,认为自己儿子哪哪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每天只要回家见到王放,就会各种指责王放不争气,不如他某些同事或者某些老朋友的儿子来的优秀!
而王放的妈妈又是个没主见的,每次见到丈夫大儿子、骂儿子,她都不出声,任由老公各种打压儿子!
长期在父亲的打压下,王放也渐渐觉得自己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干脆直接躺平、摆烂,反正在王放看来,无论他考了650分还是考0分,父亲都觉得他不如发小的儿子优秀,干脆不学习了,干点坏事,让老师多多请家长,更能引起爸妈的注意!
图片
写在最后
因此,综上所述,《追光的日子》中,高三14班,表面上作为年级垫底差生班,但每个同学身上都有不一样的故事!
被不靠谱父亲坑惨的任真;班长赵晓晓与姥姥相依为命;看似彻底放弃学习、其实内心只想得到父亲认可的王放;留守学生贾坤与“长期分居”父母相互关心、又爱又拧巴…每个家庭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代入感极强,大家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