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纸建筑”之父坂茂: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最好的生活空间

图片
图片
坂茂告诉我们,他在富士山脚下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纸管材料别墅,但长期忙于全球各地监工项目和前往灾区参与救灾工作的他,从未有时间入住。
这位普利兹克奖得主身体力行向世人述说着:在这个时代,仍然有建筑设计师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建筑宽慰人心。 
“无论我是为受灾地区设计庇护所,还是在一座大庄园中设计豪华住宅,我都会尽力为每一个项目创造最好的建筑空间,每个人都值得生活在最好的设计建筑空间。”
图片
坂茂位于二世谷建造的Odin Hills木屋别墅
今年3月,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建筑设计师坂茂携手Odin Hills,带来四处坐落于二世谷羊蹄山的奢华木屋。横跨安努普里山脉和约提山,被称为“粉雪天堂”的二世谷,距札幌近百公里车程,与繁忙的都市生活之间,相隔起约3小时的时差。坂茂从“与自然共生”为设计出发点,用当地出产的木质材料和大量玻璃设计,勾勒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山野别墅。
谈及何为“奢华”,坂茂的理解独具一格:“奢华并不仅仅取决于使用昂贵的材料。我认为奢华是一种情感,当人们身处一个能够鼓舞人心且非常舒适的空间时,他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感。”以天然材料诠释创新设计,以人为本提供舒适体验,是坂茂在二世谷的设计理念,也是坂茂近四十载建筑设计生涯中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质。坂茂于195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孩提时代观看木匠修缮自家房屋的过程,令他与木材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片
二世谷的Odin Hills木屋
建筑生涯初期的囊中羞涩,致使坂茂投身于木质建材与纸管建材的运用探索中,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坂茂意识到拥有丰富可塑性与便捷性的天然材料,能够成为困境之人的栖息港湾。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这位当代建筑大师在公共建筑、私人住宅、救灾项目等建筑领域的无数作品中,窥见蕴藏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自然可持续性的重视。
图片
一个东西是否变得永久并不取决于建筑材料。人们是否喜欢一个结构,是否需要起背后带来的象征决定了它是否变得永久,或者仅仅是暂时的。
——坂 茂
城市生活中淌流的自然温度
现代都市景观仍旧由摩天大楼矗立而成,不断向上延伸的天际线,编织出人们井然有序且略带冰冷的城市生活脉络。坂茂的建筑总是充满着诗意的美感和具象的温度,他时常将自然结构与建筑功能结合,恰如其分融汇起体验与情感的完整性。
一如坂茂曾在回忆起库珀联盟建筑学院的导师约翰·海杜克时所说:“写诗与做建筑设计有很多共通之处。建筑由一个基本架构,建筑师通过增加材料组合来完成设计,诗歌也是一样的,在明确句式解构后,需要小心翼翼地挑选合适的字词。”
图片
蓬皮杜梅斯中心© Didier Boy De La Tour
在法国东北部的的小城梅斯,坂茂为蓬皮杜艺术中心设计修建了梅斯分馆。从人的活动与感受出发,是坂茂在各类抽象的建筑形态背后所探讨的具象问题。大气精妙的编织竹帽型屋顶将建筑奇观的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四支交错纵横的木梁支撑起自由开放的观展空间,由内贯通至室外,梅斯大教堂、梅斯火车站等年代久远的建筑与分馆一同串联起这座小城的空间肌理与绵延的人文景观。坂茂希望“创造出一种能在为艺术品的展示与欣赏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让建筑物本身在参观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设计理念。
图片
Swatch 总部大楼, 瑞士 © Didier Boy de la Tour
我们总会以为,传统办公大楼以高而威,陈列齐整的格子间切割出规训严谨的工作秩序。坂茂为钟表制造商Swatch集团所设计的新办公大楼,以颠覆之姿,为办公建筑带来一种新的布局与体验的可能性。横亘于瑞士贝尔城的流线型外观下,坂茂以当地富饶的云杉木架构起极具空间感的建筑“骨骼”,整体充溢着木结构的清新通透。即使身处审慎严谨的钟表办公大楼中,工作者亦能感受到片刻的自然气息,在宁静中找到工作与生活的节奏。“选择以木材设计住宅是自然而然的决定,这并不是因为任何建筑风格,而是因为木材具有超越结构能力的特质,它能创造情感和舒适感。我认为木质住宅的温暖舒适感有助于增强身处其中的宁静感。”
图片
塞纳音乐厅©Shigeru Ban Architects
