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人感染幽螺可以不治,新版“诊疗共识”划出范围

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我国感染率约为59%。
查出幽螺要不要治,成了很多人纠结的事。
在医生看来,18~40岁之间的幽螺感染者,治疗获益最大;有的人则不需要治疗。
图片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薛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媛媛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陈坛辀
是否感染,不能看症状
尽管幽门螺杆菌感染了全球半数人口,但仅有一小部分会出现症状。
若引发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疡等疾病后,可能会出现腹痛、口臭、泛酸、烧心、嗳气等不适。
图片
是否感染需要做专业的检测,检测方法大致分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种:
侵入性检测,指胃镜检查中取黏膜组织检测;
非侵入性方法,包括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液抗体等。
需要提醒的是,进行呼气试验前2~4周使用抗生素、抑酸药、铋剂等药物,可能出现假阴性。
18~40岁治疗获益最大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教授张凯曾表示,18~40岁之间的幽螺感染者,治疗获益最大。
因为这个年纪大部分感染者处于萎缩性胃炎阶段,根除能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降低未来几十年的胃癌风险。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治疗时出现副作用的可能性较大,治疗较难坚持。
查出幽螺后到底要不要治疗,需要分情况看。
1
需要治的情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认为,在医生明确诊断且患者有相应的疾病表现,需给予合适的治疗;如果患者无症状,则对根除治疗持保留意见。
202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提到,若感染者有以下特点需要根治:
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幽门螺杆菌胃炎、胃增生性息肉、幽螺相关性消化不良、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B12缺乏或胃癌家族史、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情况。
2
可以不治的情况
14岁以下无症状的儿童,不建议治
部分儿童有可能自发清除;儿童即使根治了,再感染风险也很大。
部分老年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宋志强认为,如果是七八十岁的人,有较多基础疾病,根除时用药较多,病人负担会比较重,尤其当胃黏膜损伤并不重时,也可以不治疗。
图片
至于感染了幽螺但没有症状的人,是否需要治疗,医学界是有争议的。
建议治疗的观点认为,幽螺是胃癌致癌因素中权重最大的,治疗后可以明确降低胃癌发病率,因此推荐治疗。
也有部分医生认为,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胃镜检查只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没有糜烂、溃疡等病变,轻微的感染可以考虑不治疗,但要定期检测。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咨询医生,通常要根据胃癌家族史、生活习惯等综合判断。
关于幽螺防治的7个问题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年龄、生活区域、生活习惯都有关系。
年龄越大,感染几率越高;
我国幽螺感染率最高的是西藏地区,能达到90%左右,北方地区感染率相对低些;
经常吃腌制食物、频繁聚餐、吸烟的人,感染率也比较高。
根治失败怎么办?如何预防感染?关于幽螺被提问最多的问题,一次性给你解释清楚。
1
三联和四联疗法什么区别
前者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后者在此基础上加了一种铋剂,以保护胃黏膜。
肝肾功能正常的感染者建议选四联疗法,疗程推荐10~14天,根除率更高,一般可达80%~90%。
图片
2
同吃同住,为何检查结果一阴一阳
家庭成员之间可通过共餐、亲吻传染。但大多数感染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时,主要由父母传播;成年后也会感染,但相对较少,并不意味着一人有,其他人一定会感染。
3
根除失败怎么办
初次治疗至关重要,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呼气试验。即使初次根除失败,也可以在3~6个月后开始二次根除,此时一般需要调整药物。
有些人总治不好,先要考虑是否按时按量服药了。张凯表示,如果一直无法转阴,可能是感染了耐药菌,耐药菌的二线治疗代价较大,此时可考虑放弃根除,此后定期筛查胃癌即可。
4
做根治有忌口吗
根除幽螺期间需禁酒,建议清淡饮食、避免吃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严格按时、按量服药。
5
治疗中,为何胃炎更重了
部分药物可引起腹胀、恶心、口苦等。是否继续治疗,需根据症状、胃癌家族史等综合判断。已开始治疗的人最好完成14天疗程,以免耐药。
有些人治疗后,原有的胃食管反流会加重,短期内是正常的,后期反流一般可自行改善。
6
根除后会不会复发
根除后确实可能再次感染,但再感染率是很低的,大约只有2%~4%。
7
如何预防幽螺感染
幽螺主要通过口-口、粪-口、水源途径传播,养成以下习惯,尽最大可能躲开幽螺:
饭前便后洗手,防止菌从口入;
吃新鲜蔬果一定要洗干净,饮用干净的水(不喝井水)、避免食用生肉;
尽量在家吃饭,家里也提倡分餐;出门聚餐用公筷、公勺。同时加强运动,提高免疫力。▲
本期编辑:郑荣华
图片