人们从一座城市奔波于另一座城市,从一座建筑穿行于另一座建筑,现代都市的繁忙生活节奏中,坂茂总能敏锐捕捉城市、建筑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从坂茂的建筑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浑然天成的建筑本质与人文情怀的兼收并蓄,而复杂结构中所蕴含的自然之力,正沁入到冷冽都市的柔软地带,流淌进人们的生活之中。
为普通人而造的温柔屋宇
什么是临时建筑?临时建筑应该给人们提供以怎样的使用价值?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坂茂身为建筑设计师终身探讨并付诸行动的方向。从过去至现在,到可预见的未来,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总是阴晴不定。坂茂相信优美而富有诗意的建筑,能够在平日里带去情感的温柔。但在不可避免的灾害来临时,临时住所将成为居民们身体与精神的最后支撑。坂茂认为:“建筑师一直为特权阶层工作,通过创造宏伟建筑来展示他们的财富和权力。与医生、律师和其他职业相比,建筑师通常缺乏对社会的贡献。”
图片
淡路岛禅坊靖宁©Hiroyuki Hirai
早在1994年,坂茂便走上了灾后临时建筑的人道主义之路。彼时,在目睹了卢旺达人民的流离失所以及艰难的生存条件后,坂茂将原本用于精美公共建筑的纸管结构,应用于临时避难所的建设中。起初与学生们一起搭建的50个帐篷。并未得到灾民以及官方的首肯,在坂茂亲身进行抗压性和防潮性能测试后,这个造价仅有50美元的“临时家园”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
图片
 震后的成都华林小学临时校舍© Li Jun
无论是厄瓜多尔避难所、汶川地震后的华林临时小学、日本海啸安置点,他一次又一次地诠释了自己建筑结构的前瞻性和作为建筑设计师所承载的人文关怀,并于2014年荣获普利兹克奖。普利兹克奖的评语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师,二十年来,他不断创新,用创造性和高品质设计来应对破坏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极端状况。他的建筑对于那些遭受巨大损失、流离失所的人们就是庇护场所、社区中心还有精神领地。”
图片
纸筒大教堂,荷兰 ©Bridgit Anderson
坂茂奔波流转于灾后安置现场的过程中,逐渐察觉到当疲惫的身体得以休息,布满伤痕的内心也需要收容。1995年阪神大地震,导致鹰取教堂因大火而烧毁,目睹失去“精神庇护所”而情绪低落的难民后,坂茂随即找到神父:“为何不建造一座纸教堂?”虽经历过被神父“纸包不住火”的质疑,但在坂茂富有同理心的诚意和提出的细致化解决方案下,作为精神归属之地的鹰取教会,最终以纸管结构的形式重建。当阳光重新透过彩色玻璃,洒落至教堂的角落与人们脸上时,坂茂赋予建筑的信念感,能够真正给人以凝聚希望的光明。
由混凝土所建造的星级酒店、剧院展馆自然而然被赋予了恒久流传的期望,但坂茂坚信,临时建筑所采用的可回收材料,能在人们所需要快速响应,并在不断地流转中成为永久的存在。如当年的鹰取纸教堂被拆除后,再次投入台湾中部的受灾山区桃米村,并保留至今日,以此作为一个毁灭性地震后重整的象征。
图片
创新不以建筑类型为界,爱心不以预算多寡为限,坂茂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汤姆士·普利兹克
凯悦基金会主席
临时建筑为人们搭建起完善的生存设施,同时也是在建造尊严与希望。在坂茂手中,临时建筑不只是用“廉价”便捷的纸筒材料,搭建起赖以的起居场所,而是更进一步,使用者在灾后能够重起炉灶,留存隐私,支撑信仰,本就是人性关怀所赋予的精神永续,也是临时建筑所能提供的充盈幸福感。
图片
SIMOSE美术馆©Shigeru Ban Architects
无论是与自然共生的二世谷木屋,还是维系城市人文生活的公共建筑,亦或是临时搭建起的救灾项目。坂茂都以人为本,平衡建筑的理性呈现与人们的感性直觉。坂茂不断探索材料与结构的变化与运用,充分挖掘建筑空间的延续性,建筑的可持续性,便在坂茂日复一日的实践中顺势而为。“生态建筑和木结构已成为全球趋势,但我对纸和木材情有独钟,这有两个特殊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不喜欢浪费,第二个原因是我对于利用弱材料的弱点方式感兴趣,它们的材料特性更加复杂,想要利用好其特点需要巧思。”
图片
坂茂无偿为大火损毁的巴黎圣母院设计临时展馆©Shigeru Ban Architects
我们很难去用某种风格来界定坂茂的建筑语言,也无法笃定其是否作为生态型建筑师的翘楚。精英视角下的赞誉之词之于他来说未免有些“高高在上”。坂茂所秉承的,是一个服务于人的建筑设计师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审视现实境遇来筑造实质与心灵的栖息之所,借以真挚之心来发现建筑的未来可能。因此,坂茂说:“我希望将我的经验和知识用于公众和自然灾害的受害者。因此,作为我的终身事业的一部分,我将继续从事临时住房、避难所和其他临时建筑项目的工作。”
图片
内容源于《周末画报 SPACE》
编辑-子秋
撰文-小彻
图片由Odin Hills及坂茂事务所提供